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是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它是中华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印记,被誉为“民间一绝”。2023年,手艺人俞家祥的“俞氏棕编”成功申报了常州市武进区区级非遗,他的“守艺”之心也越发地坚定执着。
初见俞家祥,一片片普通的棕榈叶,在他手中被快速地翻动,拉、叠、剪、穿……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呈现了出来。俞家祥的棕编基础,还要追溯到孩童时期,早期的手艺人,把棕榈叶编织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各种小动物插在草靶上走街串巷,吸引了不少孩童围观。在兴趣驱使下,俞家祥跟着长辈学习了一些棕编技法。
很快,他觉得这种方法逐渐不够用了,便开始了自学之路,突破了以往棕编作品的技巧局限。“我从12岁开始就跟爷爷学了这门手艺,我爷爷他们主要编一些小物件,像那些大件几乎没有。后来我觉得一直做这些简单小物件也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美观性也受局限,就想着做一些大件。”俞家祥说,棕编的技法错综复杂,制作不同的动物用的技法也不同。比如制作龙、老虎等动物时多用打扣技法,制作马等动物时,采用扎的技法更好。”所有的动物造型,都源自他平时的积累,积累多了,对于一些不常见的造型,也能结合之前经验编织出来。
每一个作品的背后,俞家祥对技法、选材都格外考究。他还通过精心选材,改良熏蒸泡编织成形等工序,将棕编艺术由实用型发展到欣赏型,由平面型发展到立体型。传统的棕编多以鲜棕榈叶为原材料,但鲜棕榈叶保质期短、易变形,为此他开始想到处理“干花”的迅速脱水法,创新研制出干棕榈叶用于编织。这样制作出的作品不仅坚实耐磨、质地柔韧,而且还易保存观赏价值更高。此外,俞家祥为了作品更美观,还想到了用火烤,加深棕榈叶做点缀,使得做出来的作品更有层次感。
除了传统的棕编造型,他还积极拓展新技法结合各类编织技巧,突破以往棕编作品的技巧局限,赋予棕编工艺品更多的创造性,“不被定义”让传统文化越来越年轻。材料与手法的大胆创新,让俞家祥的棕编作品充满蓬勃生机。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常常流连于街头巷尾,近距离观察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对万物的热忱和扎根民间的经历,使得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作品在他手中逐一呈现。
2023年,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棕榈叶编织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作为传承人的俞家祥来说,任重道远。他将自己几十年潜心研究的各类编织技法分门别类地做了详细记录,之后他走进校园、群文中心,将棕编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棕编这门艺术,更多人能够学会它,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俞家祥说道。
陈黎云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