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闾山派是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道教重要流派,源于许逊信仰和江南巫术性民间信仰,融合道家、儒家、佛教教义思想,注重科仪与法术。盛行于唐宋,以江西为发祥地,传播广泛。闾山派包含蛇神信仰,科仪包括巫法和佛科。教派内部有诸多派别,如龙岩闾山教、夫人教、释教等。闾山在闾山派中地位重要,是学法及精神归属所在。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三分钟讲知识#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是长江流域华南地区道教重要流派。道教的组成因素除了道家及儒家思想外,也有巫觋思维,闾山教派就是在这些因素下再吸收些许佛教思想因应而生,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起源

闾山派最初源于许逊信仰。许逊信仰本是江南流行的巫术性民间信仰,其中的一支居于社会上层,注重正统化,到唐代时与道教相汇合,至北宋时开始形成为净明道,注重伦理道德。另一支居于社会下层,以江西庐山为发祥地,在继续保持巫术特色的同时,吸收道教正一派、灵宝派的内容,并与印度瑜珈等相结合,注重科仪与法术,形成闾山法。至南宋时,进一步以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为依托,形成闾山派。

该派盛行于唐宋,以江西为发祥地,向各地传播,形成一个斩妖蛇、治疫疾的巫法体系一一闾山法,成为了中国南方重要的教派之一。许逊被闾山派尊崇为教派始祖及教主,相传陈靖姑就曾拜其为师,学法归来后于古田、福州等地从事驱邪伏妖、祈雨、治病等立国救民圣事,导致闾山信仰在此地盛行、传播。

闾山派与净明道具有传承关系,在神仙信仰渊源上两者并无差异,都奉许逊为祖师,他们都以杀蛇斩为其道法成名;信仰领域都传承儒家的忠孝美德和伦理道德;教派旨意皆是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都以《道德经》为教义;科仪形式也略为相同。

闾山教派的信仰核心是以道家、儒家与佛教教义思想为信仰基础。道教信仰的核心在于“道”,闾山教派教义思想,最主要是以整体道教教义为依皈,道法精华传承自许逊之净明忠孝道,同时参酌古部落的巫觋文化及萨满思维。闾山教派的传承来自净明道儒家等十德之思维,这奠定了闾山派悬壶济世的胸怀。原始佛教有“中道、中观、唯识”等核心思想,因此,闾山教派中许多代表人物皆是在保有佛教因缘下所组成的派别。

闾山派中包含了蛇神信仰,由崇蛇和斩蛇两种对立方式构成。崇蛇是教法内的一种法术,以“蛇”驱邪;斩蛇却是教法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斩蛇除妖、灵应示人。二者都是借用蛇神信仰来推行闾山法,以弘扬闾山教。蛇文化是闾山教的宗教灵魂,每一个闾山教的法神无不与蛇有关系。同时,蛇神的崇拜也是闾山教的教法中保留巫法成分最原始的一部分。蛇神在科法中被称为“南蛇”“南乌大蛇”,与之相关的科法器具、形式、内容也很多。闾山教道坛就有一种叫“麻蛇”的法器,在道坛神图中也有驱南蛇除恶的绘图,还有许多与“南蛇”相关的南乌大蛇的咒诀秘法。


传承

整个闾山教派宏观上,应分为“道”与“法”两个部分,道为体,法为用。由于不同的民俗习惯和人文背景,在每个地域就会发展不同的教派。一个完整的宗教必须有教义经典与实践方式,两者之间互为体用的关系,因此,教义经典与实践除了互为体用关系外,更富含着一种表里关系。

