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的《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孔乙己》的价值,旨在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作品。首先,通过对《孔乙己》写作背景和内容的简述,揭示了鲁迅创作此文的动机和时代背景。其次,深入分析了《孔乙己》的思想价值,阐明其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同时,探讨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包括其语言风格、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成就。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孔乙己》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指出其在文学教育和思想启蒙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分析了作品所揭示的人性价值,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冷漠。通过对这些价值的分析,本文力图全面呈现鲁迅《孔乙己》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鲁迅唐;孔乙己;批判;
前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人文情怀,展现出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作为一部批判封建社会和文化的作品,《孔乙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孔乙己》的内容。在文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底层小人物孔乙己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不公,展现了人性的悲剧与悲怆。在写作背景方面,作者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借助孔乙己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随后,我们将对《孔乙己》的价值进行分析。从思想价值上看,作品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引发人们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美学价值方面,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塑造出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此外,作品还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可以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提高他们对人性和生命的认识。最后,作品还表现出人性的脆弱和悲怆,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沉思和反思,具有深刻的人性价值。
一、《孔乙己》内容简述
(一)《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的冬天,即“五四”运动的前夕,它最初发表在《新青年》1919年4月的期刊上,这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1905年在维新派的要求下,长达1300余年的人才科举选拔制终于被废除,但是教育体系仍未发生改变。1913年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公然举行“祭孔盛典”,发布“尊崇孔圣”的通令,妄想用孔孟之道巩固自己的地位,希望用传统的皇尊思想禁锢人们的思维。1916北洋军阀政府提出《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保守党康有为又上书主张在宪法中明文规定把孔教定为国教,所以可见当时社会仍然是以孔孟之道为教育核心,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像孔乙己这样迂腐麻木的人依旧存在,培养孔乙己这类人的社会也依旧黑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依旧根深蒂固[1]。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一场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开始发起,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展开了对孔教的批驳,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为改变青年的迂腐、愚昧,认为必须解放个性,把人民群众从几千年封建精神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鲁迅以咸亨酒店为背景,塑造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遭受封建思想、封建科举荼毒的知识分子形象,文中用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来揭露封建社会底层文化人的不幸,以此来警醒世人。鲁迅的《孔乙己》对整个吃人的旧世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2]。
(二)《孔乙己》内容简介
鲁迅的《孔乙己》讲述了一个名叫孔乙己的悲惨人物,他是鲁镇酒店里的常客,但他的身份和处境却显得格外尴尬和特殊。在鲁镇,穿长衫的是富裕的长衣帮,他们进酒店可以大方地要酒要菜,悠闲地坐在店里享受。而短衣帮则是做工的穷苦人,经济拮据,只能买碗酒站着喝。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但却站在店里喝酒,这是因为他既没有长衣帮的阔绰,也不像短衣帮那样放下身段。孔乙己痴迷于科举考试,梦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成为官员。但多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他放弃读书人的尊严和傲气,他始终表现得自命清高,甚至有些可笑地炫耀自己的一点学问[3]。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读书,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不会干活谋生,又懒惰好酒,生活渐渐陷入困境。最终,孔乙己沦落到几乎要乞讨的地步,成了周围人讥笑的对象。尤其是他因为偷窃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抓住,遭到毒打致残,这让他彻底失去了体面和尊严。他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许多人猜测他大概已经死了。通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鲁迅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社会底层人的无奈处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公[4]。
二、《孔乙己》的价值分析
(一)思想价值
首先,从思想内涵来看,这个故事丰富而深刻,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作为封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通过他的一生和结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孔乙己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由于社会阶级的限制和自尊心的作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以偷窃和乞讨为生,成为茶馆里的笑柄。他的一生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但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这一矛盾形象让人既感到可悲又无奈[5]。
