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D14存在于人和许多动物血清或血浆内,其蛋白质结构与mCD14 蛋白质结构相同,但不含GPI结构,故分子量较mCD14小,为4.8万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含量约为2~6μg/ml。体内CD14分子主要以sCD14形式存在,约占体内总CD14分子的99%。
目前认为sCD14是由mCD14直接脱落和(或)由单核/巨噬细胞直接分泌产生,即:①通过内源性酶促反应(由蛋白酶或磷脂酶催化),水解GPI,使mCD14脱落,变成sCD14。有研究显示,单核细胞受LPS刺激后,细胞表面的mCD14明显减少,培养上清液中sCD14的浓度却明显增加。
②由CD14基因转录、合成的CD14蛋白不进行GPI化,直接被分泌入血。mCD14主要分布于成熟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75%~95%的细胞呈CD14强阳性反应,少数细胞显CD14弱阳性。CD14弱阳性细胞可表达CD16、CD11b、CD33和MHC ClassⅡ抗原,提示这两群单核细胞亚群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差异。同单核细胞相似,组织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强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腹腔、胸腔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脑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以及肉芽肿内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均可表达较高水平mCD14,而肺泡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却仅显CD14弱阳性。
体外研究显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因培养条件不同可表现为增加、减少、或不变,提示不同部位组织巨噬细胞表达CD14的差异可能与其微环境不同有一定关系。
中性粒细胞(PMN)也能表达CD14,但其数量较单核细胞表面CD14少近10倍。虽然PMN的mCD14水平较低,但其胞内CD14 mRNA水平仍较高,PMN受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刺激时,其表面mCD14表达可明显增加。此外,非髓样细胞(non-myeloidcells)如B细胞、乳腺细胞也能表达很弱的mC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