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中欧经贸争端尚未明朗的时候,德国派出了一位代理首相到东亚,准备就提高对中国的关税问题进行磋商。然而,哈贝克第一个出访的是韩国,他说他希望和韩国一起降低“对华依赖”。此举传达出什么样的讯息?

德国副首相、经济及环境保护局部长罗伯特·哈贝克于本月19号离开了德国,他在出访韩国及中国后,开始了亚洲之旅。

此前,欧洲议会宣布,将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17.4%-38.1%的进口税。欧洲媒体认为,哈贝克此行是德国和中国在欧盟反倾销税正式实施前进行的一项重大磋商。

六月二十二日早晨,德国副首相哈贝克到达中国,哈贝克出访亚洲前,欧洲媒体报导说,虽然哈贝克没有同中国就加税问题展开直接协商,但是他此次出访的主要目的是同中国商讨加税事宜。

据俄罗斯媒体报导,六月二十日,哈贝克对韩国进行了一次访问,他说德国会和韩国一道降低对中国“依赖”的措施。

这样的说法明显不利于中欧和中德两国经贸磋商。所以,哈贝克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关于哈贝克先生此次中国之行的打算,德国媒体从上星期就有传言,哈贝克于六月二十日到达韩国,当时中国还没有正式公布对其来访的邀请。

从哈贝克的有关评论判断,不管这些报导有多夸张,哈贝克先生都不能否定他对韩国的“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而这并不利于中欧之间的友好。

虽然此前美国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进口税的声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欧洲某些政治家却频频做出不负责的评论,使中欧之间的合作笼罩上一层阴霾。

此次出访韩国并准备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哈贝克,是本届德国政府中的一个亲美人士。从技术上讲,哈贝克属于“绿党”,而德国首相朔尔茨所在的党派在此前几次大选中都没有取得过半数以上的选票,所以不得不与绿党和右翼党派组成新的政府。

德国两大重要的经济和外交界的重要位置都被非朔尔茨先生所在的党派占据,这使得他们在讲话中常常会出现与德国总理办公室相悖的情况。

哈贝克在韩国发表的这番不负责的讲话,折射出德国政坛的分裂。事实上,德国首相朔尔茨并没有带上这名经济和环境大臣,而这一次,他却是亲自去了亚洲,还去了韩国,给人一种与德国总理府针锋相对,表明自己的异见之意。

总体而言,哈贝克先生对韩国所作的不负责评论,符合其此前的“亲美”姿态,势必会对中德及中欧经贸往来造成不利影响,而他一己之见,也无法完全代替德国。到目前为止,朔尔茨及其总理府在德国的执政地位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正如中国公司与德国汉堡港口的联合,虽然有来自绿党和德国的右派党派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总理府也可以在中德企业间发挥作用,起码在这一届的执政期间,总理府的声音仍然比较大。

在默克尔时期,德国总理采取了理智的态度,继续其对中国的主动外交政策。所以,从总体上讲,中德两国的外交关系不大会因为哈贝克和其他领导人的讲话而发生变化,而双方的合作才是主要的。

从根本上讲,关于中欧之间的“贸易冲突”,中国明显不想和欧洲打一场“贸易战”,德国也一样。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而是因为中德共同的国家,他们不赞成中欧打“贸易战”。

事实上,除德国之外,所有欧洲地区都不愿意和中国“分离”,比如在中国公布针对欧美猪肉的反倾销案之后,不少欧洲政界人士纷纷表态,发起“贸易战”不利于中欧两国。

更特别的是,在目前的世界经济体里,反全球化是美国占了上风,而中国却占了上风。中美在这场“反”与“经济”之间的游戏中,欧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它坚决拥护这一点,美国面临的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目前的状况是,在德国这个欧洲的制造基地,它本身的经济已经从全球化的浪潮中获益,而其它的欧盟,特别是那些没有在全球一体化和工业分工的新能源变革中获益的,往往会选择“反全球化”或者“地区化”,以此来模仿美国。

当前中欧冲突主要表现为德国国内不同政党的不同意见,其本质上是对是否应对经济全球化或地区化,也就是反全球化的争论。

哈贝克对韩国和未来对中国的一次考察,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德国应不应当继续为全球化提供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这样一个欧洲大国,若不能在经济全球化、同中国及其它国际市场进行协作的话,将会丧失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弱的一方。

这个客观现实也就注定了,不管哈贝克怎么说,从长远来看,中、德乃至中欧的经贸关系,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全球化。

在此进程中,即便有小规模的小冲突,例如当前欧洲针对中国的电动车加征进口税,也不过是一种临时性的障碍。这样的障碍将由欧洲和德国自己的利益来解决。

对于我们来说,哈贝克先生的话并非重点,重点是如何尽快使德国和欧盟认识到,如果他们拒绝了全球一体化,那么欧洲的经济必然会遭受重创。

举报/反馈

雨衣孤勇

3328获赞 437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