在故事中,孔乙己的孤独和无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孔乙己虽然拥有一定的学识,但在现实中却无法施展,反而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这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的命运,也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他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走向毁灭。
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鲁迅还揭示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冷漠。在故事中,茶馆里的其他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和欺辱,表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人物的蔑视和冷漠。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而成为了他们取乐的对象。这种人性的冷漠和自私,使得社会更加黑暗和残酷,也让读者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反思[6]。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还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孔乙己的悲剧让人们认识到,只有改变社会制度,才能让底层人民获得真正的尊严和幸福。鲁迅希望通过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唤醒人们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美学价值
作者在小说中对孔乙己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他的形象 ,给读者的印象较为深刻, 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简笔画, 虽然没有作彩,只有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却让人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给读者的感觉是既含蓄又有美学价值。 从美学角度上来讲,有浓墨重彩,也有淡淡墨痕,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就属于淡淡的墨痕, 简洁的几笔把人物形象勾勒得完美无缺, 如身临其境。 孔乙己最后出场时没有了读书人的包装,长衫已经变成了破夹袄,原本高大的形象已经变得矮人一截,名副其实的残疾人。再从心理来分析,没有了读书人的尊严,还不如那些短衣帮 ,更没有经济来源。 生活的困顿再加上心理的摧残,严重创伤到了他的心灵深处,已经不成人样子了,濒临混乱之中,处在死亡边缘线上,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至此,最终的命运和结局不言而喻。 前后两次白描一次是表明身份和地位,一次是暗示遭遇和结局,所反映的文学意义和价值也有所不同,但都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穷困潦倒,没落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总之,小说《孔乙己》中用白描的手法对孔乙己的外貌的描写,不管是从语言还是行为举止方面来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 人物的刻画含蓄而简略,笔力所及已不仅仅是对人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举止的简单描述了, 早已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7]。
(三)教学价值
《孔乙己》的场景叙事及其特征在确定统编本“了解小说多样化风格”“了解小说结构”“探讨具体叙事技巧”等要素具体内容的同时,也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等人文主题提供了更具有语文味的语言运用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乃至语文课程的抵触问题[8]。
1.“场景”提供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融合共生的情境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培养途径主要是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展开。这里的“情境”既可以是“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需要真正面对的情境”,也可以是课文中极富“场”上效应的场景。比较来看,“学生并不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的学习”,课文提供的场景才是学生语文学习中面对的情境。且课文场景类的情境对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呈现更为集中和聚焦,它本身具有的“场”上效应也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达成另一种“真实的情境”。从情境的角度定位课文场景,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融合共生的“场”上效应成为教学终点。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和动作就不限于师生分析的教学点,更多的是学生体验的对象;孔乙己的可怜可悲可叹及人们的凉薄就不限于师生总结的课文主题,更多的是学生体验的感受。
2.“场景”提供了“教给学生解读方式”的新支架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观点越来越受到认同。统编本《孔乙己》就在其“积累拓展”中编排了“叙事视角”“看客”的解读建议和要求。除此之外部分已有教学设计还进行了对比(包括场景对比)、提取关键信息、学会质疑等解读方式的探索。如果从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对这些解读探索进行排序,“场景”应该处于首选地位。毕竟《孔乙己》是以场景为主,是“场景展览”推动情节发展,“戏曲化”形成“场”上效应。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已有教学案例的场景意识还没有形成,也就没有从“场景展览”的角度解读情节发展,从“戏曲化”的角度解读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和动作[9]。
3.“场景”提供了学生爱上鲁迅爱上语文的新理由
立足“场景”确定的《孔乙己》教学内容好似“旋转的舞台”,具有神奇效应。即使没有叙述者的声音,师生也能在目不暇接的剧幕中体验到人物的语言、动作所包含的情感和蕴蓄的意义。“场景”意识下的《孔乙己》教学不再是聚焦情节线索的梳理,而是关注“场”上效应的发挥,让鲁迅生涩难懂的阅读变成对戏曲表演的欣赏和体验,让贴标签式的解读变成对人物经历的感同身受。再加之“场景展览式”和“戏曲化”教学支架,瞄准的恰是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学点。提供这两个支架,《孔乙己》及语文课程就不再是一读就懂的白话或作者的自言自语,而是自有其知识架构和文化渊源。
(四)人性价值
