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平潭石头厝是闽台传统民居代表,就地取材利用岛上花岗岩建造,结合自然环境布局灵活,四扇厝为其主要形式。马祖芹壁村石头厝保存完整,四落水式屋瓦与花冈石结合。澎湖、新北卯澳等地也保留石头厝,构成独特闽台石头厝风貌。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平潭石头厝

整理/编辑 璟珩

审校 陈杰

石头厝作为闽台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是闽台两地城市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缩影。“”在福建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石头厝是对石砌墙体建筑物的特殊称谓,也是对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民居体系的补充。石头厝通常结合自然环境就地取材,顺应气候特点,布局自由灵活,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闽台两地石头厝以平潭马祖最富盛名。

平潭石头厝

(来源:《就业与保障》) ▼

平潭石头厝

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也称“海坛”“岚岛”,是福建省内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由主岛海坛岛、126 座岛屿以及 702 座岩礁组成,其有着“千礁岛县”之美称。从地理位置上看,其四面临海,由于常年遭受到风浪的影响,内陆常见的木质结构建筑并不牢靠,加上平潭岛上岩石资源多,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

平潭澳前镇68海里景区的奇岩怪石

(来源:福建日报) ▼

本地居民先将石头加工成大小不一的方形石块砌成房屋主体,石厝的屋顶呈“”字形,不留风雨檐。然后再用拱形瓦片铺盖,并在上面压上大石块以防大风掀瓦,这种石头房子就被称为“石头厝”。从风格上看,平潭石厝民居整体形式简单,外形四方,多为一至二层的硬山坡屋面,风格质朴

平潭石头厝人字形屋顶

(来源:新浪网) ▼

从石头厝建筑类型演变上来看,汉代以前,平潭县民居渔舍多是简易“草寮”和“渔寮”,墙体分竹木为架外封土和乱毛石砌筑两种。其中“”为小屋渔寮以职业命名草寮以材料命名,二者并无差异。“草寮”“渔寮”的寮屋墙面以竹木立架、表面封土或乱石堆叠外抹黄土,单坡屋顶覆盖稻草,乱石压顶。寮高不过六七尺,屋周不及方丈。寮屋因防风沙、雨水能力差并不适合常年居住,后来只做季节性生产临时居住。如农家收成之季夜住草寮防盗,渔民则用渔寮存放渔具,便于下海。到了汉代,房屋屋顶呈双坡人字形,板瓦代替稻草盖顶,瓦上压石,屋檐用筒瓦排水。墙体仍用乱毛石砌墙,平潭北部考古发现的汉代板瓦和筒瓦可为佐证。

平潭排厝

(来源:《平潭石头厝民居建造技术研究》) ▼

据《平潭县志》记载,在唐宋时排厝的屋顶为平顶(排厝也叫排屋,开间数多,以石材或石砖结构为主,平面功能简单,一般为平房,大部分为条件有限的居民共同营建而成),可惜由于时间久远,唐宋及之前时间的民居留存极少,再加上明洪武年间,平潭岛曾举岛内徙,仅留岛设营地以防倭寇,许多建筑都在那一时期损毁殆尽。《海岛胜景说平潭》一书中就有提到,唐宋时期,平潭就已经拥有一定抗风沙能力的平房排厝,通过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根据平潭宋代连街遗址来看,可以作证平潭县志》所言的真实性。

明清之后平潭石头厝出现硬山屋顶,明清民居时期民居建筑采用砖、石,在明代的流水湾头街遗址等就已发现方砖与枕砖。此时,排厝开间数增多,以单层为主。在过去经济与土地紧张有限的情况下,多系家族人口会共同建造排厝使用,排厝则呈现为“”字型石砌长屋。

平潭排厝

(来源:《平潭石头厝及村落改造》) ▼

到了清中期以后,出现了“四扇厝”,四扇厝是平潭传统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四扇厝属于福建民居类型中“一明二暗”类型中的并列排屋式。从清代中叶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

四扇厝

(来源:新浪网) ▼

四扇厝又分为“普通四扇厝”与“大四扇厝”。普通四扇厝在平潭大量存在,平面上为单进三个开间,分为左右两间和中间厅堂,进深较大,左右两个开间分为前房和后房,中间厅分为前厅和后厅,厅的开间通常为一丈六,房间的开间为一丈四,如为两层,则在后房置木楼梯实现垂直交通,楼梯通常比较陡。而大四扇厝是四扇厝的完整形式,在普通四扇厝的基础上,在左右前房的前面多出书院,有入口门廊,在主厝、左右书院和门廊之间有天井,主厝的形式和普通四扇厝基本一致,书院作为厨房、储藏等附属空间使用,部分大四扇厝形式不完整。在渔区,标准四扇厝多为两层,进深大,除屋顶、门窗、楼板与室内隔断用木材外,其它都是以石头为建筑材料,屋顶曲线比较缓和。在农区,大四扇厝通常只有一层,进深相对小,以石木结构为主,部分立面上用红砖装饰,屋顶曲线较为反弓曲线。在南部一些地区因兼有耕田与“耕海”混合生活方式,兼有各种形式的大四扇厝。还有一类被称为“六扇厝”,其只是在四扇厝的基础上左右各增加一进,成为六扇厝,六扇厝在平潭地区存量不多。

