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王晓琼

摘要:本文对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重点对国际贸易中碳转移导致发达国家通过进口高碳排放产品来减轻自身减排压力,而发展中国家则因此承担了更多的碳排放责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碳平等理念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探讨,通过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碳排放权,并在国际贸易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承担平等的责任等,对碳平等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浅析,认为碳平等理念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助力推动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促进公平合理的全球碳减排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国际贸易,碳排放,碳转移,碳平等,气候变化

王静,王晓琼.国际贸易与碳平等的探索与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百家.2024年5月21日.ISSN2749-9065

一、国际贸易现状及其碳排放影响

1.1 国际贸易与碳排放

20244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报告回顾30年来的贸易增长和减贫工作进展报告指出,1994415日签署《马拉喀什协定》以来,全球贸易额激增,到2023年将超过30.4万亿美元,是1995年以来的五倍。这一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际贸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然而,这种贸易活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据统计,国际贸易中的运输环节占据了相当大的碳排放比例,尤其是海运和空运等长途运输方式。这些运输工具在运输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如何在保证贸易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碳减排和环境保护。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监管政策,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和低碳生产。此外,国际贸易中的碳交易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碳排放的减少和环境的改善。但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深度分析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特点,以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式,寻求全球解决方案。

1.2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来源与特点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来源。许多国家在制造出口产品时,往往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生产方式,这不仅加剧了国内的环境压力,也通过国际贸易将碳排放转移至其他国家。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特点还体现在间接性和隐蔽性上。由于国际贸易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主体,碳排放往往难以直接归因于某一特定环节或主体。例如,在供应链中,碳排放可能发生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由不同的企业和国家参与。准确识别和量化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来源和数量,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和政策至关重要。

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还具有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把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出去,并通过进口这些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产品来降低本国碳排放,而发展中国家则往往成为这些产品的生产地和碳排放的承担者。这种不平衡性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二、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及碳平等理念

2.1 国际贸易中的碳交易及存在问题

国际贸易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碳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协定开始纳入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条款,国际贸易中的碳交易市场与机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欧盟通过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对高碳排放产业进行限制和约束,推动国际贸易向低碳化方向发展。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引入碳定价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碳排放的减少。

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U-ETS)为例,该系统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通过设定碳排放上限,并允许企业间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促进企业加强碳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碳交易市场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碳转移问题可能导致减排效果被削弱;碳定价的公平性问题也一直是讨论的焦点。

国际贸易中的碳转移问题为例。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发达国家实施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政策,导致高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压力。

以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产业为例,发达国家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碳排放成本,使得本国这些高碳排放产业成本上升,进而转向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钢铁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往往缺乏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容易导致碳排放量显著增加且钢铁产业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碳排放,在发达国家制定的碳交易规则中,往往会遭遇碳壁垒,即发展中国家承担了碳排放责任,其生产的产品在碳足迹评估中又往往容易因为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贸易要求而处于劣势。

碳转移问题同时也体现在在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中。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的环境政策获取利润。这种生产环节的转移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压力,使得全球碳排放的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碳壁垒与碳转移问题的存在,也说明碳平等理念在国际贸易中未得到有效重视与积极采纳。

2.2 碳平等的概念与内涵

碳平等理念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提出。从微观层面来讲,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碳排放权,亦即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碳责任在这个基础上,基于消费端的碳管理、减碳驱动,是解决气候危机的重要方向从宏观层面来看,其核心在于强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承担平等的责任。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前文所述,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一方面,从纵向发展来看,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历史累积形成的碳排放所带来了气候变化影响和危害,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往往面临比发达国家尤为严峻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这使得碳平等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

对这一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呼吁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另一方面,从商品生产链条角度来讲,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但同时中国也被称为世界工厂随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出口商品遍及全球各地但这部分商品的碳排放量,则往往由中国承担。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出口国与最大能源消费国,碳平等理念应该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充分体现,值得深入研究与评估。

2.3 碳平等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国际贸易与碳平等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复杂。碳平等理念的提出,为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碳排放标准和监管政策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下,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时,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确保规则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加行之有效的碳减排。

碳平等还注重个体的积极减排行动,强调每一个在地球上的生活的个,都有相同的碳权(Carbon Rights),即每一个个人、每一个族群,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他们也都拥有相同的碳权。这一理念进一步促进我们去思考:一个企业的碳权有哪些,一个地区的碳权有哪些,一个国家的碳权又有哪些,在对这些碳权进行核定、交易、分配、规划等等的工作上,来确定碳排放额度和指标。

国际贸易规则与碳平等理念的融合有助于应对碳壁垒、碳转移等问题,有助于实现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享有平等的碳排放权,对于促进公平合理的全球碳减排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碳平等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碳平等理念,有助于推动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加强国际贸易的碳排放权利与义务、碳减排责任的合理分析与分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资料:

[1] WTO回顾30年来的贸易增长和减贫工作进展. 2024. 网址http://www.gdtbt.org.cn/html/note-379726.html

[2]周晋峰:碳平等是推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新思路. 2021. 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945605436825514

[3]马盛.什么是气候正义?周晋峰对话杰弗里·萨克斯:从巴基斯坦洪灾与碳平等说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111.ISSN2479-9065

文:王静 王晓琼

审:Sherry

【期刊简介】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简称《生绿》,英文名称为BioGreen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是一本开放性科学期刊,国际刊号为ISSN 2749-9065。本刊聚焦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热点,具有科普性、前沿性、创新性、综合性、便捷性,涵盖思想、学术、研究、产业、文化、教育、国际、NGO等诸多领域,并提供关于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框架等问题的实时新闻和趋势。

作为一本科学期刊,本刊下设卷首语、聚焦/封面故事、科学论文、观点、影像、动态、广角和专栏几个固定栏目,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刊发,并可免费阅读和开放下载。

中文投稿:v31@cbcgdf.org
英文投稿:sherry@wbag.org
咨询电话:010-88431370
期刊官网:http://z.cbcgdf.org
来稿写作要求请参见《生绿》官网征稿格式要求。

举报/反馈

中国绿发会

103万获赞 39.8万粉丝
全国一级学会、公益基金会,践行生态文明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