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赣皖游第四天上午:宏村
安徽有两张无可置疑的名片:徐霞客笔下的黄山和李安镜头里的宏村。即便昨日急行军似的爬黄山让我浑身酸爽不已,但今天要见到宏村的兴奋让我早上不到7点就醒来。心中有些忐忑,因《卧虎藏龙》火了20多年的小村还会是电影中那水墨诗意的模样吗?
麻溜儿地洗漱完,在客栈附近吃了早饭,3碗馄炖3根油条36元,不算便宜,但味道不错,量也大。
早上7点半来到西1门,游客已不少,因为今天是周三。在安徽旅游,周三是个福利日,因为这天黄山、宏村、西递、呈坎等很多景区都免门票,但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我计划把宏村和西递放在一天游览,所以把周三留给了这两个门票都是104元的地方,这样最值,唯一的缺点就是人会多,所以要早去,但也别早到天还没亮,因为有了晨光的南湖才会美到无法想象。
从西1门进来走过一座桥后,一碧如洗的南湖便映着对岸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在眼前徐徐打开,像极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波光倒影,远山如黛,没有华丽的渲染,唯有出尘的美妙,难怪《卧虎藏龙》的序幕要从这里拉开。
与呈坎永兴湖的形状不同,南湖像是一张大弓兜在宏村的南面。湖中央连接画桥的长堤便是电影一开始,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身着一袭青衫,手牵驼着青慕剑的骏马走过的那一幕。
今天堤上虽满是游客,但因路窄使得人们要排队前行,秩序井然,加之水天一色,清新素雅,所以远观画面也并不凌乱,这种“天人合一”的精妙真要感谢宏村先祖的选址与规划。
在皖南的古镇里,宏村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在它不到900年的岁月流转中却发生过两次很大的变化,一次天成,一次人作。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宏村汪氏始祖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搬迁到雷岗山下。数日后,一场旷日持久的暴雨使山脚下的河流改道,又与另一条河流交汇,使整个村落呈现背山面水之势。意外造成的水系变迁让汪氏欣喜若狂,因为在我国的传统风水中,绝佳的居住之地就是要左有源源不断的流水,右有平坦的土地,前有湖,后靠山。
不过在之后的200年里,宏村的汪氏宗族并没有兴旺,还频遭水灾,笃信风水的汪氏祖先认为这是他们没有充分理解和利用好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明永乐年间,宏村汪氏第76世祖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与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为宏村设计了一个牛形水系的蓝图。
由于宏村由北到南有三米多的落差,所以这个规划是在原本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开一个半月形的月沼,在村南的低洼处修弓形的南湖,并在村中凿九曲十八弯的水圳经过各家,这样从村北面高山流下的溪水就会顺着地势由村北流入村子,通过纵横交错的水圳经过每家门前,并将月沼填满,最后流入南湖。这样不仅疏通了水流,还让村民的生活变得舒适,日常用水、突发消防或农田灌溉都方便之极,更提升了整个村落的美感。
如果从高处俯瞰,宏村就像一头斜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错落有致的民居为牛身,石桥为牛腿,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九曲十八弯的水圳为牛肠。而且古时为了饮水安全村里还有很严格的规定,早上8点前为饮用水时间,不允许任何人在水圳中洗涤,也不得向水圳内排水,8点之后才可洗涤、浇灌,如果违反会有很严厉的惩罚。
初升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撒在老爸老妈的笑脸上,昨天我们在黄山时的天气略有遗憾,今天老天加倍还给了我们。
我们拍照的对面就是宏村有名的南湖书院,在一排建筑中它最高最显眼。但自宋代以来徽州人就特别重视教育,无论出身贫贱高低都一致的认为天下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宋代《新安志》里还有一句名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所以虽然徽州人大多经商,但号称“儒商”,就是从小必须识文断字,所以书院的建筑都很宏大。
看书院门前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赶紧准备过桥,去探索古村建筑中的美学。
