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内外都髹以朱漆的木碗实物,展示了当时的漆器发展程度,足以证明我国漆文化历史的悠久。

《史记》中记载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同时《史记》中还记录有相关漆园的管理制度以及漆树的种植情况,由此可知在商周时期漆工艺就已经是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了。

漆工艺历经夏、商、西周、春秋一直到战国时期,工艺水平到达了第一个高峰,战国时期的漆工艺及漆文化发展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王世襄先生曾提出:“就我国漆工艺的发展而言,历史上第一次的突飞猛进,兴衰繁荣,出现在战国时期,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西汉。”

楚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漆器艺术更是战国时期的代表,其漆工艺代表着中国当时最高的漆艺水平。

楚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量优质漆原料,丰富的木材和漆树资源为漆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战国时期,漆工艺已经从木工中独立出来,成为当时的主流新兴手工业。

楚人艰苦卓绝、不断奋斗的品质和富有诗意的浪漫情怀,形成了楚国浪漫、自由、灵动且富有想象力的特色。

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开启了属于楚国的“漆器时代”,奠定了楚国漆文化的深厚基础,由此楚国也被称之为“漆源之乡”。

战国时期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展示了楚文化的典型性与艺术性。

那么如此千刀才成一斤漆的楚式漆器,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材料整理与分析

(一)楚国漆文化的空间分布

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民间工商业兴起,货币普遍使用,文化上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这一时期楚国作为南方最为强大的国家,疆土辽阔,西起大巴山、巫山,东至现在的东海,南起南岭,北至现在的河南中部、安徽江和苏北部。

战国时期的楚国经济、文化、艺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其中漆工艺的发展尤为迅速。楚国人的衣、食、住、行都与漆器息息相关,当时的漆器已经开始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故在楚国地域才会有大量的漆器出土。

据统计,已清理发掘的5000余座楚墓中,有近千座出土了漆器,这都反映了髹漆业在当时的兴盛情况。

漆器文化是楚国人生活的内涵展现,同时也与当时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制度密切相关。

(二)楚国漆器出土整理

战国的楚漆器出土的主要地区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兹将从1954年至2011年之间楚国地域内的战国墓整理如下:1954年,长沙市郊战国墓发掘出土漆器有耳杯,镜奁。

1957至1958年,信阳长台关发掘了两座战国楚贵族墓,出土了各式漆木器,一件件色泽如新,灿烂生辉,令人目不暇接。

长台关1号墓的漆棺棺内涂有朱漆,外棺上髹黑漆,再在上面加绘彩色图案,色彩有石黄、赭红、深红和银灰色。瑟首和瑟尾上的多幅漆画被保留下来,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异彩。长台关1号墓随葬的木漆几案上,另放置成摞的漆豆、漆耳杯、彩绘陶鼎等祭祀用品。

1957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负责发掘山东栖霞县战国墓,在此地出土了大量的漆片,当时漆器在山东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1972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湖北省襄阳县余岗公社(后改为伙牌公社)施坡大队北部的蔡坡山岗上,发掘了一处战国墓地。棺置于椁室的北边西端,棺表面涂红漆。椁室内东、西并列两具木棺,棺皆涂红漆,并有彩绘。有器箍、环形器耳和器小足等,这些都可能为漆木器附件。

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识字岭清理了两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主要为铜器和陶器,从痕迹观察有漆耳杯和漆盘等。

1977年,四川省文馆会在四川荥经曾家沟发掘战国墓群,出土有漆奁盒、漆片、漆耳杯等。

1977年,随县曾侯乙墓开始发掘,其中漆棺的棺外周身以黑漆为底,绘朱色、金黄色花纹,纹饰主要为旋涡纹、变异云纹、绚纹,内壁髹朱漆。

棺外表以朱漆为底,用黄、黑色遍饰彩绘花纹,图案繁褥,北室还发现漆木磐匣3件。

从出土的木制盾把数目得知漆盾原为46件。酒具箱1件,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箱内装漆耳杯16件,鸳鸯形漆盒1件,漆豆满身以黑漆为底,朱绘变形凤纹、棱形纹、网格纹等。

