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全球地图时,我们可以轻易区分各国领土的大小及其形状的多样性。
不同的国家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地理外形,从细长到扁平都有。
在这些不同形状的国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的领土面积非常小,仿佛被邻国挤压到极限。
西非的多哥共和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多哥,全名多哥共和国,是西非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多哥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很多人甚至未曾听闻过它。对于足球爱好者而言,可能因为曾有名将“埃马纽埃尔·阿德巴约”而对多哥略有了解,虽然他已经退役。
在地图上寻找多哥时,我们会发现其地理位置相当紧凑。
位于西非南部的几个国家,如加纳、多哥、贝宁,都呈窄长形态,与其他国家相比,这几个国家显得格外细长。
仔细观察这三个国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
贝宁和多哥的规模相当,但贝宁的北部向上弯曲,形似鸡腿,相较之下,其地理位置较多哥更为宽敞。
西侧的加纳在这三个国家中相对“富裕”。
虽然加纳整体也是细长形态,但其宽度超过多哥和贝宁,且不如其他两者那样狭窄。
加纳和多哥的长度差异不大,但宽度足以是多哥的三倍。
因此,尽管这三个国家的地理方向看似并行,多哥实际上被紧紧地夹在加纳和贝宁之间,遭受了最大的“伤害”。
从地图上看,多哥被这两个国家环绕,仅保留了极小的国土面积。
据相关资料显示,多哥的总面积约为5.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中国江苏省的一半面积。
其行政区划相对简单,按照地理特征进行划分,如滨海区、高原区、草原区等。
从这些地区的名称便可窥见各自的地貌特征。
然而,其首都洛美却位于滨海区,并且城市中心位于国家的边界线上。
这种地理布局颇为不寻常。
“天子守国门”,首都不仅是城市的象征,更是国家主权的标志。
对任何国家来说,首都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多哥的首都洛美核心区域紧贴着与加纳的边界。
两国之间的国会大厦距离不足两公里。
一旦多哥与加纳出现矛盾,洛美的地理位置无疑成为对方的优先攻击目标。
对于多哥这种安排,常有人戏谑这是“天子守国门”。
但这背后也深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历史上,多哥的国土面积并不仅限于现在这么小。
像许多非洲国家一样,此地也曾长期遭受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从事奴隶贸易。
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到达多哥,并在此从事奴隶贩运。
随着各种战争的持续,多哥多次易手,德国也是其中之一。
不同于其他殖民者,德国在此建立了港口并进行驻扎,该港口便是临海的洛美。
不幸的是,德国的殖民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不久后便放弃了多哥这块土地。
二战后,多哥的西部(不包括海岸线和东部)被分给了英国和法国,并由这两国“托管”。
当时的加纳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加纳的独立,英国控制的“西多哥”也划入了加纳的领土。
因此,原本的多哥面积仅剩东部,这也是多哥狭窄的原因。
东多哥独立后成为现今的多哥共和国,其首都洛美原本位于多哥中部,由于西部割让给加纳,洛美便位于东多哥的边缘。
在多哥独立后,国家的领土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细长形态。
从整体上看,智利也是一个细长国家,但智利的生活并不拥挤,反而拥有广阔的海岸线。
这说明它的海上贸易和交流不受其他国家控制。
然而多哥的形状狭长且局促。
多哥几乎成了内陆国,虽然它的南部临近几内亚湾,不算内陆国,但如果放大观察,会发现其海岸线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长,其中一部分被贝宁的领土阻隔。
这意味着贝宁的南部领土朝西延伸,恰好阻挡了多哥前往海岸线的路径。
原本多哥可以拥有的完整海岸线被贝宁一部分切断。
尽管居住在那里的人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但若想直接看海,必须绕过贝宁伸出的那部分领土。
对多哥而言,这小段领土更加加剧了本已不富裕的国家的困境。
幸运的是,多哥的首都洛美拥有西非地区唯一的自然深水港——洛美自治港。
此外,多哥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磷酸盐和石灰岩。
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多哥在全球采矿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