不知是不是真有天意,正当我走过石桥后,原本排成队的长堤上竟没了一个游客,我幻想着李慕白再一次牵马而过,终于与等待了他许久的俞秀莲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过长堤左转就是我们刚才在湖对面看到的南湖书院,宏村先辈们为子孙读书修建的家塾,如今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
明末时这里原有六所私塾,人称“倚湖六院”。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宏村人汪授甲、汪家驹、汪以文邀浙江闽道学政使罗文聘到来村里游览,罗公见景称赞道:南湖秀色,湖波如镜,绿荷撑伞,垂柳入池,环境实在优雅。如将倚湖六院合并,建成规模宏敞之学堂,村人将受福无穷。汪以文等人认为此主意不错,于是出巨资并在村中集资合建书院。1814年秋,“以文家塾”,即“南湖书院”落成。
“南湖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进门后的前厅是宽敞的“志道堂”,是先生讲学授业的场所。房屋虽朴素,但梁柱均为精选的白果、香樟木,房顶月梁上下的柁墩、雀替皆有雕花。桌椅的前面有个大大的天井,所以整个屋子都很敞亮。
通往后厅的门上是很有寓意的“冰裂纹漏窗”,也称“寒窗”,中间的长方形代表砚台,把它砸在一块冰面上,砸出了一个个人字形的冰裂纹,意思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即告诉学生们要“寒窗苦读”。
后厅是“文昌阁”,供奉着孔子和四配(颜回、子思,曾子、孟子)牌位,前面也有个大大的天井,清晨的阳光正一点点把墙上的孔子画像照亮。
往西走的前厅是“启蒙阁”,即教年幼的孩子启蒙读书之处。后厅“会文阁”是供学生们阅鉴四书五经的“图书馆”。
顺着游览路线从书院后面出来,沿着回廊前行,这一段正在重建南湖书院最大捐建者汪以文的故居——乐彼园,它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了。
接着按照游览路线来到“傍云堂”,周三免票来的弊端就是人多,但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迷路,跟着人群走就行,而且不管到哪儿都有导游正在讲解。
傍云堂又名秀才第,是椿和堂的别厅,整栋房子做工细腻,用料考究,尤以木雕为著。不过没想到的是它原本并不在宏村,而是建在50公里外的柯村翠林,是清末时期秀才的住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这栋房子的主人无力维修房屋,景区为保护文化遗产,便将整个建筑迁到了宏村重修。
天井下四面房梁上的木雕非常精美,似乎也在表达着秀才的心声,上图这幅是“百忍图”,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两侧有姜太公钓鱼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或许当时的秀才因不适应官场作风而怀才不遇,他多希望自己的才华也能像姜太公、诸葛亮一样被君主赏识。
正厅椿和堂条案上的物件摆放方式是所有徽派建筑里的样式,很有讲究,右边是个花瓶,左边是面镜子,中间是一台钟,这叫“东瓶西镜,钟声太平”,即“东平西静,终生太平”,寓意男主人在外平平安安,女主人在家心静如水,全家人一生平安。
徽派建筑的厅堂都很高,大户人家都会是两层,中间有天井,而且都会有砖雕的门楼,门楼越大、砖雕越精致繁复,越彰显主人的身份与财富,正所谓“千金门楼四两屋”,这种独特的设计其实是南北方建筑风格大融合的产物。
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到唐宋时期的黄巢之乱、靖康之难,为躲避战乱的大批中原宗族迁移到了徽州,这里群山环绕,与世隔绝,但因平原稀少,没法盖北方四合院那样需要大面积平地的房屋,而当地土著的干栏式建筑又太狭小,无法满足大家族一人一屋的需求,于是人们想出将南北建筑结合的方式:将原本平铺在地面上的四合院缩小并抬升一层,长辈和主人住一层,晚辈或女眷住二层,建筑之中围出的院落称“天井”,而原本四合院的垂花门、八字影壁便成了贴在高墙上的“门楼”。
从椿和堂出来跟着人流往前走,巷子里有不少卖特产小吃的,不过一大早人们都还没有吃东西的心思。
宏村最早其实写作“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因避讳皇帝的名字弘历才改写作“宏村”。
村里现有明清两代古建筑140多幢,高昂斑驳的马头墙让曲折细窄的巷子仿佛变成了穿越往事的隧道。不过周三来恐怕是穿越不成功的,因为大多数时间前面都是导游举着旗子带着一溜人。
月沼前就更是了,熙攘人群和导游的麦克风声永不停歇,不过即便这样,月沼的美依旧让人惊叹,一洼半月形的水池有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毫无瑕疵地倒映着蔚蓝的天空与四周的灰瓦白墙,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似真似幻,犹如梦境。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在湖上追玉娇龙的那一幕就是在月沼拍摄的。
