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查分毫不意外的又在全社会掀起阵阵波澜,几家欢喜几家愁,分数可谓是考生与家长的命根子:“四百干瞪眼儿,五百是个槛儿,六百壮起胆儿,七百挺腰杆儿” 。

如果分数在本省独占鳌头,成为高考状元,家长走起路来都一窜一窜的拔高,微信群“相亲相爱一家人”直接炸裂一波,老亲少友的电话能把超长续航的老年机打到自动关机,升学宴不摆两百桌都对不起抖音。

有一说一,高考状元确实是牛气冲天,清华北大王牌院系随便扒拉着选,保研直博不在话下。哪怕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严重,但也丝毫不会影响到这种塔尖精英。

毕业之后,或者进头部企业拿高年薪惹人艳羡,或者在重点院校任教清贵悠闲,或者走上科研道路备受尊崇,或者成为部委选调生端上金饭碗。

总之就是铁打的无忧前程,凡夫俗子肯定是望尘莫及。

但是,如果高考状元在荣耀珍稀、前途待遇上与古代科举状元相比,那肯定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01

古代的状元,即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其中明清两代毫无疑问是集大成者。以明代为例,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但是在殿试之前,还有会试、乡试、院试、府试、县试,关关都是独木桥。

可能有人又会拿古代识字率说事,认为古代能够读书识字的人员数量有限,所以科举胜出者的含金量需要打折扣。

实际这是完全不了解古代科举社会的真实运行模式。

在古代农业社会背景下,读书成本很高,不论是笔墨纸砚还是书籍文本,还有入塾费、谢师酬金等,到一定层次之后还要参加文会结社,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极大的负担。

而正是因为这种高居不下的读书成本,才将科举卷到了极致。

因为古代读书并非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整个宗族的核心要务。

以明代为例,在基层乡村都有社学,由塾师负责开蒙。

·张翀《春社图》

而当时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基本就是一个宗族。除名门望族之外,其他普通宗族条件有限,无法负担所有适龄儿童的读书费用。

在实践当中就是由塾师海选,在适龄儿童里面筛选出最具读书天分的一路攻读,其他的只能草草读个一年半载的,认识百八十个简单常见文字,勉强不做睁眼瞎而已。

对于乡村宗族而言,谁能把书读出去,谁就是“未来希望之星”,而这个希望之星最低也得中个秀才方可回本。

古代不同乡村宗族之间要争水、争田、争山,尤其是涉及到徭役摊派、粮税分额,其中弯弯道道多着呢。宗族当中没有秀才功名以上的出头,到了衙门连抬头讲话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跪着唯唯诺诺,是要吃大亏的。

如果能供出来一个举人,那么整个宗族都不需要缴纳皇粮国税,因为可以投献,也再不会有其他村子敢来争水、争田、争山。

至于冒八次青烟出了一个进士,那么整个宗族直接晋升名门望族,可以至少三代受益,村口立的进士牌坊,会让其他乡村自此只能仰视之。

当然,进士过于高难,甚至举人都是奢求,只有秀才是可望又可及的。但如前所言,秀才已经是属于硬通货了,对于宗族大有裨益。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古代宗族对于“读书种子”的极度渴求、呵护程度。逆水行舟,你若不争,别的乡村宗族会争。越是资源短缺的底层,才越是大争之世。

这就使得筛选结果是相对公平的,毕竟能负担的数量有限,用到废物身上那是自毁长城——就是族长的儿子也不好使!

在这种内卷模式之下,有读书天赋的会最大程度上被发掘出来,然后他们会背负着全村儿的希望,一路力争上游。

有人以为三十个童生取一个秀才,只是秀才战胜了29个人而已,相当于班级第一。

那有没有想过:这29个童生也大部分是筛选出来的天赋种子选手呢?

一层层,一关关,每一次都是与无数的聪明人逆天争命。

更不用说乡试、会试还是三年举行一次,最终在殿试当中一举登顶的状元,可想而知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02

殿试在紫禁城的建极殿举行,成绩三日之后在奉天殿由内阁宰辅亲自唱名揭晓,中状元者当场换上绯色朝服,帽簪红花,由当朝礼部尚书亲自引导从午门前往承天门。

走的道路是御道。

御道乃平时皇帝专属道路,是皇权的象征,其他人不可踏足(抬着銮舆的太监除外)。但在三年一度的殿试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却可以破例行走在御道之上。

到承天门之后,状元骑上白色高头大马,胸前披上红花,由顺天府尹(京城一哥)亲自负责牵马坠蹬,一路沿着长安街走马夸官。

京城的男女老少都争抢着挤在长安街两边,为的就是一睹状元真容,甚至当天沿街茶楼、酒楼的座位都有黄牛高价倒卖。

在天子亲军(御林军)的前开后护之下,一路鼓乐喧天,人欢马炸。

先到吏部拜谒魁星堂,再到礼部参加琼林宴,与内阁宰辅、各部尚书同桌共饮,必须喝一个烂醉如泥。

八百里快马前往状元家乡报捷,当地的知府、知县会亲自前来祝贺,状元的父母被称为“老太爷”、“老夫人”。其母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为有品级的诰命,是为“老封君”。

甚至将来可能对状元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封赠三代品级……

朝廷下一期邸报的头版位置必然会留给状元专访,由此传遍大明两京十三省,然后是朝鲜、琉球、安南、暹罗、真腊、占城、苏禄、满剌加等藩属国。尤其是朝鲜,使臣在《朝天录》当中会庄重的记下新科状元相关事迹,视作天朝大真君,神仙一样的人物,所以会不惜重金求借宝物……

当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夺魁天下知。

可以说,状元所能够享受的荣耀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相比起来,高考状元享受的亲朋故旧祝贺,哪怕升学宴摆了一万桌,也只能说是小场面。

03

轰轰烈烈的御街夸官之后,就是授官了。

明代的状元是直接进入翰林院上班,授从六品翰林修撰,没啥实际权力,主要负责修撰皇帝实录、起草诏书谕旨,如果开设经筵还需要在文华殿当服务员——“展书官”。

所以,这是前途尽毁了?

