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一直以来,学术界都是“静态表述、条块分割”,管理实践者则是“动态演绎、系统推进”。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和落差,管理者口中的管理和院校老师口中的管理会不一样。那么到底管理是什么?管什么?理什么?
一、管理是什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是通过激活与释放管理对象的能量和潜力,为目标、结果服务”。这是最贴近管理实质,也是对管理最智慧的概括。所以说,管理的本质既不是协调,也不是控制,而是通过激活与释放管理要素对象的能量和潜力,为目标、结果服务。而协调或控制仅仅只是管理活动中的某一职能与手段而也。
01
管理的五大职能
管理做什么,由经营来决定,组织的战略、愿景及目标,必须靠管理来实现,管理服务于经营,对经营结果负责。所以,管理必然承担着自身的功能,也必定拥有自己的职能。管理职能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需要它提供动力进行驱动。
1、目标与计划
经营定目标,管理做计划。管理就是为目标、结果服务的。目标是团队和组织的航标,计划则是将我们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所以,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作为管理的主线,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组织与实施
我们要想实现制定的目标,只有靠一个字就是“干”,目标与计划要得以落地,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施,只有行动才能将思路、想法、计划、方案、方法勾兑或转化为成果。
3、指挥与协调
在管理活动中,团队成员都会有各自的思维、认知、看法和主张,并且受限于专业技能的参差不齐,我们必须及时跟进,给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指出问题。要想激活组织内外部的人为目标服务,除了依靠传统权力和利益外,更要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源才可能产生协同、协作的效果。协调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本着尊重的前提下沟通、沟通、再沟通。稻盛和夫说“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将来还是沟通”。
4、督导与纠察
在管理活动中,为了确保计划实施的进度、质量和效果达到预期,我们必须要躬身入局、践行“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对计划实施、工作推进进行预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提供相应的帮扶。
5、评估与优化
管理有没有效,关键在于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我们必须善于运用管理工具和方法(如PDCA思维),事前分析与预判、事中审视与修正、事后复盘与总结的三步曲进行闭环管理,根据目标、指标、参数、流程等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判、分析、考核,总结不足,并持续改进。最好的管理是根据自身的愿景目标、实际状况、阶段工作等经营内容与状况在实践中找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解决方案。
02
管理的四大原则
如果说管理不易的话,最难之处在于对“度”的把握、节奏的把控、程度的掌控等方面。成本、效率、匹配、度量等要素是最终决定管理成效的四个基本准则。
1、成本原则
管理出效益,也需要成本。成本是管理者在履行管理角色和职能时必须要具有的一个理念,将管理成本拿捏准、把控好,做好成本管理维度与尺度的掌控。
2、效率原则
效率是衡量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维度之一,也是实现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效率就不会有太好的效益,从管理上要效益,先要从管理上抓效率。
3、匹配原则
不管是管理原理、理论和模型,还是管理策略、方法和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做到适合自身,就需要把握好管理的“匹配”准则:针对性、有效性、阶段性、发展性。别人适用的,你不一定适用,“生搬硬套和照葫芦画瓢,你一定会输得很惨,即使你赢了,那也是运气,搞管理不靠运气,没有战略定力,就会缺乏战略预判。
4、度量原则
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面对的“两难”问题,也就是“既要又要”,这个尺度和程度很难把控,管理者必须得通过自己的智慧结合自身条件与特征进行比较,取其轻、取其利、取其用。
03
管理的六大对象
谈管理,任何组织都离就不开"人、事、资、物、时、效"这六大对象要素,这也是管理的肉身所在,也是管理产生作用、创作价值的要素所在。
1、管理的对象之一:“人”
管理最核心的就是对人的管理。管人要管什么?——思想和行为。人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行为受到意识、技能和标准的制约。所以,要通过素质要求、技能培训、流程化及标准化作业,规范工作行为,并辅以检查、指导、考核、激励和沟通等方式进行监督和约束。
2、管理的对象之二:“事”
无论管理手段如何迭代,管理核心之事始终未变,目标与现实中间只隔一个“事”的距离。事就是将组织的愿景转化为目标、目标转化为计划、计划转化为行动的实施过程与动作。我们要以“事”为中心,以“事”为线索来为组织创造价值。
3、管理的对象之三:“物”
说到企业之“物”就离不开企业运作的基本物件,如设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部件组件等,这是构成企业有型平台的要素组成部分。管理之物是管理者必须要抓住、抓牢的对象之一。那该抓什么呢?我们要抓好设备的效能发挥、抓产品的质量、抓生产物资的受控。
4、管理对象的之四:“资”
“资”即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资本和资产”。对“资”的管理其实是对资金、资本与资产等要素综合利用与效率、效益的管理。“三资”的管理,最终都会反应到财务“核心三表”上,也许你不需要甚至不会做表,但你得会看表,特别是“核心三表”中的数据、数字,因为真实的三表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经营活动中的结果透视。我们得利用信息资源,把信息转变为数字,把数字、数据转变为管理的眼睛,善于发现差异及问题,管好我们的“三资”。
5、管理的对象之五:“时”
对“时”的管理与把控是对管理者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挑战。我们要把“时”的管理转化为目标、计划、时间、结果的管理,管好指标目标,盯好项目及计划进度,用过程保结果,结果保目标。
6、管理的对象之六:“效”
任何管理活动都要以效率为前提,企业要实现“盈利”这一根本目标,就需要通过管理活动对人、事、物、资、时等对象的整合、开发、运用等各种谋略与手段让其发挥出、产生出最大的价值,确保效率提升。
04
管理的六大抓手
搞管理尽管不易,但并不那么玄乎,它有着自己的脉络,有着自己的套路,抓住这些脉络和套路,也就搭建起了管理的架构和体系,用机制管人,用流程做事,用工具和方法提高效率。
1、管理的抓手之一:机制
