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公布了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的项目名单,《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杭州非遗在亚运会上精彩绽放》《晋港青少年山西绛州鼓乐研习活动》《“温故”非遗展》等36个案例入选。这些案例涵盖“非遗+展示展演”“非遗+社会推广”“非遗+文旅融合”“非遗+学校教育”“非遗+媒体传播”,以及“非遗+国际交流”六大领域,全面展现了我国非遗传播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表现形式

“辽宁省的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内涵深刻。近年来,辽宁在‘非遗进博物馆’方面进行了多次探索和有益尝试,例如我们推出的‘我在故宫看非遗’‘珍瓷剪影’等活动社会反响热烈。”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题部负责人王俏说。

此次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光影有声——走进皮影的世界”专题展》入选了案例名单。王俏介绍,专题展主要由“序厅”“镂雕百态”“影韵千秋”组成,其中,“影韵千秋”展示了辽宁省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复州皮影戏、盖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锦州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展览还邀请非遗传承人带来活态演出,打造了一个可观、可玩、可听、可游的互动空间。

“这个展览我反复看了几次,每次都有新感受、新体会,还和传承人学习了如何演皮影戏,非常棒。”沈阳市民刘先生说。

王俏说:“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与传承人相关的生动故事、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他们希望通过精品展陈、文化展示、情景再现、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进而形成一个对辽宁地域文化的生动印象。

“受疫情影响,文化馆曾有数月闭馆,开展线上业务。‘非遗小姐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梁宝华介绍了东莞市文化馆申报的《非遗小姐姐IP打造创新案例》。

作为非遗新IP,东莞塑造的“非遗小姐姐”年轻乐观、充满朝气,她向大众介绍东莞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相关情况受到游客欢迎,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线上发展、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梁宝华介绍,“非遗小姐姐”因在抖音、文化莞家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系列视频走红,特别是包括“非遗达人系列”“玩转东莞龙舟月系列”“玩转七夕·东莞乞巧会系列”“玩转中秋习俗”“非遗新青年系列”“非遗过大年系列”等视频,广受好评。例如,“玩转东莞龙舟月系列”介绍了东莞市涉及龙舟活动的13个镇街,从龙舟人物、龙舟故事、端午美食等多角度展现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新昌鼓制作技艺、道滘粽制作技艺、端阳节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播放量达40.9万次;“非遗新青年系列”以年轻传承人为线索,展现新时代青年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理想与担当,点击量超600万次;“非遗过大年系列”则由“非遗小姐姐”带网友走访各镇街,探访东莞各地的新年习俗,点击量超500万次。

“非遗小姐姐”还参与了一些促消费活动和线上直播销售,每场活动吸引几万人参与甚至百万人次观看。

有专家表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需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现代表现形式来转化、宣传,也需要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非遗、广泛运用非遗、对非遗进行再创造,使非遗在当代展现出无限活力。

融入时尚玩法

“我第一次来大陆,是被这里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想过来切身感受一下。”在202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上,来自中国台湾的吴子瑄正在“两岸文创”主题市集的“台湾环保开运小铺”内拼装灯笼。吴子瑄说,参与此项活动是为了分享从台湾带来的环保竹制作而成的灯笼、观赏大陆的民俗文化,也为下一步来福建或广东发展探探市场。

今年的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着力打破空间限制,融合运用福建福州的古厝场景,搭建原生态舞台和民俗展演区,营造沉浸式体验,在下杭路主街和三捷河打造“福俗·双杭巡游”“福俗·河上民俗”,开启陆上、水上双线玩法。

福州市文化馆馆长池小霞介绍,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创办于2008年,汇集了两岸精彩民俗文化与非遗代表性项目,有舞台表演、民俗队伍巡游、手工技艺互动、美食分享品尝以及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展示等,力求展现两岸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池小霞说,为了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近年来,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通过邀请台湾青年歌手现场演出、设置台湾文创产品展示平台等方式,促进非遗保护成果转化,开创两岸青年群体更广领域的合作空间。

另外,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还采用多媒体技术现场打造非遗沉浸式展示空间,借助“守艺福州”抖音号、微信公众号构建非遗传播交流的平台。“自2020年以来,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现场增设了非遗线上购物板块,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间带货两种方式推介非遗好物,收获众多好评。”池小霞说。

由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指导,甘肃西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甘肃青松旅游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柚子青年项目组联合创作的大型沉浸式景区实景非遗剧本娱乐——《纱灯秘境》,入选了此次创新案例。

“各位穿越而来的人们,想要回到你们的世界,就要找到纱灯的秘密。”当主持人介绍完毕,一众身着古装的玩家们便散入兰州市河口古镇景区的古巷民居,开始推理查证、闯关解密,在游览古镇美景的同时完成剧本任务,找寻最终答案。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以明清古建筑群为承载,以纱灯传承为故事背景,以探寻纱灯的秘密、完成“河口四杰”的考验为主线,让游客置身其中,解锁不同剧情,体验多种非遗代表性项目。

“该项目打破了传统景区的游览模式,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打造出兼具非遗传承价值与时代消费属性的新型业态,展示了独具地域特色与自身魅力的景区文化,也为游客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游戏体验。”甘肃青松旅游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志浩说,“这个项目不单是将游客引进来就行,而是要围绕剧情,串联起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让商户都能参与其中,提升景区的人气。”

促进交流交融

绛州鼓乐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初唐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尤以《秦王点兵》等曲目为代表。绛州鼓乐演奏起来浑厚博大、气势磅礴、声韵铿锵,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申报的《晋港青少年山西绛州鼓乐研习活动》自2017年起四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研习活动通过开展鼓乐之旅、文化之旅、国学之旅、友谊之旅,扩大了山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95年起,绛州鼓乐就多次参与港澳地区的艺术节、鼓乐节、擂台赛等,在港澳两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香港每年一届的鼓乐节把绛州鼓乐的《滚核桃》和《牛斗虎》列为赛事指定曲目。2009年起,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牵头,组织香港中小学鼓乐学员到新绛县学习鼓乐技法,并和内地鼓乐队员进行交流切磋。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副会长余昭科说:“鼓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体现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共同传承下去,这正是我们到新绛县研学的目的。”

据介绍,研习活动期间,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的老师们会根据学生们的学校、年龄、从事鼓乐或打击乐的时长、技术水准和个人需求等因素将大家分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传授鼓乐知识,教他们打鼓帮、抽鼓皮、磨鼓钉等技巧,教授相应曲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深入乡村观看民间表演,走访民间艺人,体验原汁原味的民间鼓乐,并学习绛鼓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参加研学的香港同学卢学臻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次学习很有收获,回到香港,我们一定要把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申报的《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培项目》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2023年,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展了首个海外项目——“纳米比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海外培训班”,实现非遗传承人“出海教学”零的突破。纳方学员对中国传统手工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运用所学技艺融入本国元素创作出一批兼具中非文化特色的精美作品。通过非遗传播,加深了外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上海群众艺术馆申报的《上海非遗赴比利时、法国展演交流》则在比利时、法国展示了江南丝竹、江南孙氏二胡艺术、上海剪纸、珐琅钟表制作技艺等13项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通过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内涵,传达着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加深了当地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说,2025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的征集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度启动,继续推动非遗传播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作者:陶李 中国旅游报记者 王诗培;编辑:宋雨秋

举报/反馈

中国旅游报

7.3万获赞 11.7万粉丝
传递文旅权威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中国旅游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