闾山教派下的各个派别的传承,并非完全都是传统祖师脉络的传承。有的是有师承的师徒传代方式,有的是因其所信仰或道法科仪的兼容,并无实质的师承关系。民间有些施画闾山符咒者的法术主要靠祖师、祖先或神授流传得来,有时也私自口授师传于弟子。闾山符咒之术在民间也有多种传承途径,甚至并未经过正规的师承或道坛传度受篆。许真君的法脉传承者中,以张天师为教主的称“正一道士”,以许真君为教主的称为“闾山法师”,但也有信奉太上老君而自称老君教的。这些道士、法师仅靠为人司掌祭祀,实在难以糊口。于是不得不兼修为人催符念咒、驱邪治病的法术,所以此派俗称“红头道士”。除此之外,尚有兼做丧事的一派,称为“乌头道士”专施超场阴事。因仅为法脉传承故此为法教。

乌头法师和红头法师都是以符篆、斋裱、传道、作法为其职司领域。闽南语俗谓“死归法主,生派夫人”,一支将法主公奉为祖师,并以黑头巾作为派系之标记,以丧礼法事、超渡驱邪等见长,但亦有不行丧礼法事者,人称“法主公派”,也称之为“乌头法师”;另一支较明显的派别以临水夫人(三奶夫人)等为祖师,行法时以红头中作为标记,称作“三奶派”,又称“红头法师”,专作节庆、庙宇做焦等法事。以禳灾祛病,除煞收妖为主,也有武科,即上刀梯、过油火、上幡竹等武术性科仪。



闾山法

闾山教派的“法”是一种灵性操作的定义,也是一种类似虚幻的术数,但经过方士的装扮美化后,成为了决定着道教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法”的教义思想中,皆以“巫”中的“祝由”来作为其普渡众生之主轴。“祝由”来源于古代方术与巫法,因其不用药方,而以符祝可治诸病,故称“祝由科”。

闾山法是巫法之首,其它灵山法(后世称金山科)、盘古法(后世称车山科)均为闾山法所包容。闾山道坛中代表性的是闾山、横山、蒙山,这三者中以闾山居主导地位,统领三山的是“江州府闾山正堂”。科仪书《拷鬼》内,师主许九郎开场白说:“天上至尊是玉皇,人间最贵是君王,天下鬼神皆钦仰,惟有闾山作主张。”又因晋太康初,许逊为旌阳县令,使得在闾山法中有所谓“法堂”“江州府闾山正堂”等词汇频繁出现。

根据《海琼白真人语录》记载“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辩也?答日: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日盘古法者,又有日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其中巫法的传人:闾山九郎、蒙山七郎、长沙王、盘古王、阿修罗王、头陀王、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均在闾山教派信仰祀神之中。《海游记》又载“巫出九郎,居闾山以法传教。”可见闾山派是当时巫法的一大流派。



内部派别

闾山教派的诸多修道者,在羽化前后因功绩显著为后人所敬仰,闾山教派就是在这些先圣先贤总结下因应而生。也因其修真与神迹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道教派别。

龙岩闾山教流行于闽西龙岩民间,融巫、道、佛于一体。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许真君、张天师、陈林李三奶夫人为法主。由以道教正一派科仪为主的“五灵教”,以巫法为主的“王姥教”,以佛教科仪为主的“斋科”等三类完全不同的科仪教法系统组成。其教派属“道法二门”,以巫法主其内、道法主其外,具有深厚的古代巫道承传。

夫人教也叫三奶教。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奉“闾茆二洞”神,以许真君及陈林李三位夫人信仰为核心的教派。是流行于福建民间最广的一支教派。主要分布于闽东、闽中及闽西南地区。因各地教法内容略异,而称呼不同,闽西称“王母教”,闽中称“三奶教”,客家称“客家阴阳”,闽东称“尪师派”。其法科以禳灾纳吉巫法为主,并有上刀梯、上幡竹、过火埕等武术性科法特征。其装束和古代巫师的打扮类似。师公的主要法服是神裙,此与古巫“男为女服”是一脉相连的。

