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前言: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十月十九日,原本在西宫安心修道的朱厚熜道长怒发冲冠,痛骂内阁首辅严嵩、礼部尚书徐阶二人“视朕犹闰位”

所谓的“闰位”,就是指代非正统的帝位。要知道此时朱厚熜在位已经三十年,连他那从没做过皇帝的生父朱祐杬,也已经上了庙号“睿宗”,并且升祔太庙。此外谁都知道严阁老和徐大人素来不和,有什么事情值得皇帝连他们两个人一块骂呢?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其实折腾来折腾去,为的还是太庙之中的几块神主牌位。或者换句话说,朱厚熜为了他老爹能够留在太庙之中,可谓是煞费苦心,为此不惜强行迁走自己五世祖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主牌位。这里面到底有哪些门道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明代的太庙制度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新天子随即追尊自己的四代先祖为皇帝:其中高祖父为德祖、曾祖父为懿祖,祖父为熙祖,父亲为仁祖,并且将他们的神主牌位奉安于太庙之中。朱棣在迁都以后,又在北京重修了一座太庙,一切礼制同南京时旧制。

为了防止千秋万代之后太庙中神主牌位过多,明朝采用的是天子九庙制度,即太庙中最多只放九块神主牌位。一旦超过这个数量,除了百世不祧的几位皇帝,其余就按照血缘的亲疏,将对应的神主牌位奉安于祧庙,也就是所谓的“亲尽而迁”

北京太庙

到了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驾崩,明孝宗朱祐樘即位之后,祧谁留谁的难题终于出现了。当时太庙之中的九块神主牌位分别是:

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镇。

最终礼部给出的方案是将德祖作为大明王朝的始祖,和太祖、太宗一起百世不迁,其余神主则“以次而祧”,奉安到太庙寝殿之后的祧庙之中。于是朱元璋的曾祖父懿祖朱四九,成为了第一个被迁祧的先祖皇帝。

国朝太祖高皇帝肇建丕图,追祀四祖。迨至英宗睿皇帝龙驭上宾,遂备九庙。在当时则德祖尊为高祖,以上盖无可推之亲。在今日则德祖尊为始祖,以下固有可祧之主。洪惟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功德隆盛,如周文、武万世不祧。懿祖而下以次递迁,寔惟古制。今伏遇宪宗纯皇帝神主当升祔太庙,懿祖皇帝神主义当奉祧。—《明孝宗实录卷七》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在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相继驾崩之后,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从封国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赴京入继大统。此时太庙之中的九块神主牌位分别是:

德祖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和武宗朱厚照。

朱祐杬的称宗祔庙

朱厚熜即位不久,朝堂之上便爆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官,认为皇帝应该过继给伯父孝宗,然后称生父兴献王为“叔父”。而朱厚熜则认为武宗遗诏之中写得清清楚楚,自己是“伦序当立”,扯什么过继。

内阁首辅杨廷和剧照

如果朱厚熜有所退让,他就将彻底成为文官们的政治傀儡。但这位皇帝是一个天生的宫斗好手,他利用文官斗文官,最终打倒了杨廷和,为自己老爹争来了一个谥号:恭穆献皇帝”

然而对于朱厚熜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才刚刚开始,他的终极野心是让自己老爹“称宗祔庙”。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的时候,奉安恭穆献皇帝的祢庙,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落成,皇帝亲自赐名“世庙”

此前一直有营销号在散布一个说法,就是朱厚熜为了让他老爹的牌位进太庙,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才迁走了仁宗的神主。理由很简单,没有朱棣就没有朱厚熜的皇位,他不敢将其神主迁走。

这种说法自然是荒谬的,且不说早在宪宗驾崩之时,朝廷就已经确定了朱棣百世不迁的地位。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的时候,朱厚熜以太祖皇帝开创基业,理应作为大明王朝的始祖,在太庙之中居于中位的理由,将德祖的神主迁于祧庙。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换句话说,此时太庙之中本来就只有八块神主牌位: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和武宗朱厚照。

仰惟朕太祖高皇帝重辟宇宙,肇运开基。圣德丰隆,神功伟盛。顾不得南面居尊,甚非所宜。当朕圣祖在御,固宜尊德祖居尊。其在今日,以朕圣祖居始祖之位。—《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六月,致仕扬州府通判同知丰坊向朝廷上奏,里面提了一条石破天惊的建议:加尊恭穆献皇帝庙号,让他“称宗以配上帝”

朱厚熜大喜过望,等的就是这个枕头,他随即大张旗鼓推进此事。然而让献皇帝称宗,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连一向唯皇帝马首是瞻的礼部尚书严嵩都不敢答应,不得不上疏表示“专庙之享亦足垂亿万世无疆之休矣”,意思就是献皇帝不配进太庙。

