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打印是一种颠覆性智能制造前沿技术,是3D打印技术的升级,包括材料升级、技术升级、应用升级等方面。

软体机器人则是一种以柔软材料作为主体构造的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复杂易碎品抓持和狭小空间作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智能材料的4D 打印技术有望为未来软体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近日,由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科技日报社等单位协办的“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北京交通大学Rheobot实验室的“磁畴可编程4D打印及软体机器人”项目成为展会的关注焦点之一,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最高奖——金奖。创始人李振坤代表团队出席了大会颁奖典礼。

李振坤依托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磁性液体研究所建立了面向4D打印与软体机器人前沿方向的Rheobot实验室,实验室入选北京市海淀区“科技馆之城”与中关村会展联盟成员单位。

李振坤将智能材料“可编程”特性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解决了智能结构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的难题,发明了首个基于磁控智能材料的高精度体素式4D打印技术,并自主研发出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Mag 4D Printer,填补了国内空白。主持成果“磁畴可编程 4D 打印及软体机器人”荣获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金奖,自主研发的磁控4D打印与软体及机器人平台入选了2023年、2024年中关村论坛常设展、2024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创新展。

如今,在专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李振坤是北交大科研队伍中的成员,年轻的他也曾是北交大的一名学子。就读于北交大的硕博期间,他共发表SCI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申请并主持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博士期间就系统研究了磁性液体流变学理论,并解决了磁性液体密封、润滑等一系列应用技术问题,博士论文获得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毕业后,优秀的李振坤选择留在母校,在北交大提供的卓越平台中,继续勇攀科技高峰。

多年来,北交大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吸引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在内的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学校师资队伍持续壮大。目前学校2039人的专任教师队伍中国,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各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教师7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放眼望去,今天的北京交通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圆梦腾飞的舞台。

2024年夏天,欢迎更多心怀梦想的青年加入北交大,书写关于青春的更多可能!

本文内容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官网、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官微、4D打印流变机器人科技官微

举报/反馈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

1.3万获赞 2.1万粉丝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官方百家号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