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杠子头火烧是潍坊特色面食,以硬、香为特色,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其制作需用硬面团和枣木杠子,寓意头皮硬、运气好。现多用机器制作,但仍保留“杠子头”品性,体现直来直去、敢作敢为的精神。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常备风尘挂远鞍,两分火色一分圆。七分硬气实心里,看把南墙撞北山。这是一首专门吟杠子头火烧的诗,寥寥28个字,清晰诠释了杠子头火烧的面食特性和深藏的文化内涵,把一个“杠把硬”火烧外表和内涵表述的透彻尽致

在潍坊,潍城和寿光杠子头火烧都比较出名。之所以叫“杠子头”火烧,源于其制作的过程,俗话说“杠子头,一斤面,三两水,揉不动咬不动”,制作杠子头火烧,面粉与水的比例是一斤干面粉,三两水。和好的面团硬到用手揉不动,揉面时需要用一根枣木杠子来翻压揉制,因此得名杠子头。

在《潍城文史资料》上,也有专门对杠子头火烧的介绍:从前,老潍县城人生男孩过满月剪头时,有买上火烧,撒铜钱的习俗,意在预祝男孩长大“头皮硬,运气好,前途无量。”杠子头火烧由此而得名。

杠子头火烧起源于清朝时期,距今有四五百年历史。过去,潍城区流饭桥村杠子头比较出名,杠子头火烧上都打着“流饭桥”三个字。该村在古代属于交通重镇,坐落在胶东去往京城的官道上,交通便利,很多人聚集在此,商业繁荣。

寿光杠子头,又叫签子馍签子馍的制作方法是用麦曲印发面浅子,发酵好后,加入两倍于面浅子的干面卷揉,因面质硬,故用杠子压卷,揉合,然后以到断为几块,多次卷揉,直到面柔和后再剁成相等面块,逐渐卷揉做成生馍。将其放置热炕上慢省(发酵),待馍省开后入锅,放入备好装有竹签的竹篦子,把生馍一个个插于竹签上,烤熟后,从签子上取下出锅,即为成品。

由于杠子头火烧质地硬,容易保存,甚至放置几个月都不会坏,很多去往京城的人便会买上一袋子,边走边吃。也因此,将流饭桥的杠子头火烧名声传了出去。现在,这种美食依旧是人们外出时常带的一种食品。而且,在人们的加工改良下,杠子头火烧,不仅变得更为美观,也更符合人们的口味。

杠子头火烧形圆、边厚、里薄、中间隆起,金黄色坚硬的面皮下,隐藏着一颗柔软的“内心”。杠子头火烧最大的特色就是硬、香。不喜欢的人怕咯掉牙,一口没咬下来就不吃了;喜欢的人,爱之疯狂,越嚼越香。

杠子头火烧不仅能凉吃,也能热食,可炒可烩。把杠子头火烧掰碎,葱、姜爆锅,添水加入火烧、肉丝、鸡蛋、木耳、青菜等,一大碗热腾腾的烩火烧出锅了!汤味鲜美、火烧柔韧,别有一番滋味。一个小小的杠子头火烧,历经数百年的时间,不断的传承、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如今,用杠子压面的制作工艺已经很少用了,多为机器压制,但杠子头火烧已成为潍坊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凝练出了直来直去、敢作敢为、坚毅刚强、不怕困难的“杠子头”品性。这一品性,正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

举报/反馈

大众闻坊

1947获赞 203粉丝
关注一个号,知晓热门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