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曾开口却已述说,我在你的面前,一眼便是千年”
很想写一篇关于佛光寺的文章,又担心自己的文笔不足无法带读者身临其境去感受佛光寺的威严和沧桑。索性就将我的游玩经历写成一篇游记,希望可以让大家对佛光寺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我就心满意足。
一年前,我从大同出发,在五台山驻足游览后,踏上了前往佛光寺的旅程。那日清晨,阳光还未彻底洒满大地,我驱车从下榻的酒店前往五台山深处的佛光寺。车停在寺前,晨曦中寺庙尚未开启,周围一片宁静。几株苍松挺立在寺门前,树龄已有八百年之久,古老的树荫投射在石砌的矮墙上,斑驳的光影之下我坐在石墙边闭目养神,耳边传来小鸟清脆的鸣唱,仿佛置身于一片纯净的世外桃源。脑海里浮现的全部是书籍、文献、视频里那关于佛光寺的介绍,如今我真的来到了它面前。
相传北魏孝文帝途经此地时,见一团佛光从天而降,心生敬畏,遂下令建造寺庙,取名佛光真容禅寺。佛光寺依山而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麓的一处山坳里,四周大山环抱,寺庙坐东朝西,独特的朝向使它不同于大多数坐北朝南的庙宇,这或许与它的创建者有关。就如北京大觉寺,也由少数民族契丹人所建,契丹人有东向拜日的习俗,佛光寺的朝向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武宗灭佛运动曾摧毁了佛光寺,唯留下一座东大殿东南角的祖师塔。后来,唐中宗复兴佛教,在长安女弟子宁公遇的资助下,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了佛光寺。如今,东大殿仍保留唐代建筑风貌,文殊殿则建于金代,其余建筑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重修,形成了如今的佛光寺。
片刻之后,寺庙大门徐徐开启,我怀着虔诚的心情购票入内。佛光寺共有三进院落,依山势而建,层层递升,最顶端是东大殿。大门左侧是金代的文殊殿,正对的是刻有陀罗尼经的唐代石碑。欣步而上,攀登37级陡峭的台阶,仿佛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深处。东大殿四角的木质斗拱伸展四米,整座建筑宛如振翅欲飞的巨鸟。殿前两株古松,千年来静静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殿堂,依旧苍翠繁茂。
东大殿前,还有一座石碑,记录了东大殿重修的年代和赞助者宁公遇的名字。上世纪三十年代,林徽因发现了大殿梁上的题字,与石碑上的记载相互印证,揭开了东大殿是唐代建筑的秘密。此时,阳光透过古松的枝叶洒在石碑上,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之前的往事。
步入大殿,映入眼帘的是众多的塑像。坛上的塑像为唐代所塑,造型丰满飘逸,栩栩如生;坛下的塑像则为明代所塑,风格迥异。据传,坛上塑像中有赞助者宁公遇的形象,但我未能辨识出来。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塑像,殿内设置了密密麻麻的铁栏杆,虽有碍观瞻,但也显示了对文物的保护之重。或许若能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来替代,观感会更为完美。
如今的佛光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我站在东大殿前,想象着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当年发现佛光寺时定然热泪盈眶,泪水诠释着他们的执着、艰辛、热爱与惊叹,我感同身受,正是他们的发现和保护,这座千年古寺才能保存至今,带着大唐的荣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由我也流下了眼泪,回首千年,沧海桑田,自己是如此幸运可以亲眼目睹这大唐遗风。
千年的对视,我望向佛光寺,佛光寺也正凝视着我。站在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寺庙前,仰望那飞檐斗拱的雄伟建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看见昔日的盛景。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平和与宁静。
注:五台山去佛光寺没有公交通直达,需要自驾前往。具体位置可查阅导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