1978年,发掘淮阴高庄战国墓,在墓内发现主棺外髹赭色漆,内髹红漆,盖顶锲刻云雷纹;角珠28件,算珠形,大小相次,漆绘朱色云纹;角管18件,一头大一头小,漆绘云纹。

1979年,在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出土了漆鹰壶、漆耳盒、漆扁壶、漆碗、漆壶、漆耳杯、漆匕、漆奁等漆器共计177件。

1982年,浙江省文管会发掘绍兴306号战国古墓。龛内土质松软,发现若干髹漆残痕,铜洗与方形插座之西发现大量漆器印痕,漆器形状尚隐约可辨,以方形和长方形盒居多。

1984年,湖北省咸宁地区发掘新阳县半壁山1号战国墓,在残棺盖处有朱红漆片,还有漆木器3件,盒形方棺涂外黑内红漆。

1986年,湖南慈利县石板村战国墓出土漆木器、漆木樽、漆片、漆木器有樽、蓖、镇墓兽,漆耳杯、几、盔形器、漆甲片。1987年,湖北襄阳余岗战国墓出土漆耳杯2件。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山东淄博淄河店2号战国墓,出土有漆方盘、漆盘、漆壶、漆木器、漆豆、漆壶、漆盘、漆耳杯等。1992年,山东临淄商王村1号战国墓出土有漆盘、漆樽、漆奁等漆器约10余件。

1993年,扬州博物馆负责挖掘江苏扬州市西湖镇果园战国墓,内有漆盘、漆案、漆卮等。1996年,老河口市博物馆在老河口市曹营发掘战国古墓,出土有漆器、漆豆等。

1999年,湖南常德跑马岗战国墓出土漆木蓖、镇墓兽、漆方壶等漆木器。

1999年,河南光山何小湾战国墓出土木漆器8件,其中有漆器耳杯、奁盒等。漆器色彩鲜艳,纹饰精美,极具楚文化特色。

2001年,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战国墓出土漆木盒、漆木器等。2004年,浙江绍兴皋埠任家湾茅家山战国墓出土漆木器7件。可分为乐器架底座、漆车伞等。

2004年,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漆盆、漆盒、漆盘、漆壶、漆案残片、漆勺、漆碗、漆罐等漆木器,残存木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

2007年,湖北鄂州战国墓出土漆木器,有镇墓兽、鸟架鼓、案、耳杯、木俑、木梳、木篦。其中有4件比较完好的漆耳杯,其中2件外髹黑漆,内底褐红漆,两耳及边沿饰纹,2件外髹黑漆,内底深红漆并饰有涡云纹。

2007年,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出土漆盘、漆木器等。

2010年,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辛店2号战国墓出土有漆盘、漆碗、漆杯、漆木杆等漆器26件。

2011年,安徽六安城东战国墓共出土漆器57件,器形有漆盒、漆耳杯、漆木几、漆奁、漆木盛器、漆木剑函、漆盘等。

从出土的战国楚墓漆器看,漆器与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其造型、纹饰、装饰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对楚国漆文化的深入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楚国漆工匠的设计创意思维与审美文化。

(三)楚国漆器种类与器型分析

战国时期青铜器相较于漆器过于厚重且不易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于是漆器一跃成为了当时日用器物的主角。

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楚国漆器的种类可以分为墓葬祭品、寝食日用品、日常梳妆用品、兵甲器械用品、出行用品以及其他杂用器具等。

其器型多样,有漆棺、漆镇墓兽、漆盘、漆碗、漆壶、漆耳杯、漆勺、漆奁、漆豆、漆盒、漆兵器等。以下将具有代表性的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进行分析:

1.漆镇墓兽

湖北地区战国楚墓出土的典型镇墓漆器有虎座立凤,也被称之为“飞廉”。

凤通“风”,“飞廉”即是凤神的形象,把虎座立凤放在墓室中,是为了让它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楚漆凤站立于虎背之上,气宇轩昂,而虎则身材矮小,畏缩不前,充分展现楚人崇凤的思想16。虎座立凤造型别致生动,色彩艳丽,富有想象力,突显了楚国手工艺术的特点。

