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毫不客气地对着北京的某位市长斥责道:“我林家世代忠良,你究竟算哪根葱?”作为一个女子,她竟然如此不留情面地痛斥,全然不顾及传统淑女的形象,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林徽因如此失态,甚至完全不顾及对方的“官架子”呢?这真的让人很好奇,想知道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这件事,得追溯到那次的座谈会。我们聚在一起,讨论了许多重要的话题,也正是这次会议,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展示北京全新的风貌,当时的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城市建设方面,他们大力推进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城建活动,力求让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市长也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建议,那就是拆除部分城墙等古建筑。这一提议旨在通过拆除一些老旧建筑,为城市的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同时也能够让新的城市景观更加现代化和开放。

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并热切期望能够轰轰烈烈地推进全面建设。他们渴望看到更加美好的明天,因此积极支持这一提议,希望能够共同努力,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动,无疑将推动我们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对此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态度。他们坚定地站在了反对的一方,展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关切和独特见解。

谈到动情之处,身体抱恙、嗓音嘶哑的林徽因,满含沉痛地说道:“你们若是真的将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拆除,日后必定会追悔莫及。即使未来能够重建,那也不过是一堆毫无灵魂的仿制品,无法替代原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话音刚落,回应的却是一片充满讥讽的声浪。

如今是新时代了,那些陈旧、落后的东西自然也需要被淘汰和更新。毕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拥抱更加先进、更加符合现代需求的事物。因此,拆掉那些旧的、不再适用的东西,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必要步骤。

怎么可能再让一切恢复原状呢?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林徽因夫妇的观点是,想要城市焕发新颜,并不一定非得拆除古建筑。在交通规划等方面下功夫也是可行的办法。这些古建筑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能够留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一旦被拆除,那些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也将不复存在。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这时,副市长吴晗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他无法理解林徽因夫妇为何如此固执己见,不禁批评道:“你们的思想真是太守旧了,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正是这句话,让平时总是温文尔雅、举止得体的林徽因也忍不住有些失态了。

她竟然毫不留情地指着对方大声斥责道:“我林氏一门都是忠臣良将,你又是个什么东西,敢跟我这么说话?”

最终,无论怎么努力,那些古老的城墙和门牌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时代的变迁,被拆除了。其中就包括内城的九座城门,如东直门、地安门,还有那些历史悠久的东西单牌楼和城墙等。虽然像梁思成这样的学者一再提出宝贵的建议,认为城墙可以进行绿化,为环境增添美感,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挡拆除的命运,真是令人惋惜。

那么,林徽因声称自己家族满门忠烈,这是否只是一种自夸呢?

这个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她确实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来说出这句话,这是毫无疑问的!

她的父亲林长民曾经在北洋政府担任过司法总长这一重要职务。然而,他在参加一场反对张作霖的战争时,不幸中弹身亡,这让家人深感痛惜。林长民生前的一项杰出贡献是参与了临时约法的制定,这一贡献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他的贡献是极其重大的。

你知道吗?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个英勇的群体中,竟然有三位都是她的叔叔。这些叔叔们都是她家族的骄傲,他们的英勇事迹一直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他们的牺牲和付出。

我们都知道那位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他的作品充满深情,流传甚广,人们提起他,往往会联想到那份写给妻子的深情信笺,其中所表达的爱意与决意,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林觉民不仅以他的才情和勇气为人所称赞,更以他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一位真正有情有义的大丈夫形象。

林觉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熬夜写下了两封饱含深情的诀别信。其中一封是给父亲的《禀父书》,信中他写道:“亲爱的父亲,您的儿子觉民即将离世,无法再尽孝了。想到您今后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苦难,弟妹们也将缺少衣食的保障,我心中无比愧疚。但请您相信,我的牺牲是为了全国同胞的幸福和福祉,这是一份伟大的贡献。请您原谅我未能尽孝的大不孝,愿您能够宽恕我的决定。”

《与妻书》这篇文章,其中的部分内容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传递的情感。在这封信中,作者以一种深情而细腻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与牵挂。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作者通过真挚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思念。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更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亲爱的意映,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用这种方式与你永远告别了。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了阴间的鬼魂。希望这封信能传递我最后的心意,虽然我们已无法相见,但请相信我的思念和爱意永远不会消失。

我真的无法忘记你,每当回想起那后街的屋子,那里曾是我们共同的温馨小窝。我们肩并肩、手牵手,亲密无间地走过每一段时光,无论大小事情,我们都会互相倾诉,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只剩下满眼的泪痕,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感慨。

