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夫手中有刀也有笔。刀刀救人命,笔笔见心性。”
有人这么评价谭先杰为人为文。作为国内妇科肿瘤领域顶尖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谭先杰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20余年的勤奋书写。在他的笔下,深奥的医学知识、救治背后的医患故事,都化作充满温度的文字,流淌向需要它的地方。
谭先杰作为一名男妇产科医生,谭先杰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到妇产科做医生?“组织分配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他总是以幽默的玩笑回应。事实上,他的从医之路始于人生中最痛的早年经历。
谭先杰出生在渝东三峡库区的一个农村家庭。12岁那年寒假,从住校的县城中学回到家中,突然被告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家人怕影响我学习,一直没敢告诉我。”晴天霹雳般的噩耗,让年少的谭先杰悲恸到直接晕厥过去。
从医,是母亲对谭先杰寄予的遗愿。而他本人则还有其他的考虑——那个年代医学技术不发达,母亲去县城医院就诊时,已治无可治,甚至连具体的疾病都没有查明,“只知道是肿瘤去世”。
成为医生,让许许多多病痛中的母亲不要带着遗憾离世。这,成了谭先杰最大的心愿。
如今,谭先杰已从医30余年,接诊患者20万人次,做过的高难度手术数不胜数。“为患者切下18斤大肿瘤”“一次切除1000多个子宫肌瘤”等手术故事,经各大媒体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有网友曾赞美谭先杰:“可能创造了‘切除肿瘤数最多的医生’这一吉尼斯纪录。”而谭先杰却说,这样的记录“毫无意义”。他引用恩师郎景和院士的话来表达心迹——“外科手术从来不是技术和器械的炫耀,手术里最重要的是台上的病人。”
谭先杰一直努力兑现自己对母亲的承诺——上医学院,当医生;到大医院,当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科技新星、特聘教授……一路走来,不断爬坡。但随着年资的增加,他越来越感悟到: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是不存在的!正因如此,他在日常诊疗之余,不遗余力地进行医学科普。
谈到科普之路的缘起,谭先杰追忆起2012年的夏天。彼时,他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天傍晚,观摩完手术后,他躺在医学院楼前的草坪上对母亲当年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和分析。暮色四合,他最终得出了结论——“我觉得母亲得的应该是子宫内膜癌。”想到这里,他的心中又是一阵刺痛。因为这种疾病如果发现得早,治疗效果是很好的。
“如果具备医学常识,母亲本可以不那么早离开。”怎样才能尽一己之力,让这样的遗憾和无奈,不在更多的家庭中出现呢?在哈佛医学院的所见所闻给了谭先杰启示。医生们深入浅出的公众健康教育,令他耳目一新。面诊结束前,医生还会给病人发一张印着科普文章网址的小卡片。“让病人能从权威专家那里得到准确资讯,并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也是医生需要提供给病人的服务。”他决定回国后就试一试。
如今的谭先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健康科普专家。在诊疗、手术之余,他将所有节假日等业余时间,都用在写科普文章、做科普宣讲上。他的科普、医学人文类作品《话说生命之宫》《见证——一个协和医生的温情记录》《协和妇产科医生手记》等书多次获奖。其中传递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理念,也在无形中帮助了许多读者。
谭先杰在服贸会进行科普讲座谭先杰说:“穿上白大褂,我是医生。脱下白大褂,我是普通人,是父亲、兄长和儿子。”正是这样的感同身受,正是这样的悲悯和敬畏,在医患间架起了一道“连心桥”,让生命充满暖意、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