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河社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南山区,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的模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社区实行村社一体、村企融合、产业融合等组织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与治理,建设新民居、公共空间等,实现乡村振兴。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一、基本情况

车河社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南山区的红石塄乡,包括上车河、下车河两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82人,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1213亩。

2013年以来,灵丘县立足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把有机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来抓,以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试点,启动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有机种植、养殖业,并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和新型农居。目前,车河社区1213亩耕地已完成流转,并改造土地700亩,发展杂粮、蔬菜等有机种植2000亩,发展乳肉兼用型有机牛500头、有机羊10000只、有机鸡50000只。建设完成社区会展中心、安置房、天然气管道、社区的公路、接待中心、水利设施等,其中建设两层结构130平方米的新型农居60套,作为村民安置房,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脱贫致富。车河有机社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协同发展,通过“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模式,共同打造生态优美、产业发展、生活美好的车河社区。

二、产业资源特点

车河有机社区由灵丘车河有机农业开发公司和车河经济合作社共同建设,采取“有机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的模式,将优势产业与全国的最优地进行比较,全区确定1-3个涉农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有一定的竞争力,如特色林果蔬业、特色畜牧、文化风景风情游、中草药、大健康、大快乐等。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沟域经济,村民将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流转给灵丘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统一规划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民收入来源包括四方面: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公司盈余分红收入组成。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是村庄改造前的近7倍。

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年产值可达1.42亿元,企业收益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万元,比改造前提高20多倍。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车河有机农业社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全流转、村民全入社、三资全入股、收益全保障”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为灵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勾勒出了前行路径。

三、发展模式

车河社区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坚持以脱贫为纲、保水为基、增收为核、绿色为魂,积极探索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四位一体”的生态脱贫路径,实现增绿和增收、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

(一)组织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1. 村社一体

开展全入社、大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村为单位组成合作社,全体社员把所有耕地、林地等委托合作社统一经营。受全体社员的委托,统一对外与工商资本进行合作,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和保障;合作社以租赁方式将1213亩耕地经营权流转给公司发展有机农业。按土地等级100-500元/亩年付租金给农民。前三年一次性支付,以后每三年递增5%。过去农民视土地为“鸡肋”,抛荒可惜,自己种赚不了什么钱,现在把土地交给了合作社,他就可以腾出精力来,从事其他经营:合作社打工、经营农家乐,或是出外就业。

2. 村企融合

车河有机社区实行“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百姓得益”,并积极组建党总支,村企议事、民主决策,这种组织模式值得全国来借鉴。车河有机农业合作社将27平方公里内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河流、沟壑等自然资源与公司合作开发生态旅游,收益合作社占30%,公司占70%。

3. 产业融合

灵丘车河有机社区发展的有机农业产业属于特色产业,要实现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休闲、餐饮、文化建设的产业融合,离不开有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功能扩展。没有产业的支撑,不会吸引到人才,乡村也就“活”不起来。只有特色的产业才是农民的产业。农业其实有两种:农民的农业(增收)、政府的农业(强调国家农业安全:数量充分、价格低廉、质量有保障)。“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是农民视角的产业兴旺,未来实现农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车河有机社区的自然条件(光热水气)适合种植筱面、土豆、黄米、玉米、豆子和各种蔬菜,而且做到了“有机、好吃、不减产”。养殖业发展羊、鸡、猪,比如青背山羊。目前,车河社区已种植有机杂粮和蔬菜700亩,养殖有机鸡3万只、有机青背山羊5000只。其中,鸡蛋、谷子、黍子、水稻和玉米等8个品种已取得有机认证。

(二)文化建设与治理

1. 适度规模集中居住

车河两个村78户、20多个居民区,遍布在2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零散,村民交往受距离限制,而振兴两个村庄,必须加强村民间的自组织性,而这需要满足适度集中居住的条件。有机社区规划,为村民集中建设了65套新民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包括:整修道路、桥梁、天燃气、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环保设施、国学馆、敬老院、卫生室、有机餐厅、旅游接待中心、办公用房、民俗博物馆等。

2. 新民居:享受到城市居民的舒适

同步实现三个“革命”:厕所革命,使村民养成了室内上厕所的习惯,生态旱厕更是成了一大景点;厨房革命,参考城市的规范化管理,做到了标准卫生;卧室革命,使村民享受到了城市居民居家生活的舒适。

车河有机社区根据实际载蓄能力,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引入天燃气,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收集设施;红石塄乡全域146平方公里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类农药、肥料和除草剂等。

3. 现代公共空间建设

交往互动增加、组织性增强。过去串门需要走很远,现在出来就见面,每天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天、打牌、跳广场舞,这是分散居住难以实现的。

传统文化保存(村落教化功能)。有机村的人不孝顺,大家会集体排斥,孤立他,使得乡村原有的群体道德教化功能充分发挥。新的有机社区把改造治理可能丢失的一些文化重新捡拾回来,在新环境下创新。

除此之外,还兴建了文化名人邓云乡纪念馆、传统农具馆、传统手工艺馆,以及铁匠铺、酒坊、油坊、豆腐坊等传统作坊,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三)消极影响:美食“溜猴”与丧葬

当地有一种传统美食,村民们都喜欢吃,叫“溜猴儿”,柴火架起大铁锅才能做出来,但原有房屋环保改造后欧,这种美食没有条件去做了,于是村干部出主意建公共大食堂,设专门的灶留给村民自己做,并可以为村里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

举办红白喜事陷入“场地尴尬”,现在大家住的比较近了,有的还是楼上楼下,有时办丧事,场地会引起误会,因此村里建了多功能厅,成为专门举办红白喜事等公共聚会的专门场所。

四、经验借鉴

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车河有机农业社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全流转、村民全入社、三资全入股、收益全保障”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为灵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

建设有机社区,不是什么产业都可以做,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而是在合适的地方,找到并培训合适的人,引入独特的经营理念,设计合乎人性的制度,做顺应时代、顺应潮流的农事。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举报/反馈
致力打造农业农村“全链条”服务体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