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9日下午4点,一场高空浩劫正在美国爱荷华州的苏城机场上空上演。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232号航班的一架DC-10客机突发故障,失去控制,危在旦夕。

无数电视台的摄影师和救援人员早已等在机场跑道旁,目睹着这架庞然大物在天空中摇摇欲坠。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悬念即将揭晓,生死就在此一瞬间。

突然,飞机重重跌落在地,瞬间解体,火光四溅,黑烟滚滚。

112人遇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本文内信源来自(《大飞机》杂志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危机时刻

这架DC-10客机,是麦道公司生产的一款当时先进的三发宽体飞机,它拥有宽敞舒适的客舱,可容纳250-380名乘客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三台发动机的设计,并配备了三套独立的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是飞机的"血管",控制着飞机的关键舵面,如襟翼、升降舵、方向舵等。

一旦它们失灵,飞机就会变得难以控制。

而DC-10拥有三套相互独立,又可以互为备份的液压系统,使其在业界赢得了"坚不可摧"的美誉。

然而,再先进的技术也抵挡不住命运无常。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架飞机会在那个看似平凡的夏日午后,遭遇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1989年7月19日,联合航空232号航班从科罗拉多州丹佛的斯特普尔顿国际机场起飞,计划飞往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中转,再前往最终目的地费城国际机场。

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国内航线。

但对乘客们而言,这趟旅程意味着一次期待已久的假期,一次工作出差的开端,或是一次探亲访友的惊喜。

孩子们兴奋地登上飞机,期待着未知的冒险。

大人们或阅读报纸,或闭目养神,准备开启一段难得的休憩时光。

谁曾想,厄运就悄然埋伏在不远处,等待给这架飞机和所有人一个突如其来的考验。


飞机在丹佛机场跑道上加速,平稳地腾空而起。

它缓缓爬升,穿过大片大片的云层,最终在海拔11000米的高空进入巡航状态。

此时此刻,透过舷窗可以看到壮阔的落基山脉,山巅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驾驶舱内,机长海恩斯和副机长比尔相视一笑,为这样顺利的开端而欣慰。

海恩斯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联合航空供职33年,飞行时间近3万小时,57岁的他性格沉稳,处事不惊。

副机长比尔虽然年轻一些,但也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时常与海恩斯搭档,配合默契。

客舱里,乘务员们忙着照料乘客的需求。

有些乘客在阅读航空公司提供的杂志,有些在享用免费的饮料和小吃;孩子们拿着蜡笔,在绘画本上涂鸦。

一切都那么和谐安宁,仿佛这就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飞行,谁能想到,灾难正在悄悄逼近。


就在飞机平稳飞行了1个多小时后,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划破了长空。

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是天空在怒吼。

紧接着,飞机开始剧烈地抖动,就像一片风中的落叶。

"发生什么事了?"乘客们面面相觑,恐惧渐渐爬上每一张脸庞。

驾驶舱内,警报声此起彼伏。

机长海恩斯凝神细看仪表盘,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尾部的2号发动机出现了故障!

"关闭2号发动机!"他当机立断,边喊边迅速执行发动机关闭程序。

副机长比尔立刻照办,两人动作娴熟,配合紧密。

关闭发动机后,飞机的抖动减轻了。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稍稍松了口气,殊不知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就在此时,副机长比尔突然大喊一声:"我控制不了飞机了!"


这怎么可能?DC-10拥有三套独立的液压系统,怎么会同时失灵?

但接下来飞机工程师的话,无疑给机组人员当头一棒:"三套液压系统的液压油压力都为零!"

这意味着什么?没有了液压,控制飞机关键舵面的操纵杆就失去了作用。

此刻的DC-10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拒绝听从驾驭者的指令。

巨大的恐慌瞬间笼罩了机舱。

乘客们或祈祷,或哭泣,空乘人员竭力安抚他们,但自己的脸上也充满了惊恐。

一场殊死搏斗,在天空和地面上同时展开。

机组人员要力争将飞机迫降,给乘客生的希望;地面救援人员则在分秒必争地筹备,只等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冲上前去。

然而,DC-10还能坚持到最近的机场吗?驾驶舱内,海恩斯和他的团队正在经历飞行生涯中最凶险的时刻。


死亡迫降

天空与地面,在这个夏日午后上演着一场殊死搏斗。

在高空中,联合航空232号的机组人员正在经历飞行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他们手中掌握的,是数百名乘客的生命,是无数家庭的希望。

而他们要对抗的,是一架失控的庞然大物,一个难以捉摸的致命缺陷。

驾驶舱内,机长海恩斯紧握操纵杆,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离奇的是,飞机的所有液压系统都失效了,操纵杆变得毫无用处。

