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讲他们父辈的故事,总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无川不成军”。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对出川将士英勇善战的钦佩和赞赏,更对川军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表示感谢。据统计,当年有三百五十余万川军出川抗日,死伤人数达到六十余万,最后只有十三万多人回到家乡,这是何等的惨烈啊!

从五百多万人出川,到十几万人回乡,这到底是一支拥有什么精神的军队?他们又是如何书写出自己的神话的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川军的故事。

川军,顾名思义是从川蜀之地走出来的军队,说得具体点,是四川军阀的部队。这支军队其实在抗战之前并不被所有人尊敬,反而是遭到鄙夷的,因为在抗战之前,川军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军阀混战,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最终被“四川之王”刘湘统一,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彼时的川军是众人眼中“没有兵样”的兵,是一手拿着步枪一手拿着烟枪的的“双枪兵”,一没有充足的武器装备,二没有像样的军队纪律,战斗力自然是不堪入目,在军阀混战当中算是屡战屡败。而长达多年的川内军阀内战,更是让川军从积贫积弱中变得雪上加霜。

而正是这样一支军队,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刘湘组织其中的三十五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日。

刘湘

起初,人们认为这支穿着草鞋,衣履单薄的“乞丐军”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甚至很快会被日军消灭殆尽,但川军凭借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川蜀之地的父老乡亲的嘱托,他们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无惧牺牲,打出了淞沪保卫战、南京保卫战、藤县抗战、豫中会战等著名战役,给所有川娃子正名,保家卫国,抵抗侵略,守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我们无所畏惧。

在军阀混战之后,川蜀之地满地疮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水深火热。在“四川王”刘湘统一四川之后,人民终于有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日子喘口气,谁知这时日军入侵我国东北部,用炮火打开了我国的大门。

久居川蜀,追求安逸是四川人一贯追求的生活方式,但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作为川军统帅的刘湘忍不住了,爱国热情像一腔怒火在他胸口熊熊燃烧。1937年七月的十号到十三号左右,他多次致电蒋介石,请求带领川军前往前线抗击日军,保卫祖国。

之后,他又开始向全国各省发送电报,联合各省军政的一把手,迫切希望大家能够放下彼此的偏见和恩怨,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当时的电报是这么写的:“盖今日之战,为全民族之战,战则犹有生机,中国民族今日已到最后关头,唯一生路,只有抗战。”

不过几日,他在整顿好川军之后,跋山涉水去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在会议上坚定地表示,自己愿意出三十万川军和五百多万壮丁,以及数千万石粮食去参加抗日,要知道,这可是刘湘征战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可见其报国之心切,信念之坚定。

回到四川之后,刘湘立即发布了《告川康军民书》,该书大意是:我们经过多年的内战,士兵死伤惨重,群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这是我们所犯下的错,犯下的罪。当下,日军侵犯我国之地,杀害我国同胞,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也是我们赎罪的时候了,我们要用日本人的献血去洗刷我们多年内战所犯下的罪行。

《告川康军民书》发布之后,点燃了四川军民内心保家卫国的热血。在川军出川之时,四川群众送粮送物,本就贫困疾苦的人民慷慨解囊,为抗日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要知道,军阀内战之时,是川军迫害的群众百姓生活如此之苦,他们不但不记恨,反而倾其所有为川军践行。这让三十万川军感动不已,他们悲愤化作力量,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永不退缩。

1937年的九月,刘湘带领川军出川抗日,但是,觊觎四川多年的蒋介石不顾民族安危,借机削弱川军的势力,还趁川军出川之际,讲国民政府迁移到了南京,简直是鸠占鹊巢。蒋介石一道命令让川军四处分散在全国各地前线,这也是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川军身影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蒋介石变本加厉,拖着武器装备迟迟不给发放。

