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珍藏文物中,有一件藏品格外令人瞩目。这件藏品长不足一握,高不过二寸,走到它面前的游人,透过放大镜才能清晰观赏,它就是战国时代秦国杜县虎符,统称“秦杜虎符”。

一、虎符的发明

虎符,亦称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传说是西周时期的姜太公所发明,其外形呈虎状,所以称为“虎符”,也称作“兵符”。符身为铜质,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两半符合拢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

虎符调兵影视情景

现存最早的虎符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虎节”等十字。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若调动军队50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

二、秦杜虎符解读

我国至今发现和保存的战国秦虎符共三枚新郪(音qī)虎符现存法国,阳陵虎符现藏国家博物馆,另一枚便是

战国时 秦杜虎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75年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东出土,高4.4厘米,长9.5厘米。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杜虎符有错金铭文40字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

其大意是,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须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错金铭文文字清秀俊美,是篆字书法的代表。

秦杜虎符出土于西安市南郊,经过专家对刻在上面40多个文字的破译,印证和诠释了以下问题:

一是通过对虎符上“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一段文字的研究,证明该枚虎符为战国时秦国杜县军事首领所有。

二是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用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即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

距少陵原不远的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曾是西周杜伯封地杜伯国,秦国曾在此设立杜县,秦杜虎符的出土地北沈家桥村距杜城村仅1.3公里。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数千年前是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将这枚虎符遗失在这块土地上,但可以想象,昔日曾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就是在少陵原畔的这块土地上上演的。

战国晚期秦的郪虎符,其错金铭文也是40个字,其内容反映同是调兵遣将制度

新郪(音qī)虎符 铭文拓片

从这两枚虎符的铭文我们还知,如果军情非常紧急,发出烽火的警讯,统兵的将领则不必等待虎符的两半相合,就可立即调兵采取军事行动。

因虎符一般是左右两半合拢才能征调军队,我们今天所说的“符合”二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以上所述虎符,上面都铸刻有篆书铭文。这些篆书铭文,是珍贵的篆书铭文书法,集中展现了战国、秦汉的篆书铭文书法面目。

当代,秦杜虎符成为陕西西安非常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复古制作,铭文清晰,即可当作文玩物品(礼品、摆件、镇纸、家居装饰品等),也可观赏铭文,一物两用,岂不美哉!

金文《曶鼎》:茂密朴实,厚重凝练,古拙雄伟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金文绝品《虢季子白盘铭》
金文代表作:《大盂鼎》铭文,端庄凝重,来自三千年前的政治留言
甲骨文欣赏|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书法杰作!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金文瑰宝“散氏盘”,记载中国最早的土地契约
举报/反馈

诗娱心

38.5万获赞 2.4万粉丝
一起欣赏诗词、书法、对联,以诗娱心,以书养眼,以联开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