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两年余,俄罗斯与欧洲渐行渐远,经济上彼此制裁,文化、政治领域也如同疏远的恋人,逐渐割舍了曾经的紧密联系。

俄罗斯的文化印记被无情抹去,书籍与艺术被禁锢,令人痛惜。而这种去俄罗斯化的趋势,不仅弥漫在欧洲的空气中,连中亚的大地上也弥漫着这股风气,令人震惊。

【一、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关系】

在沙俄的岁月里,中亚成了俄罗斯的领地,那里的文化也逐渐被俄罗斯所浸润。苏联时代,俄语成为了中亚五国的通用语言,即便如今,这些国家的语言中仍流淌着俄罗斯语的韵味。

中亚五国昔日遭沙俄并吞,为固守疆域,沙皇大量迁移俄罗斯人入驻。直至苏联解体前夕,这些地区的俄罗斯同胞数量竟接近千万之众,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沙俄与苏联向这片土地倾注移民之力,既是为了稳固疆土,又是为了国家的工业化腾飞。苏联初期,重工业集体化及二战时的工业转移,让中亚五国成为经济的新星。这些移民的汗水不仅铸就了工业的繁荣,更激活了这片土地的经济脉搏。许多工业设施,都承载着苏联时代的荣光。

步入俄罗斯纪元,叶利钦与普京对中亚五国的情谊深厚如昔。而中国屡次欲与中亚五国共谋能源大计,却遭俄罗斯巧妙阻挠。然而,那些昔日与俄罗斯紧密相连的中亚五国,解体后为何悄然疏离,逐步追求去俄罗斯化呢?

【二、移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苏联时代,中亚五国因忌惮苏联的权威,文化和经济上皆避其锋芒。然而,随着苏联的移民政策,哈萨克斯坦等国本土居民占比下滑。至苏联解体前夕,俄罗斯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数量已与当地人口平分秋色。

苏联散场后,中亚五国纷纷独立,他们如同新生的孩童,开始探索如何守护自己的王冠。于是,一场追求自主、摆脱俄罗斯影响的变革悄然兴起,这就是去俄罗斯化的序幕。

苏联与沙俄移民虽初步掌控政治经济,但俄罗斯人在中亚的财富和权位却让中亚五国民众心生不满,对俄罗斯的嫉妒情绪日益加剧。阿拉图事件便是苏联试图让俄罗斯人领导哈萨克斯坦的火花,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三、中亚五国是如何去俄罗斯化的】

在追求去俄罗斯化的道路上,哈萨克斯坦等五国虽不似欧洲那般锋芒毕露,却早已默默迈出了步伐,这一趋势相较于欧洲,显得更为深沉且先行一步。

五国对去俄罗斯化的态度各异,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1997年率先行动,哈吉克斯坦紧随其后于2005年,而哈萨克斯坦直到2017年才有所动作。唯有吉尔吉斯斯坦,坚守俄罗斯文化,成为去俄罗斯化最轻的国家。

中亚五国,虽在经济上与俄罗斯紧密相连,却未如欧洲般彻底割断与俄的纽带。他们的“去俄罗斯化”更像是一场文化和政治的轻舞,其中文化占据主导,名字和文化的变化是主要舞步。

土库曼斯坦在1997年决定彰显其独立身份,废除了俄罗斯语的官方地位,连俄罗斯影视频道也消失不见。他们积极改造土库曼语,告别俄罗斯字母,拥抱拉丁文,展现出对本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尊重。

谈及名字,你是否注意到俄罗斯影视剧中,俄罗斯人名字后常缀有“夫”字?这种起名风格在中亚五国被视为俄罗斯特色,因此他们摒弃了这种传统,选择拉丁语式命名,以此摆脱俄罗斯的印记。

【四、去俄罗斯化对俄罗斯有没有影响】

中亚五国不仅文字去俄化,人口也在“告别”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尤为明显,苏联解体后,俄裔人口锐减,从曾经的40%高峰,降至2009年的不足30%,他们或因驱逐,或因同化,渐行渐远。

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光辉在原苏联大地逐渐黯淡,去俄罗斯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重工业除了军工外,何以如此凋敝?原来是那些曾并肩的兄弟,如乌克兰、白俄等欧洲新星,还有中亚五国——二战的工业避风港,如今都各自展翅高飞。

中亚五国自苏联解体后,与俄罗斯的经济纽带日渐疏远。因文化差异,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它们愈发坚定地踏上了去俄罗斯化的征途,追寻属于自己的道路。

中亚的去俄罗斯化趋势,对俄罗斯而言也有积极一面。它促使那些曾在中亚五国生活的俄罗斯高素质人才回流本土。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归来者,将为人口稀少的俄罗斯带来宝贵的人口活力。

【五、其他国家的去俄罗斯化】

在文化舞台上,中亚五国并非独自起舞,昔日与苏联共舞的国家也跃跃欲试。比如欧洲的拉脱维亚,它举办了一场拉脱维亚语大考,将那些不及格且血统为俄罗斯的舞者,一一请出了舞台。

普京对此事愤懑不已,深感无奈。亚美尼亚虽未直接驱逐俄国人,却也紧随其后,1993年《语言法》的颁布,仿佛对俄语下了逐客令,仅保留拉脱维亚语作为官方语言,态度之决绝,与中亚五国如出一辙。

乌克兰,与俄罗斯纷争不休的邻居,自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仿佛觉醒的雄狮,毅然踏上了自我去俄罗斯化的道路,誓要摆脱历史的阴影,重寻自我。

举报/反馈

红尘浮生长相守

107获赞 131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