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5月的黔北,雨水与阳光常常会倾泻而至,温润的空气,催促着万物拔节生长。
绥阳县紧邻遵义城区,是有名的“诗乡”,人文底蕴厚实。然而,绥阳不仅有诗歌,在人文名气的另一面,是自然生态的“另眼相看”。
景区入口处的地下河
驾车从绥阳县城出发,约50分钟便抵达温泉镇双河村。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的双河洞入口处,地下水由暗转明,顺着溪流蜿蜒前行,滋养大地、润泽万物。
“你别看它现在很温柔,却有着非常刚烈的一面,像一把锋利的刀,雕刻出壮美的双河洞。”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探险主管冉秀武如此表达这一湾河水的多副面孔。
洞内景观
4月9日,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科考启动会召开。双河洞有申遗底气——作为“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内蜿蜒崎岖,洞内纵深912米,107个洞口相连,系统连通总长度409.9公里,洞的长度足可横贯贵州南北,相当于从北端道真自治县到南端平塘县的直线距离。
双河洞,一眼亿年,沉淀着时间的厚重,也秘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30年科考,双河洞向世人生动展示着这方土地的沧海桑田。
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的双河洞里,隐藏着“另一个贵州”。
107个洞口 喀斯特中会呼吸的白云岩洞穴
站在远处眺望,山体酷似张开嘴巴的巨人。刚步入洞口,阵阵寒意扑面而来,光线也一下暗了许多,再往里走,整个人像被黑暗吞噬,只能靠洞内的景观灯照亮前行的路。
洞腔内,精致的大地妆容瞬间360度大转变,岩壁上一道道颜色深浅不一的线条相互堆叠,宛如褶皱。很难想象,双河洞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地貌变迁。
洞内的边石坝
与典型喀斯特地貌中常见的石灰岩洞穴相比,形成于白云岩及白云灰质岩岩层的双河洞别具特色。洞穴瀑布、卷曲石、石膏晶花、天青石、边石坝等地质奇迹,以及洞穴生物化石和活体相继发现,为科考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接着景观灯光抬头往上看,洞顶的圆形凹槽如同一口倒扣的锅,多个不规则的椭圆形纹路由中心向外扩散,像浩瀚的宇宙般深邃,让人心驰神往;低头朝下看,巨大的岩石被水流撕裂,清澈见底的地下河在狭长的地缝中流淌,时隐时现,时缓时急。
“这便是双河洞有名的‘天锅’,由数百万年前的水流雕琢而成。”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综合科工作人员李权政说,未来,将在双河洞最美的“天锅”正下方修建一座小水池,上下对称打造“海市蜃楼”,供游客欣赏。
洞里的地下河
流水与碳酸盐岩的无声对峙持续了若干年。“水流像一名勤劳的搬运工,把某处的岩石掏蚀,再搬运到其他区域堆积,成就了溶洞的千姿百态。”冉秀武说。
顺着光束望去,空气中的微粒肉眼可见,李权政不由得猛吸了一大口:“双河洞是座会呼吸的洞,这不是灰尘而是雾滴,看得见的负氧离子。”
双河村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包裹着,十二背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超60%,辖区内洞、林、山、水齐全,经检测,某些洞道负氧离子含量约5万个/立方厘米。
洞内景观
“洞内几乎没有植物生长,但人在里面行走并不觉得缺氧。空气通过洞口及围岩裂缝等通道进行实时交换,湿度和温度相对稳定。”李权政说。
实际上,双河洞并非密不透风,而是有107个洞口相互连通,也并非从头通到尾,而是错综复杂,上下共4层。在水平面上,内部洞连洞、洞中套洞,在垂直方向,洞上有洞、洞下有洞,由流水造就的竖井“电梯”相连。
“水能削高填低,是非常神奇的介质,有地下河流经的洞穴意味着它正在生长,就像人的青年期;而有的洞水流较少,属于中年期;有的洞属于旱洞,犹如一位步入晚年期的老者,基本上不会再生长。”冉秀武如此比喻。
巨大的洞腔
双河洞所在地层是以白云岩为主体的可溶性岩石,而且面积和总体厚度巨大。双河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困扰着诸多科考人员。
云贵高原是远古海洋的一部分,娄山关寒武纪地层在地质运动作用下被撕裂为“X”形裂隙。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业务科科长况光显表示,白云岩的质地极为难溶,许多地质学家都不相信在白云岩里能发育出如此规模的洞穴。
“双河洞的成因非常复杂,它所在的地层较稳定,也没有大的断裂通过,岩层产状平缓。宽大洞道的形成除了水流作用外,还有硫酸作用、机械崩塌、冷凝腐蚀等多种原因。”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说。
叩开地心之门 与洞穴深渊古老访客对话
与漆黑深邃的洞穴相比,头灯发出的白色光线太过微弱,肉眼可视范围十分有限。游客过处,或会有“叽叽叽”几声,一些酣睡的蝙蝠被惊醒,快速拍打翅膀四处散开。
“大家调整好头灯角度,认真看路。”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探险主管冉秀武常常会提醒游客。脚下的“路”,其实是由一根根直插悬崖绝壁的钢管搭建而成。
在洞内小憩的蝙蝠
“这株植物的生命力好顽强!”和洞穴外茂密的灌木丛相比,洞腔内的植物稀少。在一处洞穴的岩壁上,一株倒挂在石缝里的蕨类植物,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在双河洞里行走,可能会与飞猫、斑灶马、盲步甲等种类繁多的洞穴“精灵”撞个满怀。它们不时发出的自然响动,给寂静的溶洞平添了几分生机。
在遥远的年代,古老的贵州大地开始喧嚣起来,海洋生物随着洋流漫无目的地游弋,陆生动物在林间悠闲地嬉戏觅食。若干年里,因地质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种类繁多的生物化作化石,成为贵州“古生物王国”的一部分。
洞内的生物
每一块化石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在双河洞留下遗迹的生物以新的身份,穿越“石”空,与步入洞道的现代人对话,讲述贵州别样的地质变迁和生命演化。
409.9公里的洞道形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局部环境,且鲜有外界干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特征。对科考人员而言,双河洞像一把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
