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心情很是焦虑,还靠这点庄稼吃喝呢。”2024年6月1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一周边村落的村民王一(化名)告诉界面新闻,受天气影响,河南本地近三个月没下过一场雨,只能靠浇水来缓解地间干旱情况,然而,“浇完一遍水压根不管用,种子长势依旧不好,还需要浇第二遍、第三遍,不断重复进行浇水工作。”

“地里吃、地里睡,都在排队等着占井浇水。”王一家有15多亩地,在麦子收割完后种了花生,但接连的高温干旱使得花生长不出来,浇三遍水都没用。

“还剩3亩多地没有播种,不敢种,担心损失更严重。”王一称,田间地头因为此次重旱开裂严重,路边的水泥地都晒崩了,浇水也是异常艰难,“我爸提前一天排队等着浇地,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浇上。”据王一叙述,每家每户都是此番景象,水井不够用且井水不足,家家户户都在附近河里接水灌溉自家农田。

相比之下,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沙岗村的王松(化名)较为幸运。“我们这边还好,浇水比较方便。每家每户的地里都有出水口,几户人家共用一口井,轮流浇水也都能排得上。”王松说。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但自今年6月以来,河南多地遭遇高温少雨天气,导致秋粮作物受到不同程度旱情影响。

据河南省的气象报告显示,4月下旬以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8℃,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高值;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1%。截至目前,全省土壤干旱比例为63%,全省大部缺墒,机播气象等级偏差。

另据央视网报道,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目前,河南各地正全力组织抗旱抢种、抗旱浇灌,抗旱浇水达7221万亩次,部分地块已经开始第二轮浇灌。

高温叠加少雨导致干旱加剧

自6月10日起,河南高温进入鼎盛时段。据河南日报报道,6月11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称,预计安阳、鹤壁、新乡西部、焦作、许昌局部等最高气温将升至40度以上。11日到14日前后,河南省将出现一轮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高温天气。尤其是在11日至13日,河南北部、中东部的部分地区可达40℃~42℃。预计局地最高气温将接近或突破6月极值。

6月12日,河南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提醒民众注意防范。此后,河南部分地辖市接连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阳市气象台6月14日14时40分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称,预计信阳市王岗乡、查山乡、胡店乡、龙井乡、高梁店乡、明港镇、浉河港镇、谭家河乡、李家寨镇14日极端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可能或已经对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请注意防范。

持续大范围的高温导致河南多地干旱迅速发展。6月14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杨文涛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进入6月以来,安阳等16个省辖市72个国家级气象站气象干旱达重旱及以上等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标准》,气象干旱可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重旱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特旱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据“中国水利”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14日15时,水利部将河南、河北2省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当日17时,黄委也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河南省水利厅同时将水旱灾害防御(抗旱)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界面新闻注意到,河南省已有14个省辖市先后启动本地区抗旱应急响应机制。

“历史上很多重大干旱都发生在河南。”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张强告诉界面新闻,河南处于季风过渡带的边缘,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干旱多发的区域。

此次旱情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张强告诉界面新闻,河南地区每到6月份都会因降水稀少造成不同程度干旱,而此次干旱程度较之以往严重的原因在于,降水偏少的时段更长。从4月份开始,河南地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对造成农业干旱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此次高温影响的范围面积更广,有多个地方气象站突破同期历史极值,出现40℃以上的高温。

“这轮旱情最大的特点即降水偏少叠加高温,导致干旱严重。”张强表示,高温和干旱之间所折射出的反馈机制可以进一步解释。即温度越高、干旱越强,干旱越强、温度越高。“水温越高导致地面蒸发越强,土壤出现干土层。而受太阳辐射的加热,温度升高得更快,进而高温更加突出,出现干旱现象。”张强说。

此外,张强表示,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干旱正值夏播种植、农业蓄水的关键期,“这也是此轮干旱产生较大影响的特点之一。”

至于旱情何时才能缓解?张强称,从气候规律以及目前的预测来看,7月份旱情会有所缓解。另据河南旱情会商研判,随后到7月上旬,河南省降水逐渐增多。随着有效降雨的增加,旱情有望得到一定缓解,后续仍需根据实际天气走势进行动态监测。

抗旱关键在于用水

目前,仍有大部分农户因旱情未进行播种。杨文涛表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323万亩,若未来持续无有效降水,夏播进度将会进一步放慢。

