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汉服——这一跨越千年的传统服饰,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穿上华美绚丽的汉服,是对中国织染绣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美学的深情诠释。
了解丝织品文化的地方:
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丝绸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中国文明之路。
养蚕 蚕虫在结茧时分泌出丝液,凝固后形成连续的长纤维,这个就是丝织品的原料“桑蚕丝”。
缫丝 指把蚕茧浸在温热的水中,不断搅拌使其变柔软,再慢慢抽出蚕丝的过程。
生丝:茧丝中含有丝胶成分,质感稍硬呈半透明,染色后容易脱色。
熟丝:将鲜茧烘烤变成干茧后,再经过水煮、脱胶等得到熟茧,熟茧的丝就是熟丝,与生丝相比更加柔软、光泽柔和,且沾染色料的能力更好。
织造 指的是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主要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
生织:经纬丝不经炼染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再将坯绸炼染为成品。
熟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为成品,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
丝绸的种类
丝织品的种类繁多,其中绸作为一个大类,自明清以来成为了丝织品的泛称,根据绸的经纬线交织方式、外观形态及质地的差异,可以细分为绫、罗、缎、锦、缂丝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承载着精湛的工艺技术。
绞经:织物的经线(纵向)左右相绞,形成扭绞状态,在绞经显花的过程中,可以与平纹、斜纹等不同组织复合,显示出纹理独特的花型。
杭罗:被誉为“罗中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其织物质地轻薄、丝缕细匀、绸面光亮。
缎常采用熟织工艺制成,经纬丝中只有一种显于织物表面,所以外观光亮平滑,是一种质地细密、织纹精致的丝织品,主要用于制作高级服装和装饰品。
二、丝绸工艺发展历史
据《通鉴纲目外记》记载,嫘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为丝织品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汉武帝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内地通向西域并连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自此,中国的蚕丝与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流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
唐宋之际,全国丝绸生产重心转移至江南地区,宋朝的官营丝绸生产与民间丝织业十分繁荣,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从栽桑、养蚕、牵经、络纬、上机织造的技术体系。
明代形成了以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的蚕桑生产核心地带,并呈现专业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到了明代中叶,涌现出一批江南丝绸重镇,其中以苏、杭、松、嘉、湖五大丝绸重镇最为著名。
清代官营织造形成了“江南三织造”的格局,即:江宁(南京)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负责为宫廷和官府提供优质的丝织品。
2. 丝绸之路
三、“锦”与“绣”
1. 锦
中国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各自承载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织锦工艺,它们是丝绸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
* 锦官城:三国蜀汉时期,成都作为全国的织锦中心,因其所产蜀锦闻名天下,朝廷专门设置了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生动地描绘了春雨后锦官城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宋锦始于南宋时期,指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宋代苏州特色织锦,当时江南丝织业进入全盛时期,朝廷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专门生产一种花色品种与蜀锦类似又更为精密细致的织锦:以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朵、吉祥意纹,织锦表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调和典雅,用于当时的宫廷服饰以及书画装裱,色泽华丽、图案精致。
云锦流行于明清时期,由江宁制造局生产,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
* 江宁织造局:是明清两朝内务府在南京设立的机构,主要负责为宫廷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云锦的工艺特点:通经断纬、挖花妆彩。
通经断纬:在织造过程中,纬线按花纹图案的要求分成许多小块(断纬),通过局部或全部地不贯穿纬线(通经)来显现纬花图案,这种织法使得云锦能够织出五彩斑斓的图案,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感。
挖花妆彩:指将不同颜色的纬线按照图案设计的要求,在经线上挖出相应的空隙,然后将纬线穿过这些空隙进行织造,这种方法使得云锦的图案更加生动、色彩更加丰富。
聊到锦,就要聊“锦上添花”。
中国古代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为主,擅长绣花鸟画。
题材:以花鸟、走兽、人物为主,擅长绣狮、虎等猛兽,以及牡丹、菊花等花卉。
题材:以花鸟虫鱼、龙凤、人物为主,擅长绣龙凤、孔雀等图案。
特点:针法严谨细腻、丝路清晰、针脚平齐,常用晕针来表现图案色彩的过渡变化。
题材:以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为主,擅长芙蓉鲤鱼、竹林马鸡等图案。
当提及丝织品,你能想到什么呢?
是“锦绣山河”那壮丽的景色、是“锦衣玉食”代表的奢华生活、还是对未来“前程似锦”的期望?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心中美好的词汇,让我们一同感受丝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