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文章介绍了临沧市玉米叶斑病种类、症状、发病条件及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合理种植管理和药剂防治,以减轻病害损失,保障玉米产量。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植株上最容易观察到的病害,大多数病斑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随着病情加重,病斑布满叶片,最后导致叶片失绿而枯死,影响产量。基于此,介绍了临沧市玉米叶斑病常见病害的种类、症状、发病条件,简要分析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锈病、弯孢霉菌叶斑病、褐斑病等病害发病的原因、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对策。

1玉米叶斑病发生种类、症状识别及为害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植株上最容易观察到的病害。在临沧市,常见的叶斑病有大斑病、锈病、灰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褐斑病等,这些病害的病原菌多数可通过气流、风雨远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侵入到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时间很短,容易在生产上大面积爆发流行,造成植株矮小细弱,果穗瘦小,籽粒干瘪,产量降低。

1.1大斑病:临沧市海拔1700m以上的冷凉地区在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容易引发大斑病。2018年,由于常年雨量偏多,临翔区、永德、镇康、沧源等部分冷凉山区在玉米抽雄吐丝期大斑病普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2.61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7.8%,损失率为4.5%。玉米感染大斑病后叶片上会产生椭圆形病斑,然后逐渐向叶片两端延伸至长梭形,形成大小为(50~100)mmx(5~10)mm的病斑中央为灰褐色的斑点,若不及时防治,会使整株植株布满病斑,导致叶片干枯,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减产。

1.2灰斑病:感染灰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平行于叶脉扩展并受到叶脉限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一旦发生会迅速蔓延,最明显特征为叶片失绿,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病斑边缘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成片而致叶片枯死。7—9月是此病在临沧市的发生高峰期,2018年发生面积2.2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14.9%,损失率为3.42%。

1.3锈病:玉米上常见的锈病有三种,即普通锈病、南方锈病和热带锈病。临沧市玉米植株发生的锈病主要是南方锈病,且多数发生在温暖潮湿的低热坝区,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褪绿小斑点,最显著特点是叶片和叶鞘上突起疱斑,形成橙色至红色的小圆形粉孢,叶片正面比背面形成粉孢多;植株成熟时变为暗褐色,随后叶片萎黄干枯致死。2018年,临沧市锈病发生面积1.46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9%,损失率为2.6%。

1.4弯孢霉菌叶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在临沧市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其他病害不同的是此类病害的病斑一般从上部叶片向中下部蔓延,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边缘褐色,外围有褪绿晕圈,似“眼”状。抗性品种病斑多为褪绿点斑,无中心坏死区,病斑不枯死且较小,一般为(1~2)mmx(1~2)mm,感病品种病斑可达(4~5)mmx(5~7)mm,多个病斑相连,呈片状坏死,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临沧市2018年发生此类病害的面积为0.24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63%,损失率为1.65%。

1.5褐斑病:玉米植株感染褐斑病后叶片上的病斑中间隆起,垂直于中脉,叶鞘、叶脉上的病斑较大,红褐色到紫色,边缘清晰,常连片致维管束坏死,随后叶片因养分无法传输而枯死。临沧市局部发生褐斑病,2018年发生面积为0.047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0.32%,损失率为1.2%。

2玉米叶斑病发生原因分析

2.1玉米叶斑病与育种、引种的关系:玉米叶斑病的发生与玉米品种有较大关系。因此,在选择育种品种时,易感病、品质差、丰产性低、生育期太长的玉米品种可以暂时保存或继续进行抗性鉴定工作,组配杂交组合时既要考虑品种抗性,也要考虑丰产性和适应性。另外,要了解并掌握所引进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适应海拔区域,高海拔冷凉山区推广抗大斑病、灰斑病、生育期相对较短、品质好的硬粒型品种;中、低海拔温热潮湿区域推广大穗型抗锈病品种,并根据情况勤更换新品种。

2.2玉米叶斑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临沧市7—9月气候条件极利于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侵染、流行,但不同时期发病程度不同。7—8月雨水多、湿度大时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锈病发生频率高且感病后对植株影响严重;8—9月降雨多、温度低、湿度大时灰斑病发病率较高。例如2003年、2004年在临沧永德县、镇康县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大发生,在0.25hm²面积上调查,发病级别达到5级,病株率达到52%以上,播种较晚、生育期长的品种发病级别到7级以上,几乎绝收。

2.3玉米叶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到玉米上引起发病,条件适宜时,病斑很快又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因此,收获后的玉米秸秆不要堆放在田边地角,应尽量处理干净,且在播种前要清除田边地埂杂草,播种地块要深耕犁耙,后期加强田间管理,组织病菌滋生繁殖。

3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发生流行原因,防治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育、引进推广抗病性较好的丰产品种为主,同时加强栽培管理,早发现早预防,发病初期辅以药剂防治等措施可控制玉米主要叶部病害蔓延。

3.1选育和引进推广抗病、高产、优质良种:根据调查,由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的云瑞21、甘优五谷1790、北玉20号、雅玉89、西抗18、得单5号、康农2号、周玉0913、正大808等品种对玉米主要叶斑病具有一定的耐病性,田间表现为抗病,地方良种临改白也具有一定抗性。因此,选育、引进抗逆性强、稳产性好、较耐粗放耕作管理的食饲兼用型硬粒型玉米良种进行推广种植是目前防治叶斑病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3.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临沧市高海拔冷凉山区一般在4月下旬提前开播玉米,以利用5—6月充足的光温条件达到蹲苗目的,为抗病丰产打下基础,降低损失。也可将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玉米与蔬菜间套种,在生长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注意排灌,不要使田地干旱或过于潮湿,以此来预防叶斑病。

3.3药剂防治: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同时,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利用物理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安装杀虫灯诱捕成虫,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选择无风无雨的晴天进行喷药防治,隔7~10d喷一次,连续喷药防治2次,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举报/反馈

光永说三农

124获赞 144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