“科考人员曾经在这里发现大熊猫化石。”李权政的话,更是让已步行近2小时稍显疲态的众人瞬间打起了精神。贴近墙壁静听,逼仄的洞里水流滴答作响。
自进行科考以来,双河洞已陆续发现大熊猫化石40余具,其中不乏数具相对完整的个体,这为科研人员开展大熊猫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洞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图片来源: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
2021年,在中外联合科考中,科研人员于两具完整的大熊猫骨骼化石处,发现了“伪拇指”化石。经测量,其大小和现生大熊猫的相差无几。
“这两具大熊猫化石的保存完整度极高,在全球都属罕见。经测年,一具生活在距今10.2万年以前,另一具生活在距今4.9万年以前。”王德远说。
大熊猫在抓取竹子进食方面,四肢显示出了特殊的演化适应现象:与其他熊类相比,大熊猫手掌多出一个“拇指”。这颗“拇指”是桡籽骨增大而形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拇指,与其他五个“手指”合力抓取竹子,被称为“伪拇指”。
现生的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生性喜食竹子。此前,由于缺乏化石证据,大熊猫从何时过渡到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时代还没有很好地确定。在绥阳双河洞发现的桡籽骨(伪拇指)化石,为了解大熊猫食竹特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洞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图片来源: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
“双河洞里有一串串乌黑发亮的完整葡萄状钟乳石。”“双河洞里曾经发现过剑齿象化石和犀牛化石。”“眼睛退化且身体呈半透明的盲鱼和蝌蚪,运气好才能在洞里见到”……
李权政一路走一路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细数双河洞科考的家底。洞穴系统发达的双河洞蕴藏着大量珍贵资源,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双河溶洞群只对外开放了水洞、石膏洞、何教洞和地下裂缝。在双河洞里,造型复古的新能源观光车在洞腔里低速行驶,游客们走走停停,身临其境体验鲜为人知的贵州秘境之旅,近2公里的洞道通常需耗时1个小时。
洞口
“双河洞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更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到处都展现着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感,让人为之惊叹。过多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洞穴的生态系统,申遗需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李权政说。
地下“马拉松” 409.9公里的科考接力赛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众多,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底气何在?
“双河洞洞穴系统拥有相当规模的奇特地质景观,尤其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系统、世界面积最大的天青石洞穴。”况光显的回答很干脆。
洞内的钟乳石
“洞穴探险是一项长期挑战,我们现在走过的路,都是之前一批又一批科考人员曾涉足的区域。大家走路时要小心观察上下左右,说不定你脚底下踩的石头里就隐藏着一块来自远古生物的化石。”步行途中,冉秀武向众人打趣道。
黄褐色的岩壁上,透水的小孔浸出些许水珠,在重力作用下缓缓向下集聚,汇入地下河。“科研人员在出发前无法知悉哪里才是洞道的尽头,以及与其他洞穴是否联通,而水流恰是一位比较好的向导。”李权政说。
2004年1月,双河洞被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为中国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自此,洞穴的科考之路不断提速,发布的多项科研成果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冬季枯水期是科考的最佳时节,此时,诸多中外洞穴探险家与科研工作者纷纷来到绥阳县,对双河洞进行考察。身穿探洞服、头戴带灯安全帽、手提攀岩绳索,大家至少三人一组,朝着双河洞的未知地带进发,探寻洞内的奥秘。
科研人员在进行科考
摸清双河洞的家底是申遗的关键一步。一个洞的长度,等于洞穴系统所有主洞、支洞、竖井、地下河加起来的总长度,每次测量都花费探洞者的大量心血。
1987年以来,经过杨汉奎、李坡、贺卫、让·波塔西、周文龙、高占冬等一批中外科考专家的多年探测,双河洞噌噌地“长”,神秘面纱也不断被揭开。
2006年突破100公里,2007年突破200公里,2018年达238.48公里,成为亚洲第一长洞……从最初的17公里到409.9公里,一个又一个纪录被刷新。
“除长度外,洞穴的成因、动物化石科研价值的发掘、洞穴的保护等也同样值得关注,目前,我们正借助先进技术为申遗提供更多的科考成果。”王德远说。
自2003年首次申遗至今,贵州省已成功获批4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国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名列前茅的省级行政区。
洞内的晶花石
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地学类世界遗产:适用标准(viii)(地质地貌标准)的全球框架》指出,全球还可能存在满足地质地貌标准的潜力区,尽管施秉为白云岩地貌,但白云岩发育良好的洞穴仍处于空白。
“这给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依据支撑。双河洞的申遗之路任重而道远,意义重大,非常值得期待。”况光显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本文视频素材由绥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王雨
三审 岳振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21万获赞 101.5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