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晓宁
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至今仍能够回忆起,在20世纪初“十里洋场”的老上海,也是“钢针留声机”尚在使用的那个年代,有一张很特别的黑胶老唱片,灌录的内容既不是京剧名角的经典唱段,也不是风靡一时的“时代金曲”,而是当时相当稀罕的相声。
唱片的一面是常连安带着“二蘑菇、三蘑菇”所说的相声《小孩语》,另一面则是相声兼评书艺人吉评三的相声《学京话》。
提到吉评三,又不得不说说他的爱女吉文贞。这对父女堪称当年曲艺界中极为璀璨的“父女明星”。
常连安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位相声表演大师,其当年创立的启明茶社,还被誉为“相声大本营”。全国很多知名相声艺人都在启明茶社演出过,或是在这里接受过严格规范的专业训练——那时的“相声常家”众人皆知,赫赫有名。
而这位相声兼评书艺人吉评三其实也不简单。他自20世纪初便在天津的“小梨园”、北京的东兴市场等多处演出。吉评三属于典型的相声、评书“两门抱”的曲艺界艺人。
他会讲上海、宁波等多地方言,有段时间他决定南下,到处去演出,便是以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为主。吉评三也谙熟上海方言,这个优势让他与上海当地的观众拉近了距离,从而成就了他在江浙一带的大红大紫。当时很多津京的业内人士互传道:“万人迷南下失败,吉评三南往成名。”
在上海走红后,吉评三迎来事业的巅峰期,到了20世纪30年代,吉评三应邀由南方返回了天津,并在天津广播电台播演评书《清烈传》《济公传》以及单口相声。有时他也会应听众要求,在电台唱太平歌词。
广播电台当时堪称“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体”,在电台的大力宣传推动之下,吉评三在天津也名气大增。他还带着女儿一起表演,通常是吉评三先起头唱一小段,然后再由他的女儿吉文贞接着往下唱。电台有时也会安排其他艺人与吉文贞对唱,或给她“量活儿”(相声行话,即捧哏)。
在此之后,吉评三还应北京常连安之邀,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中以单口相声担当“大轴”。吉评三讲相声擅长“贯口”,在津京均很受欢迎。
表演太平歌词也是吉评三的长项。吉评三当时可谓是表演太平歌词的领军级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他便带着女儿吉文贞远赴上海的“大世界”去登台表演太平歌词了。
所谓“太平歌词”就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一种北京民间小曲,又叫莲花落。这个曲调形成于清初,从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太平歌词在京、津、冀一带广为流行。以前的相声艺人均是露天“撂地”演出,为了多招揽观众,有些艺人会于正式开演前,或在演出中加唱太平歌词,行话叫“开门柳”。
说起“太平歌词”这个吉祥的名字,来头可不小,是当年慈禧太后御赐的。据说慈禧非常喜欢听这种民间小曲,曾多次宣召民间艺人进宫专门为她表演太平歌词。
有一次当莲花落艺人赵星垣进宫演唱莲花落时,慈禧听后便夸:“这唱的是文武忠孝贤良呀,颂扬的是国泰民安,就叫这个小曲儿为‘太平歌词’吧。”随即慈禧又召艺人到宫中教众多宫女们学唱,所以后来民间艺人们也沿用了“太平歌词”这个名称了。
太平歌词需运用北京方言演唱,该唱腔的特点是响亮圆润、跌宕起伏、京味儿浓郁。演唱时艺人会把两片竹板夹在手中,灵活地运用手指与手腕的力量,分别敲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来为自己的演唱伴奏。艺人称这两块竹板为“手玉子”,其实是因这两块竹板也系慈禧所赐,“玉子”便是“御赐”的讹音。
吉评三的爱女吉文贞,在艺术造诣上,比其父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无论在表演领域上,还是在被社会关注的热度上,均更胜父亲一筹。
吉文贞的艺名叫“荷花女”,她的容貌之美也正应了此名。荷花女自幼跟父亲苦学太平歌词与相声表演,七岁便开始在南京夫子庙地段儿撂地演出。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女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但她从小走南闯北,这种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又因见多识广而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天时地利加之自身的美丽容颜,荷花女因此备受大众喜爱。她在相声表演中最擅长的是“柳活”。
“柳活”是行话,指的是学唱,无论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单弦、京剧,还是流行歌曲,她均能唱得神韵兼备、韵味十足,其中尤以太平歌词的功底最深厚。
据说当年只要是荷花女登台表演太平歌词或唱京韵大鼓时,场下每每座无虚席。更有观众不断地往台上扔鲜花甚至扔银圆与首饰,满场的喝彩声不绝于耳。当年由她反串演唱的歌曲《天涯歌女》《苏三不要哭》也大受欢迎。
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常宝堃等艺人组建了“兄弟剧团”,此时的荷花女因名气正盛被邀请加入。她在剧团里以演笑剧为主,日渐成长为团里的“四大主演”之一。
在此期间,她又与常宝堃等人远赴朝鲜灌制唱片。这在当时堪为殊荣,能获得这种机会的曲艺人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荷花女当时的业绩已是令人瞩目。
当时天津的“小梨园”以及各大杂耍园子忽然流行起反串,众艺人为了迎合市场,均跃跃欲试。此时的荷花女也不甘落后。她紧跟潮流,首度与小蘑菇(常宝堃)合演了反串的河南坠子《玉堂春》。可喜的是,《玉堂春》的演出效果颇为理想,这出戏连演了数场,观众依然兴致不减。
一鼓作气,荷花女又与小蘑菇、赵佩茹合说了相声《训徒》。《训徒》这个相声的舞台表演形式已近似当今的小品。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表演开场时,先是小蘑菇狠夸自己的女徒弟,人如何漂亮、如何多才多艺,这时女徒弟(荷花女)便步履轻盈地出场了。
见到容貌如此标致的女子,赵佩茹先是恭维了几句,然后便问:“您贵姓呀?”
女子答:“姓吉。”
“怎么称呼呀?”
“吉文贞。”
赵又问:“您贵庚啦?”
这时年轻女子一愣,假装没听懂“贵庚”一词而面露怯意,又不懂装懂地答:“我吃过饭了。”
赵感到莫名其妙,不解地问:“我是问您贵庚了?”
荷花女再答:“我吃的炸酱捞面。”
此时早已满场爆笑。
《训徒》的大获成功,让吉文贞名声大振。那时天津电台总在重复播放这段相声,听众也乐此不疲,“吃的炸酱捞面”这句原话,几乎已成当时的一句流行语了。
举报/反馈

羊城派

527万获赞 35.7万粉丝
广东省权威移动发布平台
广东羊城晚报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