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考生人数创下历史记录,高达1342万人。这也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
其中光是复读生,就占了413万左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本科招生名额仅为450万个,本科录取率为33%。
但即便如此,今年的高考也难以称得上是“史上最难”。因为此后10年,中国高考都将开启地表最难的“地狱”模式,卷到极致。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2%,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
这也导致了参加高考考生数量的激增,从十年前的939万人暴涨至1342万人,涨幅高达42.9%。
追本溯源,2024年高考的考生大部分出生于2006年。而2006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为1585万人,是此前十年的最低点,同样也是此后十年的最低点。
换句话说,1996年到2016年的新生儿数量最少的一年便是2006年,在2016年达到峰值的1785万人后,快速下降。
但万万没想到,还有四百多万复读生入局,让2024年的高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2024年的这个最高纪录,将在未来十年被年年击穿。
而2016年、2017年出生的孩子,可谓是“出道即巅峰”,将真正遭遇中国历史上的最难高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度系数无人能敌。
说它最难,不仅仅是因为参考人数多,还因为近年来的本科录取率以及985院校录取率都在持续下降。
2023年的本科录取率为38%,而十年前的2013,本科录取率则为41.8%。
另据有数DataVision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985”录取率从1.73%下降至1.38%。
而最“难”的河南省,2023年“985”录取率只有0.9%,全国垫底。
虽然高考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但学历贬值的速度却在加速。
根据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同比2023年增加了21万。这一增长趋势自2018年以来一直持续,当时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到2021年已超过900万,达到903.8万。2022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约1076万。
大学生从二十年前的280万人,一顿狂飙到现在1179万人,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稀缺了。不稀缺的东西肯定是要不上价,除非你把自己弄成稀缺的,比如考上清北和藤校,可是绝大部分人是真的考不上。
伴随着学历贬值,大家又开始加码考研,但硕博士一样不好找工作,毕业后的工资,也不见得就比本科强。
没日没夜地学习、考试,累死累活20年下来,可能最后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更别说走上人生巅峰了。
最近,一名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应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萧县乡镇公务员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但其实,名校海归毕业生回来考公务员早就是常规操作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波名校毕业生,忙着进名企,但却遭遇了经济的周期性。
前两天,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一篇文章,采访了几位“高考天花板”的清北金融系学生,在今年的求职季不得不面对“就业降级”。
各大投行、券商纷纷开启裁员降薪潮,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降级:项目质量不高、新人缺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收入水平只有此前的三分之一……
顶流名校毕业生尚且遭逢求职困境,那么更多的双非二本毕业生,甚至是专科生则更是翻身困难。
明明高考时,自己已经成为那考上本科的38%,却没想到,到毕业时,大家只想要那1.38%的名校生。
双非二本毕业生的出路无非是三种:读研、考公、求职。
先来看考研,由于绝大多数二本学校没有保研资格,二本生的选择余地只有考研或是出国。
如果加入 400 多万的考研大军,即使在激烈的笔试环节突出重围,也有可能在面试中因为本科学校不如其他人被刷掉。
如果出国,首先家里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其次不少海外名校在申请时也会卡学校排名和绩点。
所以更多清醒的二本生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公,也有人和名校生一样卷实习卷比赛。
而如果选择就业,则总有一句绕梁“魔音”如影随形:第一学历需为 985/211。#面对高考我想说#
我们回看恢复高考这4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发展进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伴随着改开的脚步,中国经济的腾飞催生了大量知识型、技术型岗位的需求,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知识红利”的普涨,这种普涨是与学历教育直接挂钩的。
要知道,在1999年前,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扩招,很多高管、领导以及各个行业的佼佼者都是那个时代“学历红利”的受益者。
那时候名校毕业,确实就是天之骄子,可以轻松进入一家不错的单位,拿一份不错的薪水。
很多“小镇做题家”们,很可能就此走出家乡,落户一二线大城市,随着房地产黄金十年的房价飙升实现资产增值。
首先,作为资产暴增利器的房地产已经从投资品回归到居住属性,指望房产增值完成财富积累,已经不可能了。
其次,就业环境也今时不同往日。千禧年的前后十年,是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黄金年代。
过去的天之骄子们没有人在考公考编,而是以进入世界500强外企为荣。从宝洁到雀巢,从丰田到沃尔玛,高薪高福利以及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承载了多少中国年轻人的“学历变现”。
而进入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行业崛地而起,伴随着纳斯达克的钟声,又有多少大厂打工人就此实现财富自由,完成阶级跃迁。
可如今呢?从房地产到互联网,从外企到大厂,这些过往的高薪行业和企业,似乎多多少少都有点“萎靡不振”。
唯有考公考编一直坚挺,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起码可以人前有面、旱涝保收,不会被突然裁员和中年危机所困扰。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24年留学白皮书《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调研数据显示,本科留学生的首份薪资总体在5000—14999元之间,硕士留学生的首份薪资主要集中在7000—14999元之间。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下,从家长到孩子,我们一直信奉的都是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考进体制,或者进入大公司,然后一步步升职加薪。
这是中国大多数人,或者说“读书人”的主流人生轨迹。学习、刷题和考试是中国年轻人出人头地的三把利器,过去三十年,你只要学习好,不愁没出路。
所以当下,如果你要去挤这条主流赛道,每个阶段都得往死里卷,才有可能胜出。
那就继续考研,总算熬到985毕业,一回头,人家要第一学历985……
不过好在,如今这个社会好像变得更加柔软了,容错率更高了。主流赛道上跑输了,我们依然还有无数条别的路可走。
毕竟中国有14亿人,14亿人口的背后则是一个超级大市场,总有一些细分市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只要抓住其中一个细小分支,依然可以过的很好。
大部分网红在“主流赛道”上都或多或少是个loser,所以被逼无奈只能玩起了非主流。也正是因为置之死地,毫无退路,所以才有了“后生”,赚到了几辈子的工资。
正经人不是当公务员,就是在国营大厂搬砖。只有那些下岗职工、小混混以及返城知青无所事事,开始倒买倒卖、做点小生意,然后就成了第一波吃到红利的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昭示了一些新动向。毫无疑问,“主旋律”的人生路径正在被打破。
我们也不妨放下“执念”,别为了过去的“失败”而抑郁,也别为了未来的出路而焦虑,多看看当下的自己,人生或许会豁然开朗。
最后祝愿学子们都能金榜题名,考上自己的“梦中情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