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历经贫困和科举挫折,直到年过半百才中进士。他的诗歌多反映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悲凉,最终因病早逝,家徒壁立。他的一生充满失意和痛苦,但他的诗歌却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提到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或许是那句脍炙人口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或者是“苦吟派”的诗人难得一见的纵情狂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孟郊的一生,像极了普通人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都活得憋屈。

公元751(唐天宝十年),孟郊湖州武康降生,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的童年时期恰逢安史之乱,硝烟弥漫。雪上加霜的是,大约在孟郊十岁左右,父亲猝然离世,留下母亲裴氏、孟郊及孟酆、孟郢两名幼弟。

(图片来源网络)

据说,孟郊从小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青年时代开始,又跑到河南嵩山去隐居。不过,在整个唐代,隐居文化一向很流行,包括“终南捷径,以求高名”在内的隐居因素有很多。而关于孟郊这段隐居经历的起讫时间和具体情况,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均不可考,不便妄加揣测。

有诗文等文献确切记载的是,大约从三十岁开始,隐居“青年”孟郊他下山了。由中原而向江南,行踪不定。这期间,孟郊结交了一些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当时著名诗人韦应物,茶学家,也就是后世所称的“茶圣”陆羽等。

然而,这样的“交游”对孟郊的事业仿佛也没有什么帮助。自唐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十年弹指一挥间。孟郊依旧是那个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钱的“穷者”。

说起来,孟郊的“穷”比唐代另一个伟大诗人杜甫,可以说更甚。杜甫半生穷困,好歹祖上阔过。家中底蕴丰厚,曾经也是一个吃过见过的富贵公子哥儿。扯远了,我们说回“穷者”孟郊。

贞元七年791年)已经四十一岁的孟郊终于在家乡举乡贡,之后前京师参加进士考试。

第二年,即贞元八年792年)孟郊不出意外地落榜了。之所以这么说,倒也不见的是孟郊实力不行。实在是公元792年的“高考”,应试的考生们实力过于强悍,并且录取的人数也是十分有限的。

(图片来源网络)

大唐贞元八年,一共录取进士23名,有许多都是为后世所熟知的,鼎鼎大名的文学家。如韩愈、欧阳詹、李观、李绛、崔群等。此外,这23人中,还诞生了三位宰相、五位封疆大吏。

应考虽则失利,但孟郊也并非全无收获。在长安参加考试这段时间,孟郊结识了一辈子的好兄弟韩愈,以及李观等好友。孟郊年长韩愈十七岁,可这二人一见如故。

《旧唐书》记载,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意思是韩愈与孟郊二人性格都异于流俗。难怪韩愈逢人便夸孟郊的诗以及人,“疯狂”推崇和引荐。

虽然“大佬”韩愈很卖力,“普通人”孟郊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诗派中的名士。可孟郊的科举之路仍旧艰难。贞元九年,孟郊第二次应进士考试,再次下第。

接连的考试失利,让孟郊备受打击,何况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孟郊思虑再三,决定回家“躺平”。这一躺就是好几年。直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才终于母亲的要求下,再次应试。这一年,孟郊已经四十六岁。

(图片来源网络)

好在,第三次的结果是好的。失意大半生的孟郊终于有了这一日的痛快。贞元十二年的春风温暖而和煦,新科进士孟郊在马背上意气风发,写下了传唱千古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可以说是孟郊人生中第一首快乐的诗,这一天的他无疑的畅快的。蛰伏半生,一朝及第,总算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他以为此后等待他的必是平步青云,没想到,快乐不过一天。

一日之后,是漫长的等待。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孟郊才终于被授予溧阳尉一职。此时,距离孟郊考中进士已经过去四年。溧阳县尉,在唐代属于九品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

孟郊他一个文人,县尉的工作与他所期待和擅长的实在是相去甚远。孟郊不喜欢这个官职,也做不好县尉的工作。为了排解心中郁结,他常常跑到附近的湖边写诗,还有发呆。这样一来,本职工作根本完不成。怎么办呢?

唐代的官场其实是有点意思的。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的弟弟王缙为了保住王维的命,向皇帝提要求,拿自己的官职来换。王维和王缙的例子不是唯一的。刘禹锡和柳宗元这对好基友一个被贬到薄州,一个被贬到柳州时。柳宗元想到柳州好歹比播州略强点,就哭着喊着说,刘禹锡还有八十岁的老母要赡养,换我去播州吧。这一哭,感动了御使大臣裴度。经过裴大人的不懈努力,刘禹锡的贬谪之地由贵州的播州改换至广东连州。

既然前人可以这么干,孟郊的领导他也可以。于是,溧阳县令找了个编外人员代理孟郊的工作。可活不能白干,孟郊的俸禄得分给对方一半。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就理解孟郊当官前贫困,为什么当官后还是穷困至极了?

(图片来源网络)

《唐才子传》说孟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当年文坛大佬韩愈在向其他人介绍孟郊时,说的就是“有穷者孟郊”。虽然古代的“穷”不全是“贫穷”的意思,但也从一定程度说明他真是穷困到一定的份上了吧。

连孟郊自己也写诗“吐槽”过他的穷困潦倒。说的是搬家,他从朋友那里借了车子搬家,结果发现自己的家具还没有车子多。原诗如下: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孟郊《借车》)

一生贫苦,半世蹉跎。进士及第前,孟郊实在是憋得太苦了。直到年过半百才稍微安定,方才有心思张罗娶妻生子。

史料记载,孟郊先后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因为产子后不久便亡故,留下的孩子后来也早夭了,所以没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孟郊进入仕途后不久,在好友郑馀庆的罗和帮助下,续娶了第二任妻子郑氏。年轻的郑氏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

贞元二十年(804年),忍受不了官场煎熬的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生活再度回到穷困的原点。两年之后,孟郊的好友,时任河南尹郑余庆任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他的生活终于又富足了一点,生活安定,免于冻饿。

然而,好运仿佛从来不会眷顾孟郊。不久之后,郑氏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夭折了。第二年,母亲去世。更为沉重的打击是,随后的两年里,孟郊的另外两个儿子也相继早夭。

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太多理由去苛责孟郊的诗风冷峻、凄凉、忧愁压抑。他一生都活得太过抑郁。“穷老收碎心,永夜抱破怀。声死更何言,意死不必喈。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生活似乎一点希望都不曾留给他。

(图片来源网络)

元和九年(814年),还是好友郑馀庆想要拉他一把。奏请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遗憾地是,就在同年八月二十五日(814912日)孟郊暴毙在由洛阳前往任命地河南阌县,结束了他困顿、悲情、不得志的一生,终年六十四岁。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猝然离世时,家徒壁立,身无余财。最后,在韩愈等一众好友的帮助下,得以集资归葬。

草草浮生,归于沉寂。没有逆风翻盘,没有主角光环。普通人的一生,失意是人生常态。而诗人孟郊,他将普通人一生的种种困境都吟唱成了苦涩的诗篇,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去认识那个被朝廷轻视、被命运痛击地更加真实的孟东野!

举报/反馈

文史闲话

442获赞 77粉丝
一个业余选手的读史杂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