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因其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1939年初春,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兄弟俩拿着洛阳铲在田地里“探宝”,偶然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此后,后母戊鼎多次躲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几经辗转,最终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腹部呈长方形,立耳,折沿,四柱足,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

鼎身四壁沿周缘及其足部皆装饰有精巧的盘龙纹、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感。饕餮是古代中国传说中一种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铸在此,象征吉祥、丰年足食。

鼎耳上部则装饰鱼纹,线条清晰,形象逼真。

鼎耳外侧装饰虎头人纹,位于耳左右两侧,呈虎形;虎头则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口中间有一人头,好像即将被虎吞噬。

后母戊鼎,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不愧为“青铜之王”、“镇国之宝”!

02四羊青铜方尊

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也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

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方尊边角及四面中心线,均置有耸起的长棱脊,既可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使全器浑然一体。

整座器物的花纹精丽,颈部装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部则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

在铸造中,方尊的羊角与龙首是预先铸好,然后镶嵌在尊体外范中,再加以浇铸而成。这种分铸法使得整个器物能够一气呵成,展现出巧夺天工的高超铸造水平。

抗日战争时期,四羊青铜方尊曾遭受灾难,被日军炸成了20多块。今天的珍宝是经过文物专家修复的,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

这件表现羊的青铜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也寓意着吉祥、和谐、尊贵、富强 ,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羊青铜方尊高大雄奇,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充满了神秘感和艺术感,被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03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这条国宝级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曾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最美项链”!它于1957年陕西西安梁家庄隋李静训墓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链的主人是隋朝最受宠的小女孩——卒年9皇族少女李静训。如此一位活泼可爱、集千般恩爱于一身的皇族千金,没想到9岁就已夭折。睹物思人,悲恸之情穿越千古

李静训,又李小孩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其家族显赫,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杨坚手下大将,官至上柱国;父亲为光禄大夫李敏,自幼养于宫中,备受恩宠;外祖母则是北周太后杨丽华(隋文帝之长女

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的溺爱,是真正的金枝玉叶,然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殁于宫中,年仅9岁。皇太后杨丽华悲痛万分,厚礼葬之。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43厘米,重91.25,整串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10颗珍珠,珠光宝气,交相辉映。

项链上端正中圆形,嵌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镶嵌一红色宝石,宝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宝石下一心形金饰,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的蓝色宝石。

整条项链红蓝宝石洁白珍珠以及纯金的映照鲜艳夺目、熠熠生辉、雍容华贵、奢华无比

04 妇好青铜鸮尊

妇好青铜鸮尊,是商代晚期鸮形酒器礼器,为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的陪葬物,于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士。当时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目前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今天介绍的)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尊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字样。

妇好,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女将”,不仅多次受命统帅军队征战沙场,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

铜尊外观为一站立鸮形,鸮首微扬,歧冠高耸圆瞪,神态威严;器盖于鸮首后部,饰饕餐纹两爪粗壮,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两翼并拢捶地,与双足形成稳定三角形;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尾部饰有一鸮,圆眼,两翼平展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分饰夔龙纹羽翎纹蝉纹萎形纹,纹饰多样。

铜尊造型生动构思奇巧花纹复多装饰华丽可谓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05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珍贵文物,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当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半坡遗址,历史上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距今已有6000多年,已发掘出大量房屋、窖穴、墓葬。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整体呈红色,口沿处绘有间断的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圆形,头顶有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涂黑,左为黑色半弧形。眼睛似闭目状细而平直。鼻梁挺直,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合一好像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人面双耳左右也分两条小鱼,构成人鱼合体形象。另外,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相互追逐。

整幅图线条流畅柔美,色泽艳丽鲜明,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怪异的色彩,透露出一种原始而纯真的美感,展现了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06金缕玉柙(金缕玉衣)

玉柙,又称玉衣、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全部由玉片制成,玉片之间则用金丝、银丝、铜丝或丝缕等材料编缀。由于编缀玉片的材料不同,又有金缕玉柙、银缕玉柙、铜缕玉柙和丝缕玉柙之分。

古人为何在死后穿玉衣呢?一方面受先秦儒家“比德于玉”和“君子必佩玉”的思想影响,感觉死后穿玉衣能体现身份的高贵;另一方面迷信认为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该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河北满城汉墓墓主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其长182厘米,于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统计,整件玉柙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做成,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

历史上,这件宝物虽被火烧过,但看起来色泽却更为缤纷,足以反映汉代贵族的金玉奢华生活

07孝端皇后凤冠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19571020日出土北京明定陵地宫,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时,打开地宫后,考古工作者根据原物共修复成32凤、129凤、99凤和63凤等4件凤冠。

定陵地宫万历帝与皇后棺椁

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达2320克。其面料是蓝色的丝帛。冠前部有九条金龙,下部前后有9只金凤,共九龙九凤。龙是用金丝编制而成的,金光灿灿,昂首欲腾;凤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色泽鲜艳,久不退色。冠后的博鬓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展开后如同展开的五彩缤纷的凤尾。

金冠的样式基本承袭了宋代皇后用金银镶嵌珠宝的凤冠制度。这顶豪华的风冠,共嵌有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珠光宝气,尊贵无比。

08西周青铜利簋

利簋,西周武王时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是目前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形制为圆形两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部为圆形侈口,鼓腹两只兽形耳对称分列两侧,耳上还有垂珥下半部铸一方形底座,造型稳重

牧野之战

利簋纹饰精美,其器身、方座布满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蝉纹。

利簋器内底铸433字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作器者名随武王四处征战胜后受赏铸造件铜器记功并用以祭祀祖先

利簋是迄今发现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一件珍贵文物,它不仅见证了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还为中国夏商周年代的准确断定提供了重要实物见证,不愧为国之重宝。

09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也是祭器礼器),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周身光洁,体卷曲若钩,全身C字形吻部前伸,向上曲,嘴紧闭,双鼻孔对称,双眼呈棱形突起龙背有对称的单孔,整体看上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雕琢精美、打磨精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这件玉龙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0陶鼎

陶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鼎主体为灰褐色,少部分呈黑色;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整体呈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看上去鹰体雄壮健硕,肌肉丰满双腿粗壮有力;两翼紧紧身体两侧,尾部下垂地,与两只鹰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喙部呈钩状鼎口置于两翼与背部间,完美呈现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

#深度好文计划#

鹰形陶鼎造型精美、形态逼真,不仅是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杰出之作,国内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举报/反馈

海峰走天下

1073获赞 158粉丝
爱旅行;视觉中国、图虫摄影师;文物痴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