释教,又称文教,分布于福建省各地,是道教与佛教相融合的一种教派形态。由于此教派虽可主持寺庙祈安清醮,也有部分的禳灾祛邪小法事,但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荐度超亡的功德道场。释教之所以以“释”称,原因主要在于其供奉之神为“三宝如来”或以如来、观音、地藏王组成的“三宝”。所做科仪称“佛事”,所请诸神(包括道教神)均称“请佛”,特别是功德道场所用的经忏、真言、神图等等方面,佛教的氛围极其突出。其中释教(金山派)的法器与闾山派除戒尺、天蓬尺、雷令、七星宝剑、降魔杵、水盂、坛炉等基本相同,而其主要法器如简板、手炉、道铃(毗卢铃)、木鱼、磬、手磬等则为闾山派道坛所无。其道坛神图有坛图、神牌两种,坛图主要为““三宝图”“地藏图”;神牌有两种,一是“诸天菩萨图”,一是“十八层地狱图”。

法主公教,是流行闽中、闽南及台湾大部分地区的一支闾山教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和秽迹金刚(释迦化身),法主为张圣君,是古代“闾山法”和“瑜伽法”融合的一个教派。其科仪称“闾瑜双轮”,有明显的巫教和佛教科法之区分。巫法部分亦具有武科,主禳灾纳福;瑜伽科则装扮如佛教,主清事醮仪及超度功德道场,闽台间有“红头师”(巫法)、“乌头师”(佛科)之称。

海清教又称徐甲教,是流行闽北建阳等地的闾山派之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法主又有许九郎、徐甲、陈林李三夫人、张青阳(张五郎),亦奉祀秽迹金刚、龙树、观音、哪吒等瑜伽教神,以禳灾祈福科法为主,也为非正常死亡做“破殇”科仪,道坛师公羽化,亦有“羽化道场”,属古代南方巫法之遗传形态。其自称“巫教”分东、西二路,法服略有不同。东路有珠冠、龙袍、小衣(红色开襟衫);西路仅有红色开襟大衫。但二者教义相同,科仪相通。

普庵教,是一个佛道兼容的道派,以祀普庵祖师(为教主或法主)为主要特征,流行于闽西北的泰宁、宁化、建宁等地。该教派形态为内佛外道,其科法中佛教经忏、真言等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有清事、幽事两类法科,幽事类科仪多于清事类科仪。其平常虽以为民家做丧事功德为主,但教法中有许多禳灾、治病的法术活动内容。普庵教既可主持社区之寺庙醮仪,又可为民家行驱邪祛病之法事,其虽然以佛教为根柢,但不以佛教修行为主,而是以消灾祈福科仪来行道,是一种半佛半道的宗教形态。

梨园教是流行于闽东寿宁县一带的闾山派支脉,它其他支派不同之处是,以“田公元帅”为教主,以提线傀儡行法事,故而法师具有道士和傀儡师的双重身份,法事活动集戏剧表演与道教仪式于一体,所演剧目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梨园教”的科仪分为内坛和外坛两种,内坛是纯粹以道教蘸事为主的科仪活动,而外坛则既是供奉傀儡戏神之处,也是表演傀儡剧的戏台。田公元帅为主的符箓[lù]融入法事的关键环节,以达到请元帅驱邪逐疫的目的。还有一种重要科仪“田公搜间”,则是在房间内表演。当民家出现崇邪或有人患病时,在作完傀儡法事后,由田公傀儡逐一到东家各个房间驱逐鬼祟邪煞,也称为“逻房”。


关于闾山

闾山在闾山派中是本山,地位非常重要,为闾山教派学法及精神归属所在。闾山派重要人物均到闾山学法而成神,如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等。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曾经提到闾山即“闾州”,是巫法的源头。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海游记》记载陈靖姑前往闾山学法的事。福建闾山教也有“魂归闾山”的说法。该教派中有两类仪式与此有关:一是道师羽化之际,各道坛道友会凑集一起,为道师作“羽化道场”,这一道场的目的,就是将道师的灵魂由阳世渡入闾山,到闾山为仙为神;二是将非正常死亡者的男女灵魂渡入“闾山大营”,而由闾山招为仙兵仙将。


举报/反馈

闽都探花

6.7万获赞 7951粉丝
闾山小道一名,传统文化传播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