四扇厝平面图

(来源:《平潭传统石厝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价值分析》) ▼

四扇厝的演变形式

(来源:《平潭传统民居类型调查》) ▼

除此之外平潭石头厝还有“竹嵩厝”“官式大厝”两种,根据《平潭县志》记载,清初平潭倭患严重,清朝廷调闽南水师驻扎平潭。后来当地居民仿建竹篙厝,从而成为平潭民居的一种形式。竹篙厝为石材、木材、砖以及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多为硬山屋顶,竹篙厝在平面布置依次为门廊、房间、前天井、厅堂、房间、后天井(或后房),建筑前后都有门,在厅两边各有小门可与左右房子相通,天井上开鱼眼天窗。现潭城镇南街南北向的一段街道两侧尚有一片竹篙厝,每侧16间,共32间。竹篙厝的一楼留有柱廊空间,二楼以上正立面用砖砌筑,连成一片红色,如此规模用砖,在平潭非常少见。

竹蒿厝

(来源:每日头条) ▼

官式大厝仅在平潭曾经的县城中心的南街和北街少量存在,官式大厝本为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平潭部分官绅望族仿建这种形式,以平潭城镇“詹功显宅”为典型代表。詹功显宅形式上采用官式大厝,其原因可能与詹功显曾在宁波任三载水陆提督有关,因为水师常在闽南与台湾一带活动,但詹功显宅一些细部如匾额、蝙蝠等装饰还保留着浙江一带的民居装饰风格。

詹功显宅

(来源搜狐网) ▼

马祖芹壁石头厝

马祖的建筑,特别是北竿的"芹壁村"是马祖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石头厝。四落水式红色屋瓦和厚朴花冈石组成的闽东家屋,背山面海,随地势而建的石头屋,形似印章;屋墙部分,比较讲究的采用人字砌法,石材整齐平整,与平潭的石头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落水

(来源:viaprende) ▼

四落水式类似“庑殿顶”,屋顶共有五条脊,除了中间平直的正脊外,另外四条分别向四角落下。这是目前马祖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多数新建民居的选择。

芹壁村

(来源:手札艺廊) ▼

芹壁村落位于龟岛后背山壁上,“芹壁”因此得名,旧名“镜港”,又称“镜澳”,因岩礁的四周海水清澈见底如镜。芹壁号称“马祖地中海”,马祖民居最大特色是防台风,民居屋面均用砖石压瓦,或特制厚瓦,少出檐甚至于不出檐、以女儿墙压檐或密封檐口。屋面坡度较缓,坡屋面铺设板瓦,板瓦铺设于椽子或望板上层。板瓦不施灰浆,仅用砖石压瓦,既防止狂风掀瓦,也便于修补更换,压瓦石既有平整的砖石,也有不规则的乱石。瓦缝可透风,所以有人戏称之为“会呼吸的房子”。

芹壁村

(来源:原也设计) ▼

马祖民居常以青石或花岗岩砌筑外墙,雕饰腰线、窗套、墙裙柱脚等建筑细部。早期也有部分民居以乱石及土坯作为外墙材料,块石仅作墙基。民居外墙砌筑方式以平砌、人字砌、勾丁砌、乱石砌等多种。外墙砌筑石缝成“”字或“”字形,还寓意着人丁兴旺。大户人家用青石,小康人家用黄石,一般人家用乱石勾缝。从外墙即可看出住户的贫富。除了石墙,在沿市街面或建筑背风侧也常用木板围墙。福杉板门、半门、滑板窗、美人靠、吊脚楼等,亦是常见的外墙立面处理手法。外墙门窗通常很小,一为避强风吹袭二为避盗贼入侵

芹壁石厝外墙

(来源:痞客邦) ▼

除了马祖之外,澎湖台湾新北卯澳等地也保留着部分石头厝建筑,澎湖湖西乡东岸的奎壁山是北寮村所在地,北寮村南边就是南寮村,早期南寮北寮合称龟壁港社,因南寮村未靠海,发展较迟,致使人口外流,许多房舍渐渐荒废,因此保留下了许多老宅旧时面貌。

南寮村石头厝

(来源:台湾旅行网) ▼

南寮村石头厝

(来源:台湾旅游网) ▼

南寮村的石头厝虽然在堆砌方法上与马祖、平潭等地类似,但是选材却有所不同,“老古石”是澎湖石头厝的主要材料,“老古石”实际是珊瑚礁岩体(珊瑚礁石灰岩)或其表面十分粗糙、尖锐的岩块。而平潭、马祖等地则是以花岗岩为主。清《澎湖厅志》卷十〈物产篇〉中记载“老古石,府志作‘’石,云生海中,皆咸卤结成,粗劣易腐,士人置盆碗中充玩。陈廷宪云:海底乱石,磊砢松脆,俗名老古石。拾运到家,俟咸气去尽,即成坚实,以筑墙、砌屋皆然。”

台湾新北卯澳渔港位于台湾的东北角,卯澳渔港也保留着一些石头厝的建筑,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吴家楼仔厝”,至今约有140年的历史。根据台湾方面文献记载显示:吴家先祖为福建漳州漳浦人,清代时,自台湾三貂角西部迁徙到卯澳,从事渔业,与此地居民通婚。后来吴家经营渔业有成,成为富贾一方的人物,后将楼仔厝传给其长子。

吴家楼仔厝遗址

(来源:城市学) ▼

卯澳石头厝主要建造方法为:使用长短、厚度相近的石头来建造的“平砌法”;以大小不同的石头排列的“乱砌法”;还有一种以石头交错方式排列,看起来就像“人”字的“人字砌”。不论是“平砌法”“乱砌法”还是“人字砌”其都与平潭、马祖等地石头厝在建筑手法上高度相似

结语

石头厝不仅限于上述地区,在两岸沿海区域都有这种石料建房的民居存在,闽台两地石头厝民居虽有所不同,但在平面立面二者皆有相同的形式,在材料、构造及门窗亦有雷同。正是这些青灰色的岩石屋依山傍海,构成了独特的闽台石头厝风貌。

举报/反馈

闽商君

12.9万获赞 2713粉丝
研究闽南文化,弘扬闽商精神。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