明成祖朱棣剧照

皇帝很生气,问了严尚书一个问题:“文皇帝谁之祖,献皇帝谁之父”?面对着皇帝的严厉逼问,严嵩绞尽脑汁提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尊太宗为祖,奉献皇帝祔于孝宗之庙。然而朱厚熜不为所动,直接敕谕礼部,将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又为献皇帝加尊庙号为“睿宗”,谥曰“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至此,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兴献王朱祐杬“称宗祔庙”,太庙之中的九块神主牌位为: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睿宗朱祐杬和武宗朱厚照。

孝烈皇后祔庙

不过对于朱厚熜来说,还有一个心结,他生前固然一手遮天,可等他驾崩之后,睿宗的牌位还能安安稳稳地留在太庙之中吗?嘉靖道长自然知道他老爹的庙号有多水,不行,一定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上个保险。

孝烈皇后剧照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朱厚熜的第三任皇后方氏崩逝,谥曰“孝烈”。此前的两位皇后中,元后陈氏不受皇帝喜爱且早已去世,第二任皇后张氏则被废黜,所以朱厚熜让礼部以“元后”的规格操办孝烈皇后葬礼。

谕礼部曰: “皇后比救朕危,奉天济难。冀同膺洪眷,相朕始终。不意遽游,痛切朕情。其以元后礼丧之。”—《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三十》

嘉靖道长一向被称为白眼狼,你如果觉得他是对孝烈皇后有多疼爱,那未免过于天真,朱厚熜的所谋极为深远。

明世宗永陵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五月,孝烈皇后梓宫入葬永陵。而按照“元后”的标准,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二月孝烈皇后禫祭之后,其神主牌位应该要升祔太庙。而太庙之中的神主牌位,我们前面说过,已经满了,该怎么办呢?

对于朱厚熜的算盘,百官看得都很清楚,也做了一定的抵抗。比如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十一月,礼部就提出将孝烈皇后的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也就是先不入太庙,这自然是为了将来翻盘做准备。

皇帝虽然很不满意,指出“后位即朕之位序也”,但最终做了妥协,将孝烈皇后神主先放在自己生母慈孝献皇后神主边上。但是等到禫祭过后,皇帝露出獠牙,对百官火力全开,甚至还放出一句狠话:“尔等怀二之心牢至于今耶?”面对着嘉靖道长的怒火,徐阶也不敢再做清流,表示仁宗已经是五世祖, “于礼当祧”

于是阶等复会诸大臣议言:“圣见高明,超出千古,非臣等所及。谨按唐、虞、夏五庙,其祀皆止四世。周九庙,三昭三穆,然而兄弟相及亦不能尽足六世。今仁宗已为皇上五世之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六十六》

徐阶剧照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十一月十三日,奉祧仁宗昭皇帝、诚孝昭皇后神主至祧庙第五室。十一月十五日,升祔孝烈皇后神主于太庙第九室。

结语:在现代人看来,所谓的“大礼议之争”似乎毫无意义。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之所以坚持让皇帝喊自己的生父为“叔父”,争夺的就是话语权。而朱厚熜之所以要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性。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朱厚熜屈服于文官集团,称伯父孝宗为“皇考”,以过继子的身份做皇帝,会怎么样?文官们大可以再过继一个宗室给孝宗做儿子,那权臣岂不是可以操纵废立皇帝之事了吗?

而对于朱厚熜来说,既然要做,就要把事情做绝。奉迁仁宗神主,让孝烈皇后祔庙,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朱厚熜本人一旦驾崩,新天子只要把这位先帝的神主升祔太庙即可,不需要再额外折腾。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事实上就在朱厚熜驾崩以后,就有言官上奏,请求将睿宗的神主迁回到世庙奉安。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文官们选择祧仁宗还是迁睿宗,你猜他们会怎么选?

臣以为献皇祔太庙,千万岁后不免递迁。若专祀世庙,则亿万世不改。惟陛下敕廷臣博考详议,务求至当。以妥献皇之灵,以光先帝大孝。—《明穆宗实录卷六》

幸亏有朱厚熜的“远见卓识”,太庙中的睿宗神主虽然饱受争议,但却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岿然不动,直到崇祯帝殉国之时,还稳稳当当地奉安在太庙之中。巧合的是如果崇祯帝正常驾崩,正好轮到迁祧睿宗,但是明朝的法统至此戛然而止,不能不说历史真的很有趣。

举报/反馈

楼哥看历史

6.3万获赞 1万粉丝
业余历史爱好者,主攻明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