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43倍径75毫米炮的IV号坦克

北非争夺

1941年4月~1942年3月,IV F型 进行了批量生产,代号7/BW。为了扩大坦克生产能力,斯泰尔﹣戴姆勒﹣普许公司投资6500万帝国马克,在奥地利的圣瓦伦丁兴建了一座新的坦克制造企业﹣﹣尼伯龙根工厂。该厂于1941年11月投产 IV型坦克的整车,并于年底组装出3辆全新的IV F型,并修复了1辆战损的IV型坦克。最后,尼伯龙根厂总共生产了13辆IV F型,底盘号82601~82613。1940~1941年沃马格公司新建了一座占地面积4.3万平米的坦克总装车间,至1941年年底前就交付了40辆,至次年3月以前一共生产了64辆F型,底盘号82501~82564。当然,还数老当益壮的克虏伯贡献最大,一共向部队交付了395辆坦克,底盘号82001~82395。尽管PzKpfw IV型的产量有长足的增长,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陆军于1941年7月18日下达的命令中要求为36个装甲师装备总共2160辆IV型坦克,可是在1941年年内IV型坦克的总产量只有481辆。

尼伯龙根坦克生产车间

德军在北非的情况和东线差不多。1941年4月30日的统计数字表明,当日德第5轻装甲师第5装甲团第2营一共有9辆PzKpfw l型和26辆PzKpfw ll型轻型坦克,36辆PzKpfw III型坦克,PzKpfw IV型则只有可怜的8辆。随后第15装甲师又赶来增援,德非洲兵团的 IV 型坦克上升到24辆。隆美尔将军凭借手头不多的兵力,在北非将英军打得连连后撤。 IV型坦克击毁了不少英军A-9和A-10巡洋坦克。可是,短身管IV号仍然不敢与马蒂尔达2步兵坦克正面对阵,这种坦克要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才行。1941年11月非洲军拥有35辆IV号坦克,其中第15装甲师20,辆其余的隶属第21装甲师(即原第5轻型师)。

由于苏军和英军在战场上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式坦克,PzKpfw IV型的那门75毫米短管炮已经让德国人再也无法容忍了。1941年11月5日克虏伯和陆军签订了第一份合同,在1辆IV D型坦克上试装KWK39 /L60 50毫米坦克炮。尼伯龙根工厂也已经做好准备,预计到1942年春可以交付80辆装备50毫米长身管火炮的PzKpfw IV型。但没过几天,陆军军械局就取消了换装50毫米火炮的计划。

试装L60 50毫米炮的IV号D型

根据希特勒本人的建议,陆军要求在PzKpfw IV型坦克上使用还在试验中的KWK40 75毫米炮。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这种火炮重670千克,43倍径身管,后坐距离增加到430~520毫米。由于后坐距离比L24型火炮增加了50毫米,F2型火炮射击俯角从短身管的﹣10。减少到﹣8°,原因是火炮大俯角射击时,过长的后坐会使炮尾与炮塔顶部发生碰撞。75毫米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2毫米厚的倾角30°的装甲板。主炮弹药基数87发,其中32发布置在车体上部壁舱里的弹架上。炮塔内部设置了火炮固定器,行军机动时使用内置身管固定条将火炮锁定在+16°仰角。

安装43倍径 75毫米炮的IV号F型

1942年4月4日希特勒命令第一辆样车组装完成后立即运到大本营汇报。4月15日希特勒在参观样车后表示满意。他于同年5月24日作出决定,要求为装备KWK40火炮的IV型安装附加装甲。随后 IV号长身管型坦克获得PzKpfw IV F2型的正式编号,以前的短身管F型改称F1型以示区别。PzKpfw IV F2型(简称F2型)全长6.63米,战斗全重23.6吨,单价103462帝国马克(不含武器)。

IV号F2型坦克

1942年3~7月间,克虏伯生产了104辆,底盘号82396~82500:沃马格35辆,底盘号82565~82600;尼伯龙根工厂生产了86辆,底盘号82614~92700,IV F2型合计一共生产了225辆,另有25辆从F1型改装而成。F2型弹药基数87发,由于主要用作反坦克作战,瞄准具换成了Tzf5f型,倍率从原来的2.5倍增加到5倍。由于火炮弹道性能提高很大,更换了瞄准具的分划板。其中Pz Gr40穿甲弹标尺射程0~1400米,Pz Gr39穿甲弹射程0~2400米,榴弹和机枪的标尺射程0~3200米。IV F2型的75毫米炮威力超过了同期苏联的76毫米和英美的75毫米火炮,德军终于获得了一种能够和对手正面抗衡的坦克。

安装76毫米火炮的KV重型坦克

1942年5月25日IV F2型装备了非洲军团的第5装甲团,但由于缺乏弹药未能参加托卜鲁克攻坚战。8月30日隆美尔发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时,他手里已经有27辆IV F2型。18时,IV F2型与英军第22装甲旅交战不过数分钟,便击毁了该旅一个中队全部的12辆M-3格兰特坦克。但是德军随后的突破被英军预备队挡住,损失了2辆F2型坦克。经过这次战斗后,英国人敬畏地将IV F2型称为PzKpfw IV特别型。

