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文章介绍了速度单位“迈”、“码”和“公里”的起源和换算关系,并澄清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单位误解。强调了正确理解和使用速度单位的重要性,以避免尴尬和误解。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有人得意地分享他为了赶时间,以120迈的速度飞驰,准时赴约的经历。大家听后心照不宣地笑了,明白他其实想表达的速度是120公里每小时,但为了朋友的面子,没人会当场纠正这小小的得意。

这种速度单位的错误说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为了澄清速度单位的常识性误解,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对“码”、“迈”和“公里”仍感到困惑的朋友们有些帮助。

上面是迈,下面是公里

一、迈、码、公里的起源

“迈”、“码”“公里”分别是三个不同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这三个单位的由来。

1、“迈”的起源:事实上,“迈”并非一个正式的速度或长度单位。它源自于欧美国家采用的英制长度单位,即英里。

由于英里的英文名称“mile”音译近似于“迈”, 而且,人们在表述车速时(MPH),常常会省略后面的“每小时”,因此,就简洁地说车速是多少迈。

2、“码”的由来:这个单位与英王亨利一世之间有着一段颇为有趣的历史。在一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热烈讨论中,大臣们各执己见。亨利一世在一次不耐烦的挥手间,定义了从他的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为一码。

虽然,我一直不大相信码(yard)这个单位的制定,竟是国王一气之下的随意决定。但这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倒是为这个单位增添了些许人文色彩。

3、“公里”的普及,公里,又叫千米(符号km)。自从1790年5月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米作为国际标准化的长度单位, “公里”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

二、为什么会有“迈”的说法

“迈”在中国作为速度单位的流行,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

首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欧美进口轿车涌入国内。而且当时车速表普遍采用英里每小时(MPH)为单位。由于“mile”与“迈”音译相近,迈就逐渐被中国的老司机们广泛采用来描述车速。

其次,同期港台电影和言情小说的盛行也推动了“迈”作为速度单位的普及。这些作品中常以“迈”来描绘车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单位的印象。

尽管“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归根结底,它都源于“mile”的音译。

关于码,从现在考证来看,现在常说的“码”应该是出于对“迈”的误叫。码和迈都是长度单位,发音相近,因此不排除口误。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是部分老司机约定俗成的叫法。

如今,中国已全面采用公制单位制,车速表上也统一使用公里每小时作为速度单位,这与国际通用做法保持一致。

三、单位换算与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我开了120码”或“我开了120迈”这样的说法,但这两者其实与以为的“120公里/小时”并不等同。

这种混淆往往源于对单位换算的不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相关的换算关系。这样对于理解正确的速度表达至关重要。

1英里= 1760码= 1.609344公里

1码=0.914米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揭开“120迈”和“120码”背后的真相。

当我们说“120迈”时,等于是在表示车速为120英里每小时。但是这个速度换算成公里,每小时则高达193.13公里,即便是高速公路上驾驶,这个速度也得说飞得有点低。

而当我们听到“车速120码”时,这意味着这辆每小时的行进距离只有约109.68米,这样的车速能确定车是有人在驾驶吗?因为即便就是推着车走,也会比这速度快一些。

四、总结与启示

总有人觉得这个无所谓,毕竟有很多人都默认120码就是120公里每小时,既然这样,那就这么理解呗,平时聊天吹牛的时候,彼此附和这样的说法,也没毛病,毕竟习惯成自然嘛。

但话说回来,大家在聊起速度这件事儿的时候,不说专业一点,起码应该多少懂一点,至少不要公里、码、迈,还傻傻分不清楚。因为露怯,虽然别人不会直接怼你,,但还是会暗暗笑话的。

百家快评##默认#
举报/反馈

望河东

5244获赞 449粉丝
热点只是一刹那,可作为历史,它并没走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