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对于农村的朋友来说,燕子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种小鸟了。燕子是燕科鸟类的统称,分布在我国的燕子就有10种,它们普遍体型较小,翅尖窄,尾羽呈剪刀状,羽毛不算多,羽色比较单一,并不像歌词里面描述地“穿花衣”。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人们常说的燕子一般指家燕,典型特征是前腰栗红色。它们分布十分广泛,常把巢穴筑在人类建筑的屋檐下,有着“祥和之鸟”的美誉。

在所有鸟类里面,燕子可以说是对人类最亲近的一种,而且它们是益鸟,以害虫为食,自然深受农民伯伯的喜爱。

在燕子繁殖季节,偶尔会有一些雏鸟从巢穴里面掉落下来,看到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搬一辆梯子,把掉下来的小燕子捡回窝里去,然而老人们却说道:“窝里掉下来的燕子别去捡”。

我们都知道,农村流传下来的老话,一般都是经验的总结,那么为什么掉窝的燕子不要去捡呢?这里头有何说道?

燕子掉窝的原因有哪些?

燕子的繁殖期是4-7月份,一般来说多数一年繁殖两窝,一窝在4-6月份,一窝在6-7月份,每窝大概产卵4-5枚。虽然不是说每一窝都会有燕子掉下来的情况发生,但燕子掉窝算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那么导致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意外情况可能随时发生的,虽然燕子多把巢穴筑在人类建筑的房檐下,能很好地避开风吹日晒,减少大风等对小燕子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雏燕慢慢长大,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之后,它们在巢穴内就变得不安分起来,如果稍不留神,就会从巢穴中掉落下来。

另外,一窝燕子里面,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较为强壮的个体,在它们的相互挤压下,一些弱小的个体就有可能被挤出巢穴

还有一种原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燕子父母的有意为之。比如当条件变恶劣,或者食物匮乏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把有限的资源倾斜在更有优势的个体身上。

怎么理解呢?比如拿老虎这种动物来说,一胎通常能产子1-3只,一胎里面各方都最强壮的被称为“优势个体”。平日里母虎对这些幼崽的差别可能看不太出来,可当食物变得极度匮乏时,母虎甚至会咬死其余的幼崽,只留下“优势个体”。

鸟类也有类似的现象,其中“巢寄生”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鸟妈妈认不出自己的幼崽,认为体型更大的杜鹃幼鸟是自己“最有出息”的孩子。

基于此,当环境变化,食物匮乏时,不排除燕子也会将一些弱势、生病雏燕抛出巢穴,集中资源养育优势个体。

把燕子捡回去会怎么样?

很多动物幼崽一旦沾染了人类的气味之后,的确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家猫在繁殖期间,如果有人去搬弄过小猫咪的话,母猫轻则连夜搬家,重则对小猫咪不管不顾乃至是咬死。

鸟类的话,比如斑鸠,就是不允许有人动过其雏鸟的。那么老人说的不要去捡掉落下来的小燕子,是不是跟这方面有关呢?

其实不然,前面说过,在所有鸟类里面,燕子几乎是最亲近人的一种,它都敢把巢穴建在人类的房檐上,肯定是不惧怕这点“人气”的。

燕子除了一直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之外,它们的肉质酸,而且还有毒,所以根本不怕人们打它们的主意。

事实上我小时候就不止一次地将掉落下来的小燕子捡回去,而且也曾到巢穴拿出小燕子来玩一段时间再放回去,也没啥事发生,母燕子的态度依旧像往常一样。

既然不是这方面的原因,那么“不要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有什么忌讳吗?仔细想想,考虑到小燕子掉下来的原因,或许便能得到答案。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

首先还不会飞的雏燕从至少两三米的房檐掉落下来,大概率会受一定的内伤,即便被放回去也有可能会死亡。其次就是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每一个物种几乎都有一些弱势个体,比如羚羊里的老弱病残,会遭到狮子的捕杀,这是通过外部的方式优化族群结构,那么内部呢?是如何做的?

1966年,研究人员曾在坦桑尼亚的冈贝溪国家公园里观察到了一些黑猩猩的特殊行为,发现它们会主动排挤患病的同伴。

研究者先是发现了一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黑猩猩,而其同伴无端攻击了它,并且将其赶出了黑猩猩群。之后这只患病的黑猩猩多次尝试靠近原来的黑猩猩群,但其余同伴似乎很嫌弃它,只要是它靠近,都会迅速走开。

从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很明显这群黑猩猩在排挤这个患病的同伴,虽然不清楚背后是什么逻辑,但研究者猜想,或许跟动物趋利避害的天性有关,通过排挤、远离患病的同伴,从而避免自己也传染上该疾病

推理过来,如果一窝小燕子里面,一些生理上有缺陷,或者患病的个体,母燕意识到它们大概率是养不大的,就会进行优胜劣汰,把有限的资源倾斜到更为健康强壮的幼崽上,从而将这些弱势个体推出了巢穴,这个时候捡回去也是徒劳。

总的来说,老话“窝里掉下来的燕子别去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考虑到一些意外掉落的情况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你观察到掉落下来的小燕子是健康的话,还是可以捡回去的。

举报/反馈

妙笔仙紫历史说

252万获赞 3.8万粉丝
看历史,知兴替;知历史,以明鉴。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