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

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曾国藩

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5.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曾国藩

6.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7.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曾国藩

8.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9.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曾国藩

10.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曾国藩

11.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曾国藩

12.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国藩

13.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曾国藩

14.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

15.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曾国藩

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命运,三分在天,七分在己。上天给你的是背景,自己走完的才是人生。我们总是在羡慕憧憬别人的美好生活,殊不知能决定这一生时运的,唯有我们自己。接下来的日子,与其东张西望,不如专注自身,修炼好这三相,福运自然而来!端庄厚重是贵相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举止太轻,是一大弊病,以后要时时留心,无论行坐,都要重、厚。”外在的端庄,反映的实则是一个人内在的稳重。举止端庄厚重的人,做事必定沉稳可靠;行为轻浮散漫的人,行事也难免浮躁轻薄。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谢安与孙绰等好友同在海上泛舟。正是兴起之时,海上忽然狂风大作,舟中众人皆是慌乱不已,坐卧无措。唯有谢安面不改色,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夫划船返回,一直到平安抵岸,谢安都没有露出一丝慌乱。无独有偶,淝水之战时,面对敌众我寡的悬殊之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谢安派出自己的侄子谢玄应战,可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谢玄,心中也难免焦躁不安。临出发前,谢玄向谢安问计,谢安没有多言语,反而让谢玄陪自己下一盘棋。心神不宁的谢玄自然落在下风,几个回合就被谢安击败,而通过这场棋局,谢玄也终于明白谢安的良苦用心。众人见谢安毫无惧色,心中便也安定了下来,各自做好分内之事。最终,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大捷,谢安临危不乱的事迹也传入千家万户中。明代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如今这个时代,聪明容易见,靠谱却难得。真正靠谱的人,得意时不会忘形,遇难时也不会着急。他们往往能在大事面前理性思路,稳重前行,让人心生敬仰,不自觉地尊敬。这样的人,作为领导能使人依赖,作为朋友会让人放心。一个人,能做到遇事不慌、行事沉稳,才能负重致远,可担大任。事有归着是富相
北宋宰相王安石在辞职回乡的途中,曾约上好友一同到褒禅山游玩。行至一半,几人发现一个十分奇特的山洞,于是就点上火把,结伴进洞。洞中景色别有一番滋味,可没走多久,他们就觉得有些劳累,不愿再继续前行。王安石跟随众人出了洞,但回家细想却愈发觉得后悔:“力足以至焉,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件事,原本能做到却不去做好,敷衍了事,自己也会后悔;若是尽力而行,即便不能如人意,也不会抱憾无穷。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最难的不是开头,而是能有所终。

正如《诗经》中所写的那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能否成事,须要看他有没有能做事的初心,更要看他有没有肯做事的耐心。周国平在大学毕业后,就深深地迷上了哲学。在身边同学还在翻读译本时,他早已不满足于此,开始自学外文,研读原作。1985年,在好友的建议下,周国平来到北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身一人住在昏暗的地下室中。他把自己关在不到6平米的狭小空间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著作。作品一经售出,即刻风靡全国,可夹在名望和利益中间的周国平,还是一如既往地沉心作品。他在这间地下室又住了好几年,日复一日地伏案写作,真正把理想落在了实处,有始亦有终。唐代诗人卢仝曾在诗中写:“人生何所贵?所贵有终始。”天下真正能成人改命的事,都不会轻易取得。绝大多数人开头雄心壮志,却往往倒在终点之前;成大事者比之多出来的,不过是熬到最后的那几分耐烦。追求一鸣惊人,总是朝三暮四,不懂得事业起积微,功名积于寸累,就注定不能走远。凡事有头有尾,做到善始善终,既能认真于细节,又能持之以永恒,也总会等到发光的一天。

心存济物是福相
《心相篇》有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世间,有人相貌平平却深受欢迎,有人眉目如画却使人厌弃。究其原因,不过是人心变化所致。胸中若有大格局,眉间自有山河现;心若是颗慈悲心,即使丑陋也会引人靠近。清朝著名清官施世纶,自小体弱多病,其貌不扬,还有些跛脚。据说,施世纶参加殿试时,还因长相被康熙皇帝留意,说他“歪腮麻面身子弯”,赐了他一个“施不全”的雅号。上任泰州知县时,他照着规矩去晋见上官,上官们见到他时,纷纷掩口发笑,议论不止。已经习惯了被讨论相貌的施世纶并未放在心上,只说:“兽面人心有何惧,人面兽心才可怕啊。”一句话,堵得本就心虚的众上官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新官上任后,施世纶就开始整治贪官污吏,抚恤贫苦民众,不到两年的时间,便使得地方安宁,百姓安居。施世纶离开时,当地十余万民众伏道乞留,甚至自发筹钱,在府衙门口建了座“一文亭”,以念施世纶“不取百姓一文”的德行。就算后来升任河槽总督这个众所周知的肥差,他也照样分文不取,以一颗济世救民之心,干净做人,本分做事。在被贪官以施世纶的儿子作为要挟的情况下,他脱口而出的只是一句:“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子?”康熙信任他,让他一路升迁,称他是“天下第一清官”;百姓敬仰他,为他立传著书,得《施公案》流传于世。古语有云:“待人以善者,善亦所趋。”以真诚待人,人必知我、敬我;凭良心做事,人必信我、助我。这便是心存济物的真谛,也是一个人最大的福相。稻盛和夫说过一句话:“人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世间最高级的利己,都是大格局之下的利他,成全帮扶他人,其实也是在成就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就像一个圆,轮转千回,终究也还会回到自己身上。

《了凡四训》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生来的福气是天定,后天的福气自己修。遇事不慌张,端庄厚重;做事有始终,事有归着;行事念慈悲,心存济物。人生路上,那些看似不可预测的福祸,实则都有因果。修好这三相,多投资自己,不透支福气,因果不会辜负你,时间也会善待你。

举报/反馈

娇娇

3.1万获赞 6992粉丝
还没有填写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