IV号F2型坦克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将军发起反击,德军一共有30辆IV型长身管型、8辆IV型短身管型、88辆III型50毫米/L60型、85辆III型50毫米/L42型和278辆意大利坦克。德军虽然进行了全力抵抗,但最终失败。 IV型坦克在随后的千里大撤退中几乎损殆尽,根据第15装甲师11月13日的统计数字,该师当日只剩下1辆能够使用的IV型长身管型。

非洲军团被击毁遗弃的IV号坦克

不甘失败的希特勒又向北非派去了增援力量。由第15、第21装甲师和从法国开来的第10装甲师组成的第5装甲集团军于1942年12月9日宣告成立。该集团军装备了PzKpfw IV G型坦克(简称IV G型),还有一个"虎式重装甲营。IV G与IV F2的差别极小,炮口换装双气室炮口制退器(其实从F2型后期型就开始已经进行这样的改装了),炮塔两侧加装3个烟幕弹发射器。从1942年6月开始,所有新出厂的IV型前甲板都用螺栓(转入批量生产后改为焊接)固定了一层30毫米附加装甲板,以应付苏军越来越多的76毫米反坦克炮。同年8月15日,新生产的IV型坦克开始使用威力更大的KWK 40 75毫米/L48坦克炮。最后开下生产线的412辆IV G型幸运地换上了48倍径坦克炮。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所有返回德国大修的IV型短身管型也都要换装75毫米长身管火炮。

PzKpfw IV G型坦克

虽然75毫米长身管火炮的高速穿甲弹威力大,但是弹形差,重量轻,飞行速度损失很快,有效射程较近,只适合在近距离射击重装甲目标。

凭借手中的新锐兵力,隆美尔于1943年2月14日击溃了卡塞林附近的美军。但这不过是德军在北非的最后一次成功。第5装甲集团军于2月23日全线转入防御。2月28日德军以14辆虎式和12辆IV型长身管型发起反击,但又被盟军击退。战至5月1日德军仅剩51 辆坦克,其中IV号坦克17辆。这么点兵力根本不可能对盟军的行动造成任何影响。11天后,德国非洲军团便投降了。

非洲军团装备的IV号G型坦克

东线高潮

1942年底德军寄予厚望的"黑豹"坦克投产,同时停产已经过时的PzKpfw III型坦克。这时德国坦克工业已经被型号越来越多的各种战车搞得焦头烂额。关于是否继续生产PzKpfw IV 型的问题也摊在上层的办公桌上。有人建议干脆用"黑豹"直接替换PzKpfw III型坦克,同时停产IV型,以简化生产。陆军兵器局同意了这个看法,但是马上被新任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否决。德国在1943年初进行了总动员,在古德里安的直接干预下 IV型坦克的生产进入高峰期。

“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

1943年7月5日,德军在库尔斯克发起进攻,IV型坦克特别是长身管型当仁不让成为装甲部队的第一主力。投入战场的 IV型坦克在车体和炮塔两侧披挂了裙板,还安装了附加装甲。苏军便将这种比较难啃的PzKpfw IV称为"虎"式IV型坦克。在苏联的一些战报中,也确实出现了误把带裙板的 PzKpfw IV 当成"虎"式的情况。新式车辆未能改变德军失败的命运,PzKpfw IV型在7~8月间的战斗中损失了570辆,在整个1943年中一共损失了2402辆,其中仅有161辆得到修复。

方方正正加上裙板,远看确实有点像虎式

IV型坦克的最后改型是H 型和J型。IV H型在1943年4月~1944年5月共生产了3774辆,底盘号在84401~89600之间,变速箱改为SG-77型,上车体右侧安装了2个空气滤清器,车体前装甲加厚到80毫米,炮塔顶装甲加厚了18毫米。这是德国丧失战场制空权后在坦克改进上的直接反映。炮塔侧面安装了8毫米的裙板,车体侧面安装5毫米厚的大尺寸裙板,指挥塔舱盖改为向左打开的单片式。由于炮塔上安装裙板,完全遮蔽了向侧面的观察视野。 H 型炮塔前部侧壁上的炮手和装填手的观察窗干脆取消了,炮塔火炮右侧的装填手开闭式观察窗也取消了,在左侧的瞄准镜了望孔上方焊接了跳弹筋。指挥塔上还安装了42型高射机枪架。原本还计划在H型上用液压炮塔回转装置来替代电动装置,后因改动量太大而作罢。另外从H型起,开始逐步改用着地筋上有3条八字形履刺的履带。

PzKpfw IV H型顶视图

IV号 J型则简化了舱门开关装置,取消了辅助动力系统和炮塔电动旋转机构。但由于人的臂力比电动机功率小得多,当坦克位于在较大的坡道上时手摇动力无法使前重后轻的不平衡炮塔向上坡方向调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J型的炮塔方向机增加了一套二级齿轮减速装置,增加了传动比,减少了方向机手轮力。即使是在坦克严重倾斜的情况下,炮长仍然可以手摇回转炮塔,但旋转速度大幅度降低。