2.漆耳杯

漆耳杯在楚墓出土数量众多,是具有代表性的食器之一。凤纹漆耳杯,1982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外形为椭圆形,两侧都有双耳,其双耳与鸟的羽翼颇为相似,古人也称之为“羽觞”。

此凤纹漆耳杯用朱红、黄、黑、金粉等彩绘首尾相连的双凤,呈“S”型的一对凤鸟中心对称,器型设计小巧精美16。楚国漆工匠将图案与器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凤纹流畅活泼,生机盎然,耳杯整体纹样展现了很强的运动感与装饰味。

3.漆奁

漆奁是古代女子盛放化妆品的储物盒,展现了古人早期包装设计的意识。漆奁的装饰纹样多样,体现

了楚人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出土于湖北荆州战国墓的“彩绘出行图漆奁”上绘制的是人物车马图,构图布局合理,形态逼真,画法生动,堪称战国漆器中的瑰宝。

(四)楚国漆器装饰艺术分析

髹漆工艺主要是针对木、竹等器物而言的,楚国漆器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了制胎、制漆和髹饰这三个步骤。楚国高水平的漆工艺得益于木工艺以及竹工艺的空前发展,

为漆工艺中的制胎工艺打下了基础。而制漆就是将天然的漆液进行人为的二次加工。

从楚国出土的漆器来看,当时所用的漆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天然生漆、进行过脱水加工的精致漆以及与油调和过的调油漆。在漆器髹饰的过程中,装饰手法较多,主要包括彩绘、贴金、针刻、描金、

错嵌等手法。“彩绘,即《髹饰录》上称之为‘漆画’、或‘描漆’的工艺方法,是以各种颜色融入调油漆进行的,彩绘的手法有线描,平涂和堆漆。同时还能利用漆调色粘稠的性能。

用厚薄来表现物像,使之具有浮雕感。”“针刻又称为锥画,是在漆器表面上用金属锥状物刻画出如细发丝的阴线纹饰,有的还在线内填充以不同的色料,使图案更加富有装饰意味。”

错嵌这种方式在青铜器的装饰手法上也经常使用,通常是指用金属或者是其他物质错嵌在漆器的各个部位,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在功能上也起到加固的作用。

其中在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战国中期前后的铜扣漆壶就是金属错嵌的漆器。描金的手法在许多器物的装饰上都出现过,较为常见,它指的是用金粉或银粉在漆器上平涂。

金粉的使用与身份地位相关,描金的漆器大多出土于大型的楚墓之中,战国著名的楚墓曾侯乙墓出土的外棺表面还绘有红色、金色的图案。

还有一种称为贴金的手法,更显富贵,它是指将雕刻有各种形象的金箔或者银箔直接贴于漆器表面的一种装饰手法,这一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的漆艺装饰技法以及现代的装饰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装饰的纹样上来看,楚国漆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几何纹样;第二,植物纹样;第三,动物纹样;第四,宗教想象纹样。总的来说,楚国漆器的装饰纹样大体上还是沿袭了青铜器的纹样装饰,相较于青铜器而言,漆器更为轻便灵巧,便于装饰图案的绘制。漆器细致飘逸的装饰纹样与本身的材质以及楚文化的艺术风格密切相关。

二、楚国漆文化蕴含的现代设计思想

由以上出土漆器的分析与考证可知,战国时期的楚艺术与老庄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楚国漆器艺术充分展现了老庄的美学思想。

从漆工艺上来说,漆器上的纹饰足以让人感受到楚人活泼自由的精神状态与无拘无束的艺术创造力。以下从“衣必先暖而求丽”“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这三点来分析楚国漆文化与道家美学的关系,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一)“衣必先暖而求丽”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

