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明朝科举考试的一种固定格式文章,源于宋朝初年,经过发展在明朝中叶成为主流。虽然被视为对文人创造力的束缚,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它也为底层人民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途径。然而,其僵化、机械化等弊端也限制了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平衡考试制度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建设更加公平、开放和创新的社会。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八股文的来龙去脉

学生时代,历史课本总是列举了一系列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明朝时期的八股文制度。

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其格式固定: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八股文使用孔子、孟子的语气,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得使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从起股到束股共四个部分。

提及八股文时,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出厌恶,认为八股制度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创造力的束缚,使他们成为皇帝的奴仆,导致中国文化僵化,逐渐落后于世界。

总的来说,八股文被视为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而实施的一种思想束缚,对文人造成了巨大伤害。

然而,这个糟糕的八股制度究竟是由谁确立的呢?

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明太祖朱元璋。

但在各种教科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提到朱元璋创立八股文的事实。

我们之所以会异口同声地认为如此,主要是因为八股文兴盛于明清时期,并且教科书将朱元璋描绘成一个控制欲极强、不容他人意见的人物。他不仅极端强化了皇权,还设立锦衣卫来刺探别人的隐私。因此,在逻辑上,人们认为他为了个人利益而推行了八股文,从而祸害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然而,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朱元璋与八股文被划上等号的原因在于《明史》中的一段记载,描述了朱元璋与刘伯温讨论科举选士的情景。这段记载指出:“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朱元璋制定新朝科举制度时,并未规定具体的行文格式,只是强调了“以典实纯正为主”。

事实上,这样的规定并没有问题。现代考试对行文格式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隋唐时期的散漫文风。

那么,为什么《明史》的主编会这样写呢?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八股文确切的来源。

清朝有一位喜欢考据的学者胡鸣玉曾说:“今之八股文,或谓始于王荆公,或谓始于明太祖。”

可以看出,即使距离明朝非常近的清朝时期,大多数学者和知识分子也不清楚八股文的起源。有人说是王安石,有人说是朱元璋,谁也搞不清楚。

因此,《明史》的主编们对这段记载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多解释。而后世的一些人粗略地阅读了一些《明史》,看到了朱元璋的名字,就毫不犹豫地将这个标签贴在了他的身上,这是极不公平的。

实际上,考据学者胡鸣玉在上述言论之后还加了三个字:“皆非也!”,也就是说,他否定了王安石和朱元璋都创立八股文的说法。

八股取士始于何时?

在胡鸣玉的考证中,他发现,在明宪宗成化之前,根本没有流传于后世的八股文章。这对于非常重视文化思想的明朝来说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是,八股文开始于明宪宗成化时期,准确来说是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在明朝前七位皇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并未采用八股文,或者根本不知道八股文是什么。

明宪宗死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而在此之前的二月,八股制度已确立。

然而,这与明宪宗实际上关系不大。成化二十三年一月,明宪宗宠爱的万贵妃去世。他对万贵妃的钟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在听闻万贵妃去世的消息后,他感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整日心神不宁,无心顾及其他事务。

因此,八股制度很可能并非是统治者故意推动的,而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八股文的“价值”

实际上,八股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宋朝初年,当时被称为“时文”。后来,王安石变法,提倡经义。简单来说,过去选拔官员是考察他们的文学水平,而王安石变法后开始考察他们的哲学水平。

到了元朝时期,重视汉文学的元仁宗重新开放科举考试,时文再次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随后,明初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在“经义、经史、策论”三科中,对经义的重视远高于其他两科。因此,经过百年发展,到了明朝中叶明宪宗时期,八股文自然成为社会的主流。

八股文之所以能在之后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成为社会的主流,与其“价值”密不可分。

在当时社会中,八股文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底层人民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晋升途径。

对于八股文空洞无用的说法,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虽然采用了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但并不立即任用中举的学子,而是在培养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让他们担任工作。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中举后,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习才开始担任职务。可见,八股文取士的目的并非选取最聪明的人,而是选取最努力的人进行培养,并留用。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实际上与今天的高考有相似之处。虽然我们在高中或大学学习的知识很多,但在进入社会后,有相当大一部分知识并不实用。因此,高考的目的是选拔出最努力的学生,以便将来培养他们。

在八股文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制度的兴起与演变,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八股文虽然被后人诟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功能。通过八股文考试,底层人民有机会获得晋升的可能,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流动和发展。

然而,八股文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它的僵化、机械化以及对创造力的抑制,都限制了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当审视八股文制度的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期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摆脱了八股文的束缚,但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平衡考试制度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过去的影像,思考现实的现状,并为未来的发展铺路。通过对八股文的反思,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和创新的社会。

举报/反馈

爱莎文史录

179获赞 1031粉丝
不一样的文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