然而并没有。

明代最高权力机构是内阁,内阁当中有3-5位大学士,称阁老,是事实上的宰相,官居一品(不要杠,明代内阁宰辅都会例加“三孤”与“三师”衔,比如少师兼太子太师,不论哪一个都是从一品)。

所以,谁不想入阁位极人臣?

然而“非翰林不可入阁”,也就是只有具备翰林院经历的才有资格入阁,所以翰林官又称“储相”,是储备的宰相——和储备干部不一样,人家是真能当宰相,后面会细说。

而进入翰林院的途径却只有“一个半”。

其中的“一个”是取得科举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半个”是二甲前十名有机会参加馆选,胜出者进入庶常馆当庶吉士,三年期满散馆,考核合格可进入翰林院(比如张居正就是运气好,以二甲第九名的成绩馆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馆选不是每科都有,非定例)。

只不过状元进入翰林院直接就是从六品修撰,榜眼、探花只能是正七品编修。至于庶吉士更惨,三年之后考核合格也才是从七品检讨(张居正散馆之后因为有徐阶撑腰,授正七品编修,但同科的状元李春芳此时已是正六品侍讲,差了两级)。

可见状元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了。

PS:明代翰林院官员从高到低分别是翰林学士(也称“掌院学士”,正五品)、侍讲/侍读学士(从五品)、侍讲/侍读(正六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其他还有更低的五经博士、典籍、待诏,皆杂流非正途,可以忽略。

在人数上,翰林学士1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2人,侍读、侍讲各2人,修撰3人,编修4人,检讨4人,总计20人。

翰林官品级不高,但是从翰林院走出去之后会有品级大跨越。比如掌院学士科直升正三品礼部侍郎,有的甚至短暂过渡之后即入阁,但大部分还要再等数年。

此外,侍讲/侍读学士可向上兼任或专任更高品级的詹事府庶子、国子监司业、太常寺少卿等,然后再成为礼部/吏部侍郎,不一定非挤掌院学士这个独木桥。

04

状元在仕途生涯当中只要锻炼好身体,别赶上大礼议事件,也别跟着朱祁镇那个老六去草原当该溜子,稳住熬资格,入阁拜相绝非难事。

因为朝堂核心位置有空缺之后优先翰林官,所以翰林院的官员流动速度快,基本可以做到三年一动。从授官从六品翰林修撰开始,按部就班,哪怕是完全不遭人待见,单纯熬资格,也可以在24年之后升为上三部的侍郎。

而事实上,作为皇帝近臣怎么可能按部就班,比如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状元李春芳,入仕九年即成为礼部堂官,多么恐怖的速度……

大明王朝276年,总计有状元90人。

其中,官至内阁首辅的有12人:胡广(建文二年庚辰科)陈循、(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曹鼐(宣德八年癸丑科)、商辂(正统十年乙丑科)彭时(正统十三年戊辰科)、谢迁(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费宏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顾鼎臣(弘治十八年庚戌科)、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申时行(嘉靖四十一年丙戌科)、周延儒(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魏藻德(崇祯十三年庚辰科)。

在元辅之外,其他还有8名阁臣,即吴伯宗(洪武四年辛亥科)朱善(洪武五年甲子科)、曾棨(永乐二年癸未科)、马愉(宣德二年丁未科)、朱国祚(万历十一年癸未科)、黄士俊(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钱士升(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文震孟(天启二年壬戌科)。

也就是说,在90个状元当中入阁宰辅的有20人,占比22%。

此外,还有24个状元虽未入阁拜相,但也是六部堂官(尚书/侍郎),比如吏部侍郎黄观(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礼部尚书黎淳(天顺元年丁丑科)、工部尚书王一夔(天顺四年庚辰科)、礼部尚书张升(成化五年己丑科)、礼部尚书吴宽(成化八年壬辰科)、吏部尚书王华(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王阳明之父)、吏部侍郎李旻(成化二十年甲辰科)、礼部尚书毛澄(弘治六年癸丑科)、礼部尚书朱希周(弘治九年丙辰科)、礼部尚书赵秉忠(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等等。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

PS:侍郎与尚书实是并列平等关系,非从属,都是重臣,而且不能简单的对照现代部级,而是要更高一些。

总体算来,状元群体有大约一半会晋升为朝堂大员,位高权重,甚至成为内阁首辅,执掌乾坤。

这种前途实在是令人咋舌——不用说部,也不必说厅,哪个高考状元敢说自己有50%可能成为正处的县一哥?

05

当然,古代的状元前途待遇虽是天顶星级别,但最终也只不过是皇权社会的一介官僚而已,于社会发展进步无益(除了李状元可能留下一部经典名著以外)。

其中还有蝇营狗苟的,比如勾结权阉的康海(弘治十五年丁卯科)、攀附严党的唐汝楫(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甚至还有祸国殃民的,比如被夹头而死的魏藻德(崇祯十三年庚辰科)。

而高考状元则可以走上科研道路,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一点确实是古代状元所无法比拟的!

举报/反馈

历史百科杂谈

4.8万获赞 5102粉丝
说一段有价值的历史
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