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才研制出第一款制式狙击枪
事实上这和解放军建国初期的建军思路有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机械化部队的强大重火力给志愿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后来解放军“火力不足恐惧症”的起源。
因此,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军工资源主要投入在坦克、装甲车、火炮、战斗机等重型装备的研制领域,对研制新式轻武器的重视程度不足。
整个60、70年代,解放军战士所装备的轻武器依然是50年代仿制苏联枪械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以及56式冲锋枪。
至于狙击枪,在国内则是一片空白,当时很多人都信奉“重火力决定论”,认为坦克飞机大炮才是战场的主要角色,无需花费资源研制狙击枪。
然而1979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改变了国内军事领域的片面观点。
由于在越南战争期间,北越游击队凭借丛林狙击手赢得了大量战果,对美军士气构成了严重打击,因此越军十分重视狙击战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解放军第42军126师副师长赵连玉就是被越军狙击手命中颈部,当场壮烈牺牲。
此外,还有大量解放军干部在战斗过程中成为了越军狙击手重点关照的目标,这给我军士气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一些新兵甚至因为神出鬼没的越军狙击手濒临精神崩溃。
总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实战经历证明,即便在现代战场,狙击战术也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价值。
于是,按照解放军一线官兵提出的要求,国内军工部门开始投入狙击步枪的研发工作。由于缺乏经验,首款国产狙击步枪便直接借鉴苏联SVD狙击步枪的成熟设计,最终仿造出了79式狙击步枪,它便是解放军第一款制式狙击步枪。
研制79式狙击步枪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凭借中国当时的军工水平,仿制苏联狙击枪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障碍。然而当部队试射79式狙击步枪时,这才发现一款优秀狙击步枪的研制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在试射员射击距离200米处的标靶时,79式狙击步枪居然就已经出现了精度大幅下降的问题,1000米外更是子弹随机乱飞,完全达不到狙击步枪的性能门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解放军以及军工部门联合研究,79式狙击枪的一个重大设计缺陷浮出了水面:
原来,国内军工部门在借鉴苏联SVD狙击枪时,把SVD步枪315毫米的膛线缠距也一并借鉴了。然而苏军所使用的是配套的7N1钢芯狙击子弹,而我军使用的是53式步枪弹,与SVD步枪膛线完全不匹配。
因此,后来国内军工部门在79式狙击步枪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幅修改,将膛线缠距修改为与53式步枪弹较为吻合的240毫米缠距,这才让子弹随机乱飞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而新版本的狙击步枪,也被称为85式狙击步枪。事实上,由于79式狙击步枪的性能过于低劣,因此解放军以及武警部队配发的狙击枪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改进的85式狙击步枪。
可即便修正了膛线问题,85式狙击步枪的性能依然令一线官兵连连摇头,甚至它还有一个颇具黑色幽默的绰号85式霰弹狙击枪之所以会有这一绰号,原因在于85式狙击步枪并未像苏军SVD狙击枪那样配备专业的狙击弹药,仅仅使用普通的53式步枪弹,这导致85式狙击步枪的精度水平依然不尽人意在1993年海南武警狙击悍匪刘进荣的事件中,两名武警狙击手分别使用85式狙击步枪与81式自动步枪各自射击10余发子弹,却依然未能在350米距离顺利击毙刘进荣。2008年匈牙利举行的国际军警狙击手锦标赛中,85式狙击步枪的表现则完全被欧美国家研制的雷明顿700狙击枪、AWP狙击枪、M24狙击枪所压制,最终中国参赛选手只能带着安慰性质的“最佳进步奖”回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