南湖的超脱、月沼的梦幻,人工雕琢过的宏村确实美得很超然,而这种超凡脱俗的雅致其实还要感谢一位女人,她就是外聘风水先生的村民汪思齐的妻子胡重娘。当年将这块水池挖成半月形,而不是圆形就是她力排众议决定的,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就好像我们今天总说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人间最好是‘小满’”,所以胡重娘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第一女设计师。
月沼是宏村牛形村落的核心,所以环绕它周围的宅邸住的都是汪氏族中辈分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人,当然还有村子里最重要的汪氏宗祠。
宗祠是族人祭先拜祖、商讨议事、举行庆典、接待地方官员、宴请贵客,以及执行族规的地方,所以每个村子里对宗祠的修建都很重视。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汪氏宗祠在月沼北侧正中,挂着红灯笼,十分显眼。
过了第一道木门后,几乎要顶到马头墙顶的四柱三重檐门楼精美又庄严,飞扬的檐角上雕有龙头鱼尾的鳌鱼,门楼正中竖刻朱红色的“恩荣”二字,两旁是“双龙抢珠”的砖雕,下雕麒麟、凤凰,再下为“世德发祥”四字,最下还雕有狮子戏绣球。
正厅乐叙堂肃穆大方,天井下的牌匾为历代君主对出自宏村汪氏人的表彰,比如“恩重宜长”是明嘉靖表彰云贵道运粟主簿汪昭的,“再造阳春”是清康熙表彰太医院太医汪荣贵的。全堂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梁枋、雀替、柁墩、撑栱等均有精美的雕刻。
明间正中挂“乐叙堂”匾,“乐叙”为汪思齐邀好友县尹黄讳彪所取,意为“秩叙敦伦,永履和乐”。匾下悬挂着汪氏始祖的画像,边上还有胡重娘的画像,上挂“巾帼丈夫”牌匾,古代女子能进祠堂被供奉的十分罕见,这不光因为她设计了半月形的月沼,更因为这座祠堂和宏村牛形水系的建造都是由她带领的。
胡重娘的丈夫汪思齐并不是宏村一般的村民,他当时任山西运粟主簿,建祠堂时他并不在家,但因他出资过半,且德高望重,村民便推崇他的妻子胡重娘及儿子仕和、仕隆主事兴建。1379年生于西递的胡重娘是位才女,她虽是小脚却很有想法和魄力,历时四年建成了这祠堂,而对宏村牛形水系的改造更是花了她一生的心血。
乐叙堂与月沼还组成了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风荷”,不过更吸引游客的风景还是村民在祠堂门口晾晒的火腿和鸭子,其中竟还有腌制了4年的火腿。火腿是徽菜常用的调味,今天大家都认金华火腿,但古时有句话叫“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
游人如织的宏村并没有像丽江古城一样村民完全搬出,这里仍住着不少本村人,不过很多村民开了自己的餐馆或客栈。水圳前有很多洗菜的当地人,而且还是一车菜一车菜地洗,问她们这是什么菜?她不耐烦地说问导游去,看到拍洗菜的游客还一通骂,顿时让人对村子的好感降了级。
或许因为太多的游客打破了她们之前宁静的生活,可村子的兴旺不正是她们祖辈求了几百年的心愿,只是老天把这愿望换了一种方式实现。
跟着人流来到“承志堂”,它因朱柱金梁和富丽堂皇的精美木雕被誉为皖南古建筑里的“民间故宫”。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承志堂是当时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占地2100平方米,全宅系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可分为三进,由厅堂、书房、经堂、厢房、厨房等28间屋子组成,还有花园和鱼塘。
进了门先是一个不小的外院,通往内庭院的门楼两边还各一个圆形的抱鼓石,俗称“门当”,即“门当户对”的“门当”。靠里还有一个进入书房的门楼。
不管是书房还是正厅里,条案上的物件摆放都是“东瓶西镜,钟声太平”。钟的两旁还各有一个帽筒,男主人在家的话会把帽子放在帽筒上,所以男主人在不在家,看帽筒上有没有帽子就知道了,如果没有说明只有女主人在,就不方便拜访了。
承志堂的精华自然在正厅,厅中的梁枋、雀替、柁墩、撑栱、窗棂、门板、栏板等无不雕有精湛的图案,确实精美绝伦,不过称为“民间故宫”有些言过其实,但绝对堪称徽派民居的巅峰之作。
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官图”长约2米,四张八仙桌一字排开,文武百官棋琴书画,各得其乐,每个人的神情都活灵活现,两端还有仆人在烧水和给官员掏耳朵,不大的面积里人物众多,层次丰富,确实是木雕中的精品之作。“宴官图”月梁的上方还有雕成“元宝”的柁墩,两边有“金钩钓鱼”图,寓意“年年有余”。
古代是先架梁,后雕刻,所以如果有一处雕错,整个梁都将前功尽弃,可见几百年前工匠的手艺有多高超。
仪门“福”字上雕刻的是“百子闹元宵”,长条的图框里雕着一百个孩子过元宵节闹花灯的情景,舞龙灯的、划旱船的、踩高跷的、吹喇叭的,敲锣打鼓放鞭炮,千姿百态,喜气洋洋,在传统观念中,家家都祈求“多子多福”。
古时商人虽有钱,但地位低,家里是不能建仪门的,做官的才可以,汪定贵之所以能建仪门是因为他和当时的许多徽商一样,捐了个五品的官。他还在仪门中门的两边各开了一个商字门,即把轩梁和柁墩雕成了“商”字形。除了重大节日和贵客光临,平日里仪门的中门是不开的,来的人只能从商字门进来,不知这是不是汪定贵特意为商人身份找回的心理平衡。
