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
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
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
终成“上海”,
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滋养万物的“东方水都”》(下)。
朗读人: 原闵行广播电视台播音员 晨音
打开下方原文链接可听音频
https://mp.weixin.qq.com/s/A5z1gN4q-coKlrHUJ0ZH1Q
湖泊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资源,上海青浦淀山湖不仅是黄浦江的源头湖泊,也是具有灌溉、航运、水产、供水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湖泊资源,周边有朱家角和锦溪等古镇,还有上海大观园等知名景区,被人誉为“东方日内瓦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广阔的湖面,其后日渐缩小,到大约1780年的清代中叶,淀山湖周围从二百里缩为七十里,淀山已距湖四五里。淀山湖湖水清澈,沿湖烟雾迷蒙,一片江南水乡风光。除淀山湖之外,上海境内较大的湖荡还有鼋荡、大莲湖、火石荡、汪洋荡、急水港、雪落漾及吴天贞荡等主要湖泊7个,与淀山湖组成淀泖湖群,规模甚是宏大。1964年夏,陈毅元帅游淀山湖时诗兴大发:“又到水天空阔处,西望无涯通太湖。”
上海淀山湖风景区
1880年代上海洋泾浜
作为“东方水都”的上海,水是上海的命脉,充沛的水系如同血管一样构成了上海横塘纵浦、河湖港汉的优美风光。正因为上海与水的亲缘关系,有关水的名称在上海门类齐全,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宋代文献记载吴淞江有“十八大浦”: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其他见之于方志和史书的浦,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上海、三林、周浦、月浦、吴泾、江湾等,足见太湖流域东方水都之水文化的强大魅力。
《图画日报》上所绘万云桥,又称为陆家石桥、学士桥,为老上海古八景之一
历史上,上海市区的水系,也和郊区一样丰富,只不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推进,许多古河道逐渐填埋变成马路,市区的河流日益减少。坊间耳熟能详的洋泾浜原为通往黄浦江的港河,也是上海县设立后城北的一条普通河流,租界时期曾充当英、法租界的界河,1915年租界当局填河拆桥筑路,洋泾浜从此消失,留下了横贯市区东西向的延安路,如今这条路上架起了延中高架。再如,市区原有一条肇家浜,肇家浜原东接黄浦江,西连蒲汇塘,是上海城厢正中的干流,也是上海进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全长10公里。上海开埠前,沿浜是商业、交通中心,为县城外的繁华地带。1958年填浜筑路,是为今日之肇家浜路。位于徐家汇西南,有个漕河泾,与古代运送漕粮有关。元代初年,漕粮要运往元大都,常取海道,吴淞江是名副其实的“漕河”,当时一条叫“漕溪”的小河,过蒲汇塘,北连李凝泾,而后变成了“漕河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全长1.9公里的日晖港也早已填埋成为日晖港地区,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河浜都相继填成了马路,许多古河道,也只有将河名留在后世的路名上了。
河湖港汊最终填没成马路,古河道的逐渐消失,也是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旧时上海有“沪城八景”之说: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秋月、野渡苍葭、凤楼远眺、江皋雪霁。这些风景多与河道水景有关,“黄浦秋涛”指农历八月十五陆家嘴附近海潮涌动的盛况,据说当时是“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石梁秋月”则是在中秋节月圆之夜,老上海人都喜欢到小东门外方浜(今东门路北侧)的万云桥,俗称“陆家石桥”,又名“学士桥”;“吴淞烟雨”特指吴淞地区烟雨蒙蒙之境……今天的人们对此恐怕已经很陌生了。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