没有了液压的帮助,海恩斯只能尝试用发动机的推力来粗略地控制飞机的俯仰和转向。

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训练过如何驾驶一架失去舵面控制的飞机,哪怕是最富经验的飞行员,也从未遇到过如此险境。

但海恩斯没有放弃。

他深知,乘客的性命系于一线,多坚持一分钟,就多一分生的希望;他和副驾驶比尔默契配合,左右发动机交替推力,竭尽全力让这架残损的铁鸟继续飞行。

这时,一位刚好在飞机上的休假飞行教官丹尼斯也冲进了驾驶舱,他曾在模拟器上处理过类似的紧急情况。

此刻,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场搏斗,协助海恩斯控制飞机。

三个人,六只手,在狭小的驾驶舱内挥汗如雨,他们目光如炬,动作果敢,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死。

无线电里,充满了机组人员和地面控制中心的对话。

从惊愕到镇定,从绝望到坚定,每一句话都透露出这些飞行员的专业和勇气。

他们争分夺秒,互通信息,一心一意把飞机带到最近的机场——苏城机场。

就在232号航班在空中苦苦挣扎时,地面上也是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苏城机场的跑道边,救援车辆一字排开,红蓝警灯交相闪烁。

消防员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水枪蓄势待发,准备随时扑灭可能的火情。

医护人员也已经就位,他们检查着急救设备,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伤情。

每个人都明白,接下来到来的,可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紧急医疗救援行动。


机场工作人员紧盯着雷达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小点,它代表着一架满载乘客的飞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没有人知道,这个小点最终会安全降落,还是一头栽向地面。

然而,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鏖战,DC-10终于接近了苏城机场,它的身影出现在地平线上,如一只折翼的大鸟,摇摇欲坠。

此时,海恩斯却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原定降落的31号跑道已不在操控范围内,受损的液压系统令飞机难以精确调整方向。

权衡再三,他决定就近降落在22号跑道,它更短,但此刻别无选择。

生死时速,一触即发。


当地时间下午4点整,DC-10急速下降,眼看就要触及跑道,人们屏住呼吸,救援人员紧握设备,每个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

突然,一声巨响,飞机重重地撞在了跑道上。

它右翼先触地,然后是起落架,剧烈的冲击令飞机解体,右翼断裂,燃油泄露,大火瞬间吞噬了机身残骸。

有那么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就像是所有的希望在一瞬间付之一炬。

但很快,机场警察和消防员冲了上去,他们身披烈火,一往无前。

医护人员紧随其后,背负担架,手持急救箱。

人们顾不得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火舌带来的热浪,一个个冲进残骸,搜寻幸存者。

奇迹出现了。


在一片哀鸿中,184个奄奄一息的生命被救了出来,发动机的轰鸣盖过了此起彼伏的呻吟,汽油的刺鼻味掩盖了血的腥气。

但每一个被救出的乘客,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机长海恩斯和他的团队,也都奇迹般地在幸存者之列。

是他们超乎寻常的技艺和勇气,挽救了无数生命。

事后的调查显示,是一个小小的发动机部件的缺陷,酿成了这场空难。

风扇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零件,竟然成了压垮整架飞机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的使用,再加上未被察觉的金属疲劳,导致它在飞行途中骤然断裂。

脱落的碎片如子弹般穿透液压管线,瞬间瘫痪了DC-10的"血管",这是一个设计上的漏洞,一次机械的“背叛”,更像是死神无意中开的一个玩笑。


事发后不久,联合航空就在新的飞机设计中加入了液压熔断器。

它可以在管线破损时,尽可能保住一些液压油,供飞行员操控,这是用112条生命换来的教训,是悲剧催生的进步。

而机长海恩斯,这位被公认为创造了"不可能迫降"的传奇,却拒绝被称为"英雄"。

在他看来,这场成功迫降的背后,是全体机组人员的通力合作,是所有救援人员的尽职尽责。

这种谦逊,更彰显了他的伟大。

在那个烈日炎炎的下午,232名机组成员、乘客和救援人员共同上演了一场生死大戏。

他们中有人献出了生命,有人留下了伤痕,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继续生活,延续希望。

这是一部有关灾难的故事,但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在命运无常的羁绊下,人类有多么渺小,却又有多么伟大。


参考资料

《大飞机》杂志,《大飞机》:波音百年“空难经”

19 July 1989 - United 232

举报/反馈

桔淑长纸

26.1万获赞 1.7万粉丝
用文字载生活,用图片看历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