企业经营与管理,需要“制度、保障、激励”三驾马车来保驾护航。管理企业需要构建与打造一些行之有效适合企业、适合部门、适合团队、适合创新、创造的机制。比如团队及员工管理机制:识人、选人机制,用人、育人机制,考核奖励、激励机制,优劣淘汰机制;再比如创始合伙人或投资人管理机制:比如进退机、协作与协调机、权责利分配与处理等。
2、管理的抓手之二:流程
流程是任务执行路径和步骤的简洁概述,目的是让执行者快速了解实施过程。在管理中,通过设计和设定最优的工作流程、衔接和协调方式,确保组织运转高效、高质,实现最佳工作成果。
3、管理的抓手之三:制度
一个健康的企业要“法制”,不要人治,制度管人,流程做事。制度是最好的领导。制度管理远比人的管理要规范、有序和效率。不注重制度建设或随意践踏制度的管理注定是失败的。
4、管理的抓手之四:标准
要做好管理就很有必要对经营活动的人、事、物、资、时等对象根据自己现状、阶段、资源与条件,建立相对明确行动准则、流程,树立明确而具体的预期指标。
5、管理的抓手之五:方法
企业管理就是要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工作、问题、矛盾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去解决、化解。比如头脑风暴、SWOT、PDCA、JIT、KPI、OKR、6W4H、SMART等思维模型与理念方法。
6、管理的抓手之六:工具
各类保障、维系正常生产、生活、团队建设、客户服务、内外部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所需要的平台、设施、设备、道具;愿景和工作执行实施的原则、路径、程序、步骤、统计、汇总等方面的图表;各类提升工作效率、协同效用的办公与管理硬、软件。
二、管理是管什么?
如果要谈管理科学的话,那么真正体现科学与艺术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性,管人深挖到底就是挖人性、破人欲、理人行;另一方面就是事物的共性,管事深挖到底则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与趋势的挖掘与把控。
1.管住“人”的行为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才的洞察与管理。即人的思维模式与行动表现。关键要素是意识、技能、标准三者塑造人的行为。企业需明确要求、标准化流程、技能培训、定期检查反馈、指导考核,规范员工表现。
2.管住“物”的状态
"物的状态管理对企业至关重要,涉及物品的存在、防护和账目状况。管理必须通过精益成本理念高效管理“物的状态”,以减少浪费并优化资源利用。比如制度建设、信息化升级、监控系统实施、 内部评审与持续优化:不断改进管理流程和策略。通过这些措施,"物"将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而非浪费的象征。
3.管住“事”的结果
管住“事的结果”,常规来说,就是抓好执行力,做到“五有五必有”(有工作必有目标、有目标必有方案、有方案必有方计划、有计划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结果)。在管理活动中,本着四不放过和PDCA原则的同时,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如防呆改善、QC、A3、8D报告、审核评价)等方法做好“事”的管理。
4.管住“钱”的效率
钱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需要用钱的地方得要评估评审,花掉多少不是问题,花得值不值才是关键,杜绝大手大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堵住钱的漏洞。企业得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及权限设置、从企业的预算管理、采购系统、物流系统等方面必须得有制约机制、内部审计、会计监督,加强“钱”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三、管理是理什么?
一个组织或团队,面对“人、事、物、资、时、效”等管理要素,要理的东西特别多,各个环节错综复杂,那到底要理什么,作为管理者抓得住命脉,否则你就是累死也理不清楚,干不出成效。
1.把战略理“优”
战略方向和命脉,我们要从战略使命和愿景出发,运用科学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如SWOT分析,对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公司的战略规划,对战略进行实施和控制。
2.把目标理“精”
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精”——抓住关键的重点项。而不是“多”,目标太多,并不是好事,土话说“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
3.把风险理“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政策的变化、市场的波动、产品、财务及运营带来的风险。所以,应该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建立公司的风险防范机制。
4.把制度理“通”
制度是最好的领导。很多管理者不善于建章立制,把工作要求和标准停留在口头上,时间久了,就会带来政令上朝令夕改、执行上大打折扣。建章立制上应着力解决好管理制度的“合理、适用”问题。把制度建完整,把节点理通,这样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5.把职责理“清”
任何工作都应遵循“职责明确、目标清晰”的八字原则,任何管理工作都应该把责任明确到个人头上。明确职责的同时要把目标量化,要有时限和可量化的数字标准,同时,职责要和管理制度、手册、程序有机结合。否则,带来的将是推诿扯皮。通常情况下,推诿扯皮的理由是:不知道该谁干、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何时干、不知道干到什么程度。
6.把流程理“顺”
流程一定要跟“权”和“责”结合起来,并和时间目标和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才能提高流程效率。应通过分级流程图明确责任,必要时可以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流程速度。
7.把标准理“精”
作业标准“模板化”是指导员工规范、高效作业的依据,是是员工技能快速均衡较好的方法。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企业缺乏可操作性的作业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应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目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的作业标准。
8.把信息理“畅”
企业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对数据分析、问题发现、正确决策、过程控制、绩效考核、持续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明确信息需求、信息传递方式及传递渠道,让各级管理者者能及时了解有关生产和经营信息。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关于管理这门综合学问,不管是研究管理学,还是实际做管理,抓住了管理特质就算抓住了七寸、牵住了牛鼻子。管理真很魔幻,有效的管理能创造价值、利润,不当的管理会制造成本、亏损。搞管理切忌不要一味追求模式、工具的先进性、规范化,更应讲究针对性、适用性与有效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