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各种票证如粮票、煤票、肉票等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的重要部分,代表计划经济时期的持票购物历史。票证种类繁多,覆盖生活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物资稀缺和分配制度。随着时代发展,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记录了一代人的岁月。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精确地讲是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的发行起,对于许多老一辈的人而言,各种票证如粮票、煤票、肉票、布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等成为了他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场景代表了持票购物的历史,那时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凡是需要购买的商品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票证。在五十年代,人们使用的票证种类繁多,从粮票、肉票、酒票、糖票、布票,到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烟票、酱油票、豆腐乳票、粉丝票,乃至更为特殊的粪票、尿票等,这些票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粮票

粮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多次被提及。在那个物资稀缺的时期,购买粮食必须凭借粮票。粮票的发放根据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来定,而粮票也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

地方粮票仅限于本地领取和使用;而全国粮票则可在全国范围内通用。那时的粮票单位包括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及半市斤。

同时,乘坐火车、轮船或飞机时,用餐也需要使用专用的粮票。到了1978年,粮票仍在使用中。

1992年之后,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粮油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标志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二、火柴票自行车票、柴油票: 其他票证如火柴票、自行车票和柴油票等,也是当时稀缺物品的购买凭证,包括电器、自行车和手表等。

三、肉票

肉票始于1957年的发行,根据家庭户口人数按月发放,不同民族(如汉族和回族)的发放标准也有所区别。1961年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年份,那年灾害频发,人均肉类消费仅为八两,有时一个月都难得吃到肉。

四、专用购货券也在各地城市发行,例如慈溪1973年的肥皂票,属于“日用工业品购货券”。

此外,还有副食品购货券,如豆票,涵盖豆类加工制品和面粉类加工食品等。

日常生活中的酱油、粉丝、豆腐乳等也通过这些票证发放。

另外,板凳票证也是少数人见过的票证之一。

五六十年前,城镇居民购买煤炭也需要煤票,生活用煤通过票证供应。

布票是购买布料的凭证,面值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等。

糕点、糖果票是购买糕点和饼干的凭证。

供销社曾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能在此工作被许多人羡慕。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过年,那时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过年时,成人们的工作单位会发放更多的票证,小孩子们可以用这些票证购买自己喜欢的食物和衣物。尽管需要排队购买,忙碌之中也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快乐。

#深度好文计划#这些票证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记录了一代人的岁月。时光匆匆,四十年转瞬即逝。你是否曾经使用过这些票证?是否有与这些票证相关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举报/反馈

观生活波澜

1.8万获赞 1469粉丝
看看世间百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