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混乱的一段时期,它从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开始,到1928年12月东北奉系军阀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归顺南京国民政府时结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年)

1912年3月,袁世凯上台后,为了实行独裁统治,便着手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向西方列强进行“善后大借款”,准备消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1913年3月国民党重要人物宋教仁被暗杀,随后孙中山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但失败了,1913年11月袁世凯将国民党驱逐出国会。

民国初年的疆域图

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了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还解散了国会,独揽大权。紧接着,1915年春,袁世凯准备改行帝制,于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建立“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元。袁世凯的皇帝梦只有83天,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先发动讨袁起义,护国战争爆发,得到了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各派响应,在全国的反袁浪潮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病逝。

袁世凯在天津的旧居

袁世凯统治时期,对外关系方面,于1913-1914年与英国就西藏的边界问题进行谈判,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后又于1915年分别与俄、日签订了《中俄蒙协约》和《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的修正),对外既有妥协又有斗争。内政方面,袁世凯在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推行了一些新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1916-1920年)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时代。北洋派内部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两派,同时奉系在东北崛起,西南和南方也有滇系、桂系等军阀,西北新疆有军阀杨增新。

各派军阀的大致分布图

191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之间的矛盾。1917年,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一问题上发生矛盾,产生了“府院之争”(“府”指的是总统府,“院”指的是国务院)。清朝遗老张勋趁机拥立清宣统帝溥仪短暂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由冯国璋担任大总统,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掌握大权。

重新掌权后的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 ,联合滇、黔、桂等南方军阀,成立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此时,直、奉两系的扩展尤为迅速。直系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并在前线自行停战,迎合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但此后段祺瑞趁机逼冯国璋下台,于1918年10月操纵“安福国会”选出徐世昌担任大总统。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徐世昌起初镇压学生运动,后来迫于压力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后又派徐树铮等人于1919年到1920年短暂收复外蒙古。1920年7月直系与皖系矛盾激化,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段祺瑞被迫下台,皖系军阀统治结束。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0-1924年)

直皖战争爆发后,直系与奉系结盟,不到半个月,皖系就失败了,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直系上台掌权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全国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其他军阀的反对,地方军阀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等各种名义对抗直系。

首先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反对皖系的盟友奉系。直奉两派最初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击败奉系后,直系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于1922年6月逼徐世昌下台,让黎元洪再次担任大总统。黎元洪总统之位尚未坐稳,直系曹锟又逼黎元洪下台交权,然后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收买“猪仔议员”,当上了大总统,民心尽失。

而直奉系败退出山海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也在寻找革命的盟友,由此形成了皖、奉、孙“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对直系的派别暗中勾结。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接连失败。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腹背受敌,曹锟被冯玉祥囚禁,冯玉祥和奉系张作霖共同控制了北京,此时吴佩孚南下与孙中山的革命军政府作战也没有成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遂告结束。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4-1928年)

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首领张作霖让皖系首领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实际上在背后操纵政局。此时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且不断激化。首先是奉系张作霖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发生矛盾,这一矛盾又使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对冯玉祥,在1926年初将冯玉祥部赶出了华北。

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反对张作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而失败。同时,1925年10月至11月,浙江的直系将领孙传芳与奉军发生战争(史称“浙奉战争”),控制了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五省,一跃而成为盘踞东南的大军阀。

1926年3月,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爆发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奉军,并派军舰进入大沽口,北京爆发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行,遭到段祺瑞的镇压,发生了“三一八”惨案,事后段祺瑞迫于舆论压力而下台。此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冯玉祥国民军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组成了直系和奉系军阀共同控制的北京政府,张作霖掌握了军政大权。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形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革命高潮,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的时机成熟了。此时奉系张作霖控制了东北三省、京津以及山东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了直隶、河南部分地区和两湖地区,直系军阀孙传芳则控制着东南五省。

1926年7月,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从广东开始进行北伐战争,盘踞西北的冯玉祥也支持北伐战争,北伐军采取先攻打吴佩孚,再攻打孙传芳,最后攻打张作霖,各个击破的策略。不到一年,北伐军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控制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此时北洋军阀内部还在激烈争斗,1927年1月至3月,直系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爆发了争夺河南的战争,史称“吴奉河南战争”,这也是北洋军阀之间爆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

北伐战争形势图

正当北伐军高歌猛进,即将消灭张作霖,取得胜利时,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北洋军阀以短暂喘息之机。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抵抗国民革命军北伐。然而不久之后,蒋介石联合汪精卫等国民党其他派系再度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撤退,张作霖在回沈阳途中,行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8日,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进入北京,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即将五色旗改为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也最终结束了。

举报/反馈

菜牛说

8747获赞 208粉丝
欢迎关注菜牛说,浏览菜牛的文章、动态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