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1397年)三十年春天,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王府讲授官)白信蹈等主考。考试结果出来以后,一片哗然,中进士的五十一人全部是南方人,北方无一人上榜,史称夏榜。

于是,北方的士子集体鼓噪,说主考偏袒乡亲。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上一届的状元、侍读学士张信,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等组成联合调查组,重新阅卷。调查组在重新阅卷之后,维持原判,认为北方士子的文章确实不能入选。北方学子又鼓噪,说调查组是受了主考官们的托请,故意选北方考生中最差的文章来查卷。

朱元璋受不了,直接把原来中进士的五十一人全部废黜,原来的主考和后来查卷的人全部被严厉惩处。其中原主考白信蹈,后来复查的张信等人全部被处死。翰林学士刘三吾当时已经85岁了,免死,发配戍边。新科状元陈䢿与探花刘士谔,也很冤枉地被发配戍边,最惨的是陈䢿,后来还被处死了。

当年六月,朱元璋重开科考,录取了61人,全部为北方人,史称夏榜。

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南北榜案。

有人说,春榜有作弊的嫌疑,我觉得不大可能。当时糊名,誊抄等制度已经很完善,如此大作弊不可能。而且刘三吾此人在历史上颇有清誉,是一代大儒,明史评价也很高,参与舞弊可能性不大。在春榜的前三甲中,没有一个湖南人,上榜的进士中,也以江浙,福建,江西人居多,说刘三吾照顾乡亲是没道理的。而且,朱元璋当时对官员非常严酷,动不动剥皮实草,官员哪敢如此大规模舞弊。

南北差距这么大是有原因的。自宋朝起,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已经转到了南方。南方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和教育事业,已经对北方形成了碾压之势。打个比方,让今天高考强省和西北一个省同卷高考,两省合一起的前50名恐怕也全部是高考强省的。

南北榜案直接催生了科举上的一个变革,几十年后,明仁宗朱高炽接受大学士杨士奇的建议,实行南北分卷,即在试卷上糊名,外书南北,按南六北四的的比例录取考生。

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夏季科考全部录取北方人,主要是为了笼络的北方人心。有人说,这是一种大局观。

讲大局,实际上就是牺牲公平。

南北榜案可以说是今年高考分省录取的鼻祖。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就实行分省录取,即各高校把招生指标下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考生在省内PK。

人们对分省录取一直争议很大,争议的焦点就是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边远省区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比例也高。

以2022年为例,清华北大在各省录取的人数:北京550人,河南省400人浙江350人,湖南330人,四川320人,湖北310人,山东300人,江苏300人,广东280人,河北270人,辽宁250人,陕西240人,安徽230人,上海220人。山西210人,重庆210人,福建190人,江西180人,广西160人,黑龙江160人,吉林160人,天津160人,贵州140人,新疆140人,甘肃130人,内蒙古110人,云南仅有100人,宁夏70人。

其中,2022年,北京参加高考的人数是5.4万人,录取550人。录取比例超过1%。湖南26.9万人参加高考,录取330人,录取比例为0.12%。两地录取比例相差10倍。

正是因为录取比例很分数线相差很悬殊,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考试强省的人都到边疆地区,和经济落后省份买户籍参加高考,我就有很多同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贵州,新疆等省区考上了大学。

高考分省录取,很多人认为不公平,要求取消这一制度。

分省录取初衷肯定是照顾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尽量为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但我认为,从长远看仅仅依靠照顾并不能解决当地教育落后的问题。在统招统分的年代,高校毕业生要倍分配回原籍就业,所以分省录取还起到一定的帮扶落后地区的作用。

但是,现在高校毕业生不再实行回原籍就业的政策了,分省录取反而起到了吸干落后省份人才的反作用了。边缘省份的优秀毕业生都不愿意回原省就业了,高考录取照顾这些省份还有必要吗?

我认为,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光靠高校录取中照顾并不能起到提高当地教育水平的作用,要想真正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最好的办法提高待遇把优秀的教育人才吸引到哪些地方去。

我举一个例子,广东省。在三十年前,广东的经济起来了,但基础教育并不如湖南,湖北等高考强省。我就有高中同学到广东买户口参加高考的。但是,近年来,为什么广东的高考难度已经和湖南,湖北等省齐平了呢?因为基础教育水平上来了。

广东基础教育水平提高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力引进外省的优秀教师。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有一个说法,“江湖教师”。确实,我们市四十岁以上的优秀教师,名校长里,有一大批来自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所以俗称为“江湖教师”。

所以,我认为,光靠照顾是提高不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的。就如明朝的南北分卷,也没有改变南强北弱的人才格局。

公平,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举报/反馈

东江学习社

2.7万获赞 3159粉丝
大囯小民,品味冷暖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