东线战场上的IV J型

战争最后阶段的IV J型甚至将每侧拖带轮减少到3个,非常便于生产。J型将原辅助动力装置腾出的空间改为油箱,把全车燃料储备增加到680升,使最大行程上升到320千米,后期型尾部的2个竖直筒形排气管与"黑豹"G型坦克的排气管类似。J型总产量为1758辆。另外,在1944年9月~1945年3月还改装了96辆 IV型侦察坦克,该坦克加装了无线电台,在炮塔顶部安装了一个很长的潜望镜。

被苏军摧毁的IV号J型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维也纳的洛亨工厂曾于 1944 年 7 月以单价1405帝国马克的单价组装了15辆 IV型坦克的全尺寸模型。德军将这些模型故意暴露在某些地段上,用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战争尾声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驻守该地的德第21装甲师共拥有127辆IV型坦克和40辆突击炮。当他们向61高地附近的盟军发起反击时遭到了英军第27 装甲旅"萤火虫"坦克的猛烈射击,一下子就损失了13辆。随后苏军在东线的进攻将德军逼入了绝境。德国装甲部队在8~9月就损失了1139辆IV型各型坦克。

驶向诺曼底前线的IV号H型

由下表可以看出,IV型坦克仍然是德军装备数量最大的坦克,但苏军和盟军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使用更大威力火炮的坦克,所有IV型坦克在与它们的战斗中不可避免的处于下风。由于装甲防护不足,IV型的乘员甚至给它起了个"细皮嫩肉红胡子"的诨名。德国坦克兵将越来越多的履带甚至负重轮挂在车体和炮塔的前部。这是个加强防护力的有效方法,不过却进一步使坦克的重心前移。1945年初德军对布达佩斯方向的苏军发起反击。仅仅在1月份,德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就损失了287辆IV 型坦克,其中只有53辆得到了修复。

1944年10月,各战线上各型坦统计

根据德国1945年4月28日最后的统计数字,各条战线还能够作战的IV型坦克和各式IV 型歼击车的数量如下:东线254辆,西线11辆,意大利119辆。以各师的数量为例,东线的党卫军"福隆师伯格第10装甲师拥有30辆,西线的装甲教导师11辆,意大利方向的第26装甲师87辆。IV型参加了柏林和布拉格的巷战,详细战况目前还没有完整准确的统计。1945年5月12日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1辆IV号投降,这时德国无条件投降已有3天了。据德军自己的统计,自战争开始至1945年4月10日一共有7636辆PzKpfw IV型坦克遭受了永久损失的命运。

西线战场上被击毁的IV J型坦克

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研制了一些未能定型的PzKpfw IV 改型。1944年,奥格斯堡齿轮机械制造厂将1辆IV G型改为液压传动型样车,并设计了全套液压传动和操纵装置。发动机的动力经2个高效液压泵传递给两侧的液压马达,液压马达再驱动侧减速器带动主动轮推动坦克前进。同时从传动系统中分出一股功率驱动炮塔的液压回转装置,驾驶员通过改变液压泵工作排量来操纵车辆。由于改为传动装置后置,样车的底盘后部增加了一个传动舱,主动轮和诱导轮的直径约为550毫米和780毫米。和传统的齿轮机械传动装置相比,液压机械传动由于使用液压泵和马达传递发动机的部分功率,可以无级地改变传动比,使发动机功率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液压部分和机械部分功率配置合理时可以得到较高的传动效率,驾驶员的操纵也非常简便。但是液压机械传动装置的制造工艺要求高,成本昂贵,至今仍未能获得广泛应用。不过,PzKpfw IV型的液压传动型试验车至少反映出了德国车辆和机械制造工业的强大实力。

IV G型液压传动型实验车驾驶室
液压传动型实验车液压马达
IV G型液压传动型实验车动力室

1944年11月克虏伯公司接受了改进现有坦克的任务。该公司试图让PzKpfw IV具有"黑豹"坦克的火力,设计了安装"黑豹"狭形炮塔的PzKpfw IV方案,主武器使用KWK42 75毫米/L70炮。但是这样的改动显然太大,一时难以实现。克虏伯便在现成的PzKpfw IV炮塔上安装KWK42的木质模型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即便进行这样较小的改动,底盘和炮塔也难以承受增加的重量和后坐力。如果按照PzKpfw IV 炮塔空间的极限进行设计,则至多可以装上50~60倍径的长身管75毫米炮。但是德国当时又没有现成的此类火炮,改进工作不得不就此作罢。另外,克虏伯还设想将PzKpfw IV的炮塔安装到"追猎者"歼击车的底盘上,该计划最后也因为底盘空间和承载重量有限而无疾而终。

感谢您的阅读。下篇介绍:IV型坦克德军之外的使用情况

举报/反馈

QMINJ

1.4万获赞 542粉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