先不管主人的心态,这“商”字的雕花是真漂亮,而且都是历史故事,三英战吕布、董卓进京、长坂坡和定军山,门柱的两根撑栱上是南北财神,再上一层的四根撑栱分别雕刻着渔、樵、耕、读,连雀替上的雕花也十分精美。
据说当时这所房子花费了白银60万两,全屋所有木雕是由20个工匠花了四年才雕刻完,最后还将100两黄金磨成粉末刷在所有木雕上,所以屋子里看起来金碧辉煌。
窗棂、绦环板等所有的雕刻也都造型优美,精雕细琢,或是神话历史故事,或是瑞兽祥禽、吉祥花卉,崇文重教的徽州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进了日常生活,他们用雕刻的形式,将耕读传家的精神永久地留在了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房子里。
咱们前面说了,二层是晚辈或女眷住的地方,汪定贵的女儿就住在二层。从下面往上看可以看到栏板上开了两个正方形的口子,那是为在给小姐相亲时,让她观察未来丈夫的“窗口”,光线从天井照进来,从二层看一层会非常清楚,而从一层看二层则是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到。
承志堂的每个厅堂里都有天井,除了咱们前面说的是类似四合院的院落,更是徽州人信奉的风水理念,因为水代表财富,在雨天,雨水会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汇入天井,是为“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晴天时,坐在下面的人可通过天井看见太阳和月亮,与自然交流,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一层的房间除了有主人的卧室,还有专门为搓麻将设置的排山阁,和为吞云吐雾设置的吞云轩。
后厅是汪定贵的母亲和儿子住的地方,老太太喜欢孙子,所以和孙子住在一个厅堂里。后厅月梁上的雕刻是“郭子仪贺寿图”和“九世同堂”,“郭子仪贺寿图”是广为流传的祝寿题材,刻画的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六十诞辰的热闹场面。
“九世同堂”讲的是唐代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和睦相处的故事,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活到了99岁,家族九代,共计九百多人同住在一起,连唐高宗都对他褒奖有佳,他的治家之法就是“百忍”。
后厅的雕刻可以看到一些损坏,历史上徽州少有战乱,比较大的两次毁坏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一次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承志堂是幸运的,基本上保存良好,这是因为村民在那个年代用泥巴把它们糊上了,并在外面贴上了语录和标语。
后厅的这幅对联也很有意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今天多少长辈却非要给儿孙做马牛呢。
从承志堂出来,顺着水圳逆流而上,这一段的游客终于不多了,洗菜的村妇也只是拿着篮子洗自家的菜。如果按照游览路线走,还可以参观德义堂、树人堂、桃源居等,但我不想再挤在满是旅行团的屋里了,而且刚才看的承志堂已经是徽派建筑的天花板了,于是一直穿出巷子,来到了村北的河岸边。
村北头未经人工雕琢的河水比南湖逊色许多,但自然、淳朴,村民在河中洗着东西,村口还有一些人家种的菜地。
沿着河边走到“牛角”处,这两个角是宏村有名的“红杨”和“白果”,两棵有着四五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红杨”枝丫纵横,“白果”高大挺拔。
“红杨”、“白果”是宏村的风水树,枫杨树“红杨”是预示着百年好合、洪福齐天,所以宏村人嫁娶时都要抬着新娘的花轿绕树一圈。银杏树“白果”寓意高福高寿、子孙满堂,村中老人辞世,寿棺要绕树三圈。
从“牛角”处再次进入巷子,两边都是卖特产的商铺,家家门前几乎都有试吃,小妹们卖力地招呼着,并比拼着买几盒送一盒,难怪来过的人都说现在的宏村太商业。
走过一段路后,终于没了叫卖声,漫无目的的游走就很舒服。
带门楼的邮局很独特。
只要不在主参观路线上,即便是免票的周三,巷子里的人也不多。
本地的特色小吃,乌糍10元/个,青团5元/个,团圆节10元/个,毛豆腐10元6个。
再次穿出巷子的时,已经来到了南湖的东边,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与湖光山色交映生辉,画桥与长堤上排满了正在进村的游客,但即便这样,画面也依旧好看。
前天去看的呈坎和今天看到的宏村都没有让我失望,800多年历史的宏村确实是“天人合一”的经典之作,人作天成,浑然一体,就像那些做过微整形做得非常成功的美女明星们,但多年的被追捧似乎让她变得有些傲娇与市侩。而有着1800年历史的呈坎像是一位天生淳美,正在岁月中自然老去的美村妇,平静、温婉,年华流逝却精彩依旧。
下一篇我们去看看西递是个什么样。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