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经验和资历的影响。例如,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教师时,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技能更为出色。同样,在医疗领域,人们也普遍认为年长医生的医术更为高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达到某一可接受的表现水平后,如果仅仅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即便再多年的练习,也可能难以有显著进步。一个工作了五年的医生,其医术未必一定优于仅工作一年的年轻医生。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提升技能呢?答案就是进行刻意练习。
01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的练习方式,跟天真的、无目标的重复练习完全不同。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天真的练习”,就是基本上只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这跟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有些像,就是假努力。如果方法不对,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
想要真正了解什么是刻意练习,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
02
有目的练习的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有四个特点:
1. 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设定清晰、具体且可度量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具有足够的明确性,以便练习者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进步情况。
比如学习钢琴的人,假如他能设置一个“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曲子”,那他肯定要比漫无目的的练习要成功得多。
2.专注的投入。
在练习时,需要全神贯注,避免分散注意力,以提高练习效果。
埃里克森博士曾发起过一个记忆力实验,就是让一个学生每周来实验室记一串数字,刚开始这个学生只能记8个左右,后来,经过两年的训练他能够记住82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的训练中,这位学生每次都对自己的任务积极专注。他的表现说明一点: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及时的反馈。
在练习过程中,你必须知道哪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哪里错了。比如给你一架钢琴,你没有听过正确的曲子,让你自己跟着五线谱练习,那么无论你练多少次也还是错误的曲调。
想要知道自己到底弹的怎么样,那必须有及时的反馈。
这些反馈可以来自教练、导师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获得。反馈有助于了解自身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哪些方面仍需改进。
4. 走出舒适区。
周岭在《认知觉醒》提到:成长的普遍法则是,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起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都是一条真理。
这意味着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任务难度,以提升自身技能。
03
如何应用有目的的练习?
1. 设定目标:在练习开始前,设定一个清晰、具体且可度量的目标。例如,若想提高写作能力,可以设定在一个月内完成五篇高质量文章的目标。
2.制定计划:根据目标,制定详尽的训练计划,涵盖每日或每周的练习时长、内容以及期望的进步等。
3.寻求与接受反馈: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向教练、导师或专业人士请教,并学会自我反思与评估。
4.挑战自我:有目的的练习要求不断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提高任务难度,促使自己超越当前技能水平。
总之,有目的的练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高效提升技能的路径。通过设定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及时获取反馈并持续挑战自我,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实现技能的提升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