针对各地市土壤缺水所造成的夏播进度放缓,杨文涛表示,在加强保障方面,河南省科学调度调配水源,提高抗旱水源利用效率。

“截至6月13日,河南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杨文涛说。

杨文涛介绍,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我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河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河南省水利厅储备的20台排水车、40台抽排单元、60台泵组随时待命,支援各地抗旱工作。“从统计情况来看,目前水库蓄水富余量较大,结合井灌区水源条件良好,能够满足有灌溉条件耕地的夏播和作物幼苗生长期用水需求。”河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据新华社消息,为保障抗旱用水需求,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局决定自6月15日12时起,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由1500立方米每秒加大至1800立方米每秒,全力支持保障黄河中下游应急抗旱供水。

报道称,自6月14日17时起,黄委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按照黄委调度指令要求,小浪底水库自6月6日以来已多次提升下泄流量,保障抗旱供水。

抗旱的关键在于确保用水充足。张强表示,在遇到人民生活困难或者饮水困难的同时,要采取吊水或者打井取水以及从其他区域调水等方式解决民众用水以及灌溉需求。

此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原主任吕娟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在 “找水”方面,要统筹考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抗旱水源类型,全面摸排水源分布、引提调水工程管网、供水能力及制度等,积极组织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打井取水作业,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等措施,为抗旱提供水源保障。

在“调水”方面,科学精准调度小浪底工程等流域骨干水工程,充分发挥引黄等引调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抗旱主力作用,精细调度水库、泵站、水闸等水工程,有序放水、引水、提水,努力扩大抗旱浇灌面积,全力满足人畜饮水和夏播农作物灌溉需水。

另外,还要大力“节水”,摸排受旱影响情况,细化供水用水方案,大力推行智慧灌溉、精准灌溉、高效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等。

“进行干旱风险评估也是进行抗旱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张强表示,对风险区进行干旱等级评估,适当对该区域的产业作出布局调整。“比如,6月是河南干旱发生的高风险时期,农业方面需要调整种植结构,错开作物生长期,尽可能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

“长期对干旱进行预测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及时监测,提前应对干旱,做好准备。”张强说。

需警惕旱涝急转

据河南气象部门预报,6月24日之前,全省将维持高温晴热天气,虽然部分时段有分散对流性降水,但无法有效缓解旱情。杨文涛也表示,目前,河南省农业干旱情况仍存在发展趋势。

“在旱情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认为旱涝急转的风险是存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系主任、北京减灾协会减灾智库基地专家孔锋告诉界面新闻,旱涝急转这类气候性事件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之年,容易出现极端性气候。“长期的干旱导致大量水分亏损,一旦发生强烈暴雨,对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造成的风险影响更剧烈。”

旱涝急转是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

“为了防止这类情况发生,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防旱涝急转,加强短临预警和应急管控,重点做好强对流天气防御,严防局地短时强降水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孔锋表示。

此外,针对此次旱情,我国在灾前预警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孔锋指出,从监测精度和覆盖范围来看,部分地区监测站点密度不够,可能导致一些区域的干旱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被监测。其次,干旱预警模型可能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还尚需完善。”孔锋表示,涉及气象、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较大,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孔锋还表示,准确进行中长期干旱趋势预测还存在较大挑战,对未来干旱发展态势的把握不够精准。海量监测数据方面,数据整合、分析和有效利用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不同地区基层在理解和执行旱灾预警措施方面存在差异,影响整体应对效果。最后,持续的资金支持以保障监测设备更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压力。

“做好灾情预报是非常困难,目前气象局也只能做到影响预报。”孔锋表示,这一点是目前灾害研究和实践中的难题,“我们目前做hazard致灾因子的相关研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disaster灾害(涉及到人和经济社会)就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我国灾前预警存在挑战,但一直在朝着更好地进行灾前应对的方向努力。”孔锋表示。

如何完善当前预警体系来进一步保障我国抗旱工作形成合力?孔锋表示,要完善组织指挥体系。其次,多部门要协同合作。气象、水利、农业、应急等多部门密切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气象部门提供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农业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抗旱措施,应急部门组织协调抗旱救灾工作。

“还要科学的监测预警。通过加强气象、水文、墒情等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干旱预警模型和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规范预警发布内容、范围和程序等,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孔锋说。

孔锋还表示,根据旱灾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如科学调度水资源、保障人畜饮水、加强农业灌溉等。

此外,还要强化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抗旱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专业技术力量,细化关键抗旱和应急处理措施,组织专业人员指导农民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关键问题。“孔锋说。

举报/反馈

界面新闻

2895万获赞 342.3万粉丝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界面新闻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