川军只能穿着草鞋在寒冬中与日军作战,武器弹药也逐渐消耗殆尽,只能扛起大砍刀与日军展开肉搏,前面倒下一批,后一批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直到冲破敌人阵地。1937年十月底,刘湘被委任为第七战区总司令奔赴前线,此时他已患有严重的胃病,但他依然坚持与自己的弟兄们并肩作战。

11月23日,刘湘胃病终于复发,口吐鲜血倒在了战场上,之后他被送往芜湖医院,醒来的第一刻还在关注战场战况如何。

最终,在1938年的一月二十日,刘湘病逝,才48岁的他临终前留下一份遗嘱:“抗战到底,至死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三十万川军,备受鼓舞,每日升旗之时,都会高声喊出此誓言,坚定抗战杀敌的必胜之心。

不仅仅川军主帅抱着必死之心保家卫国,在军民之中也拥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如那片著名的死字旗。

1937年,正值秋季,本是一介书生的四川人王建堂听说前方战事紧急,立志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于是组织一批同志之士,找到县长报名参军,县长感到至极,为他们摆上送别宴席。在王建堂随川军出征之际,家中年迈的老父亲托人给他送一件物品,县长打开一看顿时感动得痛哭流涕,是一面旗帜。普通的旗帜可能写有“精忠报国”等字样,但这面旗帜打开一看是一个大大的“死”字。

在战场上,“死”是非常忌讳的,但这个“死”却意义非凡,字的一旁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字的另一旁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嘱咐,也是一个老人对国家的热爱,这是何等的大义啊。

带着父亲的嘱托,王建堂大受鼓舞,坚定不移地踏上了抗日的战场,并随身携带着这一面“死字旗”,用它擦拭、包裹伤口。

旗伴吾身,死亦何惧,“死字旗”激励了王建堂,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从一名士兵一步一步走到了副营长的位置,一次又一次的受到嘉奖。身在抗日前线的战士们也受到了鼓舞,想起出川前家人和乡亲的嘱托,士气越发高涨,抗日报国,衣锦还乡的夙愿飘荡在川军之中。

他们穿着草织鞋,扛着老步枪,爬山涉水到抗日前线,吃最多的苦,打最硬的仗,取得了傲人的战绩,但也付出最大的伤亡。

据有关数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共出川作战有三百五十万人,占据当时全国出战的国民党士兵的四分之一还多。川军共伤亡六十四万多人,其中阵亡二十六万余人,负伤三十五万余人,失踪二十六万余人,这等惨烈的牺牲是全国各地的军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川军被散放到全国各地战场,基本所有一线战场都会有川军的身影,更是有基本每五个人就有一个川军的说法,所以“无川不成军”的说法才会被广为流传。被拆散的川军群龙无首,又由于装备差,名声差,被分到各地军队都被拒绝,四处漂泊,最后只有李宗仁接受了这支积贫积弱的川军。

蒋介石

没想到,这支被称为“叫花子军队”的川军确是最有血性的一支军队。淞沪会战中,第一批被派出的川军经过四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上海投入战场,数人打到只剩下几千人,虽最终没守住,但给日军造成了很大麻烦。

藤县保卫战中,川军一个师的战力无一退缩,直到战斗到最后一刻,全数阵亡,为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宝贵的时间。李宗仁曾含泪评价川军:“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抗战结束后,回到四川的川军将士只有13.7万人,无数家庭再也无法团聚。

离抗战胜利,已经过了七十余年,那些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川军将士早已年岁过百,看到如今的祖国如此繁荣昌盛之后,一个一个离开了我们,回到他们归属的部队当中。“无川不成军”,我们应当铭记这些抗战英雄,铭记他们为如今的中国所做出的牺牲,让他们的故事永久地流传于中华大地。等到中华民族再次处于危机当中,我们要秉承先人意志,无惧牺牲,保家卫国!

李宗仁

举报/反馈

雨阁奇闻

47.5万获赞 1.6万粉丝
带你探寻不一样的奇闻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