战国时期漆器的大量生产逐渐代替了青铜器的使用,漆器相较于青铜器而言,制作流程更为便捷,使用起来也更为轻便。正如楚艺术研究专家皮道坚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

“作为新兴的手工业器种,漆器以它轻便耐用,器表有富丽的光泽和光滑细腻的肌理,又便于施加各种图案纹饰以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更具有防腐防潮的性能。

而明显地优于青铜器,这使它在战国时期迅速取代了一部分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老庄的道家思想中主张“衣必先暖而求丽”的美学思想,讲求事物的设计应先遵循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以此来说漆工艺的取材与制作使漆器不再是只有上层贵胄才能使用的器皿,成为为大众服务的设计产物。实用性强的漆器以其轻便经济的优势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由此髹漆工艺在战国得到了空前发展。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在设计上讲求功能第一,在材料上力求轻便环保,在经济上遵循为大众所接受设计思想。

如楚国的漆奁的设计,是早期化妆品包装的雏形,到了汉代时期漆奁的设计更为精美,功能性也随之增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化妆品的外包装设计所用的材质越来越环保轻便,始终遵循着“衣必先暖而求丽”的功能至上、实用为主的设计思想。

(二)“道法自然”的仿生设计思想

楚国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对探索生命本体的执着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从楚国出土的漆器中就可以看出。

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了大量以自然物像为蓝本设计的漆工艺作品,例如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鹿、鸳鸯豆;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漆木雕座屏等。

1975年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彩绘鸳鸯豆,整个器物造型为静睡的鸳鸯,其外观造型将器物的功能与鸳鸯鸟的形态完美地融为一体。

鸳鸯鸟做盘颈状,眼睛微微闭合,其身、尾、翅、都为浅浮雕的装饰。鸳鸯豆的底座装饰以云纹与主体相呼应。

彩绘鸳鸯豆器型完整,造型活泼生动又别出心裁,体现了楚人热衷效仿自然的生活趣味。类似彩绘鸳鸯豆这样的仿生漆器还有许多,展现了楚人漆工艺“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

现代设计中工艺器物的仿生设计,以及工业设计产品外观上流线型设计都受到了早期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著名教师伊顿在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中就引入了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并将其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学生画自然物象,师法自然,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设计创意思维。

(三)“有无相生”的装饰设计思想

楚国漆器的装饰图案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展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热情的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与追求。

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就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可见当时楚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向往灵动自由,自然界的万物都能为之驱使。

楚国漆器装饰图案中常用的有云气纹、雷纹、凤鸟纹等细致飘逸的纹样。

器物在整体装饰上时而显得繁复富丽,时而显得简约通透,可见当时的漆艺匠人在装饰上就非常讲求繁与简的对比,凸显了“有无相生”的道家审美意味,同时这也与现代设计大师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不谋而合。

2012年上海世博会湖北馆的标志设计使用的就是简化的楚漆凤鸟纹样,以此进行设计,抽象提取楚国漆器常见的凤鸟纹,赋予其现代简约的新释义。

整个湖北馆的场馆设计外立面以凤鸟飞翔的翅膀作为装饰,在流动的线条中体现了楚国当时“有无相生”的美学追求,展现了现代设计与楚国漆文化完美融合。

三、结语

中华漆艺史上有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战国时期就是漆艺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

楚国漆器由于墓葬条件与自然温度等因素,保存都较为完整,为我国工艺设计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器物史料。

战国时期的楚国漆器既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亦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楚国的漆文化主要受到老庄道家美学的影响,漆工艺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在宗教色彩中展现浪漫主义、在世俗民用中讲究功能至上、在器型设计上追寻道法自然、在外观装饰上怀以有无相生的设计思想。

楚国漆文化对现代设计有着积极影响,从我国传统工艺传承的角度上来说,楚国的漆文化不仅为后来秦、汉、唐漆工艺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器物的设计美学思想也为后世的手工艺制作提供了富有创意的蓝本,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举报/反馈

历史影视小迷弟呀

2519获赞 783粉丝
90后理科男,喜欢历史,希望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交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