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
主要是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属的种类。一般由内外两种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为管状,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由内菌丝和外菌丝两部分组成。内菌丝象根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外菌丝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伸出于鱼体组织之外,可长达3cm,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2.流行情况
几乎所有水产动物都可感染发病,流行水温13~18 ℃。受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生长,多数为腐生,少数为寄生,在养殖地区均有流行,淡水水域中几乎所有的养殖动物均可能感染水霉病,在国内外养殖地区都有流行,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水霉菌多数腐生,少数寄生,对鱼和鱼卵的危害较大。水霉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
多数水霉菌为腐生性,通常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未受伤的鱼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它对水产养殖动物没有选择性,若养殖动物体表物理性损伤或细菌、病毒感染受损至皮肤出现病灶或饲养管理不当导致鱼体自身免疫力低下时水霉菌则趁机而入。
水产养殖动物常因转塘、并塘、运输、寄生虫侵袭等使机体受损,或鱼卵堆积造成局部缺氧、卵膜腐烂等因素而感染水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