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人们都需要注重身体的养生。到了炎热的夏季,养生的任务自然也不可落下。夏季在我国是指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相当于农历的四、五、六月。
中医认为,顺应四时的变化,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阴阳协调。俗话说“夏至阴生”,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加上夏至后逐渐入伏,养生的问题就更加关键了。下面让我们听听谷医堂中医专家、一级主任医师谷井文教我们如何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四个方面“奏响”中医夏季养生的“四部曲”。
谷医堂中医专家、一级主任医师谷井文坐诊中。
一、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里讲: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季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不要厌倦这长日。但古时候的晚睡指的是不迟于9点,我们现在晚上睡觉时间不应超过23:00,因为晚上11点后是肝脏自我修复的时间。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好对血有益;“肝木生心火”,肝好对心脏好。同时应安排午睡,以半小时为宜,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二、饮食养生
夏至后,紧接着就是三伏天,暑热渐盛,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
民间有句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瓜类大多清热利湿,有效补充热天流失的水分。而苦味食材不仅有助清火,而且有很好的利湿、下气功效,特别是清降心火功效更佳,例如苦瓜、苦麦菜、荷叶、莲子芯等食材。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三、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非常重要,因为“动能生阳”。要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走肌表,行使卫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夏季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选择河湖水边或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拉筋、打坐为宜,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四、情志养生
中医上讲,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调养情志就要适应这个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要神清气和、快乐舒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畅,正像《黄帝内经》所说“使气得泄,所爱在外。”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思是情绪上应该尽量保持平静、舒畅,不宜焦躁、着急;否则易出现上火之象。“心静自然凉”说的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季时节,高温容易让人心烦意乱;保持心态的平和,对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谷井文建议大众,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内心的宁静;此外,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快乐和烦恼,也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通讯员 何翼)
举报/反馈

红网

3264万获赞 117.5万粉丝
湖南省综合门户网站,湖南省党网。
红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