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悠悠汴水,流淌千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安徽省境内的遗址长约180公里,自河南永城进入安徽省境内,流经淮北、宿州两市。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安徽段的柳孜运河遗址和通济渠泗县段位列其中。如今,申遗成功已有十年,安徽境内的遗产点发生了哪些变化?2024年6月初,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宿州泗县,实地探访大运河泗县段。

空中俯瞰通济渠泗县段。

古河道依然保持当年风貌

从泗县东环城河一路向东,一条笔直的河道静静流淌。河道两岸,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预示着又是一年好收成。这条笔直的河道5.8公里,它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目前唯一一段“活态运河”。

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全长47公里,其中现存较为完好的运河原始有水故道28公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唯一的有水河段,也是大运河通济渠段仅存的有水河道遗址之一。

大皖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曾经蜿蜒曲折的河道大部分已经变为炊烟袅袅的村庄,而泗县段的大运河却仍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5.8公里的遗产段,大运河的河道只有十余米宽,和鼎盛时期的隋唐大运河显然不能比,但站在岸边,仿佛可以看见当年舟车往来、商旅不绝的繁盛景象。“汴水晴波”“隋堤烟柳”等虹乡八景,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古河道依然保持当年风貌。

在通济渠泗县段的旁边,一条笔直的景观道与河道平行。景观道两侧,重要景点和文化遗存被一一保护和展示。每到傍晚,会有大量居民沿景观道散步、游览。这里不仅是当地推荐的打卡点,更是居民休闲、运动的场所。

四代人精心守护运河文物

在泗县5.8公里运河遗产段的一端,一对镇水神兽伏在凉亭下方,正对着古老的河道。实际上,这一对镇水神兽是按照运河岸边出土的一对珍贵文物复制的。

在泗县博物馆里,大皖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一对镇水神兽。“这两个镇水神兽分别于2018年4月和2020年4月出土于运河岸边,据当地居民反映其原为镶嵌在泗县东八里桥上的桥梁附属物。”泗县文物管理中心博物馆股股长宋晓武介绍说。

泗县运河岸边出土的镇水神兽。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镇水神兽造型精美、雕工传神。石兽嘴里还叼着一条鱼,鱼头和鱼尾露在嘴外,是整个大运河沿线保护最好的镇水兽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神兽通体长118厘米,宽30厘米,高45厘米,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传说这是一种名叫趴蝮(bāxià)的镇水神兽,为龙生九子之一。

关于其中一个石兽的保护还有段佳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当时,崔庄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崔孟铭深知石兽的价值,便冒着风险,偷偷把镇水神兽埋在家门前路边的树下。临终之前,他一再叮嘱家人小心保护。

2018年4月的一天,崔老的重孙崔猛发现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不时在地上探测什么,便向当地公安和文物部门报案。经过研究,当地文物部门决定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把这个传说中的老物件取出来。四代人精心守护50多年,让这件运河文物终于重见天日。

将继续深挖运河文化遗产价值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连接河南、江苏,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发挥着排洪、灌溉的作用。十年来,泗县也一直将大运河作为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好遗产段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2017年以来,泗县先后对遗产区域内棚户区进行整体搬迁,对河道及沿线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同时,多次对运河沿线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对大运河泗县段故道全境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勘探工作,摸清了泗县运河的基本走向、河床、河坡等故道情况。

同时,泗县集中打造了泗县大运河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在运河沿线先后建设开放了泗县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家风馆、文化馆(少年宫)、科技馆、古鞋博物馆、隋唐运河博物馆等系列公共文化场馆,充分发挥运河资源优势,活化运河遗产利用和文化传承。

在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泗县还先后实施了运河特色小镇、运河人家景区、泗县中央公园、运河森林公园、泗县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丰富当地文旅资源,提高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更好地展现千年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泗县还将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提升保护传承利用的专业水平。同时聚焦现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打造具有泗县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殷志强 文/图

编辑 王翠

举报/反馈

大皖新闻

5998万获赞 134.4万粉丝
追寻真相,传递真情,探求真理
新安晚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