尽管我们习惯于把孔乙己“标签化”,认为其展示了“一类人”的生活境遇,但在鲁迅的眼中,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鲁迅越是把他写得细致入微,孔乙己的形象就越真实丰满:他是有血有肉的,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当有人揭露他偷东西时,他会“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当有人揭他的短,“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会“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孔乙己不是一个程式化的人物,而是一个有痛感、有个性的人。他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苦痛,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对人本身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让作品产生一种人性的光辉[10]。
同时,《孔乙己》也是关注人生的——从人生哲学的高度冷静思考,深刻反思,孔乙己的命运会引发我们对自身人生命运的思考:当现实和理想发生冲突时,当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去做?是妥协,是屈服,还是反抗?这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孔乙己的前半生是奋斗的,后半生是垂死挣扎的,至于最后结局如何,文本没有明确交代,只留下一个凄冷的画面,让读者去思考[11]。如此结局,凸显了鲁迅对孔乙己人生境遇的关注,其无力的挣扎在大时代变革的强大背景下增加了人生悲剧的意味。
关注人、关注人生哲学的悲剧意识,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小说创作理念,能够让读者通过触摸无比真实的小说人物,引发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感悟。这正是《孔乙己》这部悲剧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之所在[12]。
综上所述,在鲁迅悲剧观的阐释下,《孔乙己》的悲剧意蕴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基于鲁迅悲剧思想解读《孔乙己》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出更多的教学价值。
结论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在思想、美学、教学和人性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思想价值方面,《孔乙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剖析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学价值方面,《孔乙己》通过对场景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展现,展现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才华。在教学价值方面,《孔乙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能力。在人性价值方面,《孔乙己》提醒人们要对社会底层人民给予更多关爱和尊重,并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剖析。总之,《孔乙己》作为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孔乙己》的价值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启示。希望通过本论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孔乙己》这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和思考,也能够为鲁迅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江莉.“孔乙己文学”现象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透视[J].教育科学探索,2023,41(05):74-80.
[2] 张良驯,付成梅.“孔乙己文学”背后的青年就业困境与疏解[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4):11-20.
[3] 吕祥伟.制造业集聚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统计与决策,2022,38(23):126-131.
[4] 方染.堂吉诃德与孔乙己人物形象比较[J].名作欣赏,2022,(29):103-105.
[5] 褚治明.《孔乙己》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6):180-182.
[6] 武咏梅.戏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以曲剧《阿Q与孔乙己》为例[J].中国戏剧,2020,(06):65-66.
[7] 王稳.从“暴力景象”到“本质溯源”——《孔乙己》尚武精神缺失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04):63-69.
[8] 刘文军.《孔乙己》的教学终点在哪里?——基于学情及文本体式的分析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9,(03):76-80.
[9] 王攸欣,聂笃友.鲁迅如何选择、运用叙事手段表达其题旨?——《孔乙己》精神悲剧的文化内涵及其叙事分析[J].写作,2018,(06):13-20.
[10] 赵桐.师范生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孔乙己》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12):182-184+187.
[11] 龙颜.创作主旨决定了形象塑造——《孔乙己》《一件小事》的价值取向对比[J].语文知识,2017,(23):23-24.
[12] 徐泳.试谈舞蹈作品《孔乙己》的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2017,(08):157-158+176.
致谢
随着这篇浅谈鲁迅文章《孔乙己》的价值论文的圆满完成,我首先要向所有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和支持的人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您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及耐心细致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您一直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和精神上的支柱。在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资料收集、文字润色等各个环节,您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在此,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同学们。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暖。
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理论框架的构建、论文写作的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导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我学会了更加系统地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问题,更加严谨地撰写论文。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学术研究的不易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段学术旅程。
谨以此致谢表达我对你们深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