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高唐县时风中学一起违规收费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在5月31日的通报中披露,该校原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蒋新武因多次利用个人微信违规收取校服费、保险费及教辅资料费等费用,并利用收取与支付之间的时间差谋取利息,受到了开除党籍、撤职的严厉处分,并被降为专业技术岗十三级。
蒋新武身为学校勤工俭学部门的负责人,本应严格遵守财务纪律,确保每一笔费用的合法合规;校服作为学生日常必需品,其采购和管理本应规范透明。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将校服采购等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每一次购买都是一次投票”
实际上,蒋新武事件只是教育市场乱象中的冰山一角。2015年7月发布实施的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作为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对学生校服的面料、制作安全要求和舒适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许多地区的校服工作因此有了长足进步。
但有一些地方表面严抓严管,实则通过在入围方式和“限价”上做文章,设置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妨碍外地供应商进入本地市场,限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这些问题导致多年来校服产品难以摆脱低质低价的发展“怪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还有一些学校或地区在选择校服时,盲目追求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或“联盟标准”,导致“校服新政”的落地效果非常有限,甚至出现了严重“偏航”。此前有报道显示,因为未登记备案,早已于2016年被取缔的“浙江省学生纤维制品联盟”,其制定的《浙江省学生用纤维制品联盟标准》,长期作为当地部分学校校服采购的必要“打分项”,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每一次购买都是一次投票”,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选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是推动行业进步和创新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意识的不断提高,校服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也需与时俱进,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选择。这不仅是对学生权益的尊重,更是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
尊重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选择
2021年 11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61号(教育类508号)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积极推进“有效监管下的校服市场化”的提案》进行答复,明确提出在校服采购上,“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选用校服,学生自愿购买校服。校服款式一经选用要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家长重复支出。”
然而,一些地方打着“阳光”旗号,设立校服采购代收费平台反其道而行之,为辖区内学校选择数家校服供应商,再由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在入围名单中确认校服供应商,并通过平台收取校服款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借入驻平台干预校服采购,保护本地校服企业,甚至向入驻企业收取费用,不仅瓜分了企业用于研发、设计的利润空间,还与“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相背。
今年全国两会,关于校服的话题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多位代表委员从充分发挥校服美育浸润功能、保障校服公平开放的市场供给和安全质量管理等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多名代表委员建议:推动校服产业与管理的标准统一、机制统一,破除校服市场流通区域壁垒,让优质校服能在全国范围内高效自由流通,成为“行走的美育符号”。
“校服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校园文化消费产品,各地在制定校服管理政策时需尊重学校特定气质文化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建议,校服采购既然是老百姓掏腰包,就要让老百姓“用脚投票”,增加学校、家长甚至学生在校服采购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以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来促进各地校服质量提升和采购公平,切实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校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策。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教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质量技术监督局紧密合作,对校服管理进行全面升级;不仅细化了家委会协商制度,确保校服选购过程公开透明,还强化了校服采购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双送检”,确保产品质量。
去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备函〔2023〕2号 ,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在校服监管方面“各地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得存在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和行政垄断等行为”;在校服选用方面,“校服选用采购确保公开、透明,教育行政部门要全程进行监督”等。
在校园服饰、教育装备等细分领域,也有部分优秀企业坚持底线,“将价值观内嵌于行动细节”,以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竞争力,不做桌子底下的交易,开放诚恳,极度透明,坚持“不是合法合规的利润一分都不要”。秉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最终发展为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校服采购还是要将选择权交还给家长,将审美权还给学生,全力推动校服选购的透明化,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