广州起义的失败,让英勇的林觉民英勇献身。在他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陈意映收到了他的遗书,那份深情厚意的文字却成了她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在失去丈夫的两年里,陈意映一直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之中,最终,她也因过度悲伤而离世,年仅22岁。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在另一个世界里得以重逢,虽然生离死别,但他们的爱情却永恒长存。

后来,林仲新在带着父亲的遗书逃亡的过程中,不幸遭遇了强盗的打劫。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强盗们看到那份遗书时,他们竟然纷纷跪倒在地,痛哭流涕。感动之余,强盗们不仅归还了抢走的财物,还双手将遗书恭敬地交还给了林仲新。

【黄花岗起义的林徽因另外两个叔叔分别是林尹民、林文,牺牲时均未婚,都是24岁的少年。】

这些叔叔们对于祖国的深情厚意,让林徽因深受触动。他们的爱国情怀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深深地烙印在林徽因的心中,成为她日后行为与思考的重要指引。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她对祖国的热爱上,更在于她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抗战中她的亲弟弟和8个飞行员“干弟弟”先后战死!】

193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去昆明的路上,偶然间邂逅了“空军黄埔”杭州笕桥航校的八位年轻学员。由于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正好在这所航校深造,大家因为这份特殊的亲情纽带而倍感亲近,相互间也提供了不少帮助与支持。

在1940年的昆明,林徽因与梁思成被一群远离故土的年轻学子亲切地尊称为“名誉家长”,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一荣誉,并在毕业典礼上亲自出席,为这些学子送上了祝福与期许。

在抗战的那几年里,虽然我们的空军力量相对薄弱,但飞行员们却展现出了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为了国家的抗战事业,纷纷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有数据显示,当时的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英勇牺牲,平均时间竟然只有短短的六个月。这足以证明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

飞行员这个职业,历来被认为是家境优渥的子弟才能涉足的领域。由于这些飞行员的家人身处沦陷区,他们的遗物被统一寄给了林徽因夫妇,作为他们的“名誉家长”,他们承担起了这份责任。这样的安排,既是对飞行员家属的关照,也是对林徽因夫妇的信任与托付。

在1941年,林徽因的弟弟林恒驾驶飞机,飞机刚刚驶离跑道,却不幸被击中并坠毁,就这样,他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23岁。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无疑给林徽因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至此,林徽因所熟识的九位飞行员弟弟,包括那些亲生弟弟和情同手足的干弟弟,都已经英勇地献出了生命。这是一个沉重的损失,让人深感痛惜。

林徽因深感悲痛,写下了《哭三弟恒》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的哀思。她写道:“弟弟啊,我无法用这个时代的话语来恰当表达对你的哀悼;时代要求你做的,你都以最简单的方式做到了。这份冷酷而壮烈的简单,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诗篇,而你,以沉默的方式展现了你的光荣。...我完全明白这些,但为何我仍为你泪流满面?只因为你是个纯真无邪的孩子,却未曾为自己留下什么。小时候,我期盼你能过得幸福;战争时,我祈祷你能平安无恙。如今你已离世,没有儿女需要牵挂和安慰,然而,我深感痛心的是,似乎许多人已经忘记了,你究竟是为了谁而牺牲。”

话接上文,我们再说说那件事。当初林徽因夫妇,这对在建筑学界享有盛名的夫妻,曾力主保留那些珍贵的古建筑,可惜他们的坚决反对并没有被采纳。林徽因为此深感痛心,情绪一度十分低落,甚至病倒在床。1955年4月,林徽因带着未能如愿保护古建筑的遗憾和无尽的悲伤,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她生前,她一直在为保护古建筑而四处奔走,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的价值,留住这些历史的印记。

回想林徽因夫妇的卓越贡献,他们不仅是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基石的先驱者,还积极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构思。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国家的重大项目中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

大众对于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等人之间的纠葛,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耳闻。这些名字似乎总是被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对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和猜测。尽管这些故事或许有些复杂,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观念。因此,每当提及这些名字,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实际上,我们可能误解了林徽因。她绝非是那种仅仅沉迷于风花雪月、情感纠葛的小儿女。她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深沉而广阔,将她仅仅视作如此,无疑是低估了她的真正价值。

从下面这个小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气节:

在1944年,当时年仅12岁的梁从诫向母亲林徽因提出了一个忧虑的问题:“妈妈,要是日本人真的打到了四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林徽因曾这样宽慰儿子:“读书人嘛,在中国总还有一条出路在等着。你看,我们家门口不就是那滔滔的扬子江吗?它就像我们人生中的另一条路,随时可以扬帆起航。”

举报/反馈

无边落泪晓晓眼

176获赞 41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