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气突然热得像火焰山塌了一样。


只要脚一踏出门,就像钻进了烤箱,在热浪的冲刷中,变成了行走的烤肉。

Part 1

高温环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当体温升高时,身体会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并通过排汗带走体内过多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和内环境的稳定,这样才能避免重要脏器损伤。


(图源:soogif)


但是40℃的高温天气,已经超过了皮肤正常温度,如果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再超过75%[1],人体自身的散热机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症状。


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的轻症中暑症状,严重了还会出现重症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而热射病,就是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


(图源:百度健康医典“热射病”词条)



Part 2

本身有基础病的人,更容易中暑



高温,对有基础病的人更不友好:


1、汗腺功能障碍者


如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的人[2-3]



2、有甲亢、糖尿病等基础代谢病的人


温度每升高1度,人体基础代谢率提高13%,此时更容易出现代谢失衡。


另外,老年人基础代谢一般比年轻人差,更易中暑[2,4]



3、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


体温升高,特别是高热(40-41℃)时,有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兴奋,就有可能出现幻觉。


同时,随着体温的升高,每上升1℃,心率约增加18次/分钟[5]


所以,有脑梗、脑小血管病变、心律失常,心梗等疾病的朋友,要格外注意防暑。

Part 3

健康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别以为平常身体看似健康,高温就不会伤害到你;也别以为,高温天气在室内跳操、打球就没事。


(图源:soogif)


当室外温度超过36℃(皮肤温度),室内温度超过32℃和/或湿度较大(>60%),还没有风的时候[2],如果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比如跳操、打球等)也可能中暑。


这是因为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体内的水、盐分、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大量丢失,一旦散热功能失效,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故障[6],从而引发头晕头痛、口渴、血压降低、四肢湿冷、脉搏增快等各种症状。


记住,此时一定要及时补充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而不要喝大量的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可能会出现低渗透性脱水。


此外还要注意,饮酒、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也是中暑的常见诱因[7]



Part 4

中暑了如何自救?



中暑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自救方式。


(图源:壹图网)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识别,争取及时做出处理。


中暑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2,8]


一、先兆中暑


症状:


头晕、头痛、多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不超过38℃。


自救方法:


① 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至阴凉通风处,空调房最好;


② 松解或脱去衣物,汗湿的衣物及时更换;


③ 扇风,加速蒸发、对流散热;


④ 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休息后大多数能恢复。



二、轻症中暑


症状 :


包含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加体温可达38℃以上,可以伴有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有的还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四肢湿冷、脉搏增快。


自救方法:


环境降温、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休息后不能缓解,应立即送医。


(图源:壹图网)



三、重症中暑


症状:


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


按表现不同可分为三型:


① 热痉挛


全身肌肉对称性、阵发性痉挛,以腓肠肌(小腿肚)最明显,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劳动。


② 热衰竭


头痛、极度口渴、大汗、乏力、恶心呕吐、体温高等表现,甚至出现明显脱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③ 热射病


最严重的中暑类型,高热、无汗、神志障碍,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

Part 5

总结一下



一旦出现体温升高达 38°C 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温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建议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高热、晕厥、休克、昏迷、惊厥等表现,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最后,致敬每一位高温天气仍旧坚守岗位的人。


(图源:自己画的)

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Bross MH, Nash BT Jr, Carlton FB Jr. Heat emergencies. Am Fam Physician. 1994 Aug;50(2):389-96, 398. PMID: 8042574.

[2] 沈洪, 刘中民.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1-172.

[3] 于学忠. 协和急诊医学(第1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03-606.

[4] Herold J. Sonnenstich und Hitzeschock [Sunstroke and heatstroke]. Internist (Berl). 2019 Sep;60(9):1007-1008.

[5] 张忠, 王化修. 病理生理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0-112.

[6] Al Mahri S, Bouchama A. Heatstroke. Handb Clin Neurol. 2018;157:531-545.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2014版).

[8]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3):181-196.

举报/反馈

百度健康

783万获赞 9773.3万粉丝
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因为相信 所以坚定
百度健康官方账号,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