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3年12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由于东征西讨,积劳成疾,在西宫驾崩,时年三十二岁。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继位之后的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内安定无事,忽然传来柔然国入侵、攻陷云中的消息。
这里有必要将柔然国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交代。
柔然国是匈奴人的一个分支,先辈中有一个叫木骨闾的人,曾是魏太武帝远祖的骑兵,因为受牵连,要被处以死刑。木骨间摆脱魏人的控制,从大大西北逃往大草原。魏人虽曾追杀,但无果而终。
木骨闾在大西北定居,生下一个儿子,名叫车鹿会。车鹿会智勇双全,他招集番人,自成部落,建国柔然。以木骨闻作为姓氏,转音读作郁久闾。传到第六世孙社仑,柔然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因为社仑狡诈凶残,胆大心细,有勇有谋,乃大西北一代枭雄。社仑与魏太祖拓跋珪同时代,而两雄相遇,终有一战,最终的结果是大西北的一代枭雄,不敌北魏雄主拓跋珪大败之后的柔然人,退到漠北。
社仑退到漠北后,吞并了高车国,又兼并匈奴的其他几个小分支。这时候的社仑气焰嚣张,自号豆代可汗。
"可汗"就是中国人所称的皇帝,"豆代"二字则是"驾驭"的意思。社仑死后,他的兄弟们为篡夺皇位自相残杀,大打出手,最终由堂弟大檀胜出。大檀先后征服西部各部落,平定国乱,自称纥升盖可汗。"纥升盖"有"制胜"的意思。纥升盖可汗继承社仑的遗志,又想攻打北魏。听说北魏换了一代国君,便想在南方邻国的新君面前立威,柔然人几乎是倾巢而出,六万骑兵越过大漠,黑压压地扑向大草原,直奔云中,逼近北魏旧都盛乐宫。
年轻气盛的拓跋焘得知柔然人入侵,哪里咽得下这口气,立即率兵日夜兼程赶到已被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夺去的盛乐。
纥升盖可汗郁久阎大檀万没料到魏国皇帝会亲自率兵来战,虽然觉吃惊,但也没有将他放在眼里,率领柔然骑兵将北魏骑兵团团围住,密密匝匝围了五十余层,犹如铜墙铁壁一般。
北魏士兵大为恐惧,拓跋焘却神色自若,毫不惊慌,从容地指挥魏军列阵应战。魏军依靠密集的箭阵射杀敌兵。柔然骑兵纷纷中箭落马。可汗的侄子,大将郁久闾陟斤亲自率兵冲阵,拓跋焘在阵中看得真切,一箭将郁久闾陟斤射落马下,被乱军踏为肉泥。柔然兵不战自乱,拓跋焘趁机率兵出击,柔然兵顿作鸟兽散。
大从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实在不是什么狠角色,攻打周边小部落时如狼似虎,遇到南方强大的魏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夹在溃逃士兵的洪流中逃走了。
拓跋焘收复盛乐,回到平城,又派出五路大军齐头并进,将纥升盖可汗郁久间大檀逐出漠北。经过这一战,拓跋焘认清了纥升盖可汗这个人,不仅仅狂妄,而且很无知,于是将"柔然"改为"蠕蠕"。
打掉柔然人的威风,北魏的精英们开始讨论下一个对手。恰好这时夏主赫连勃勃病逝,儿子赫连昌嗣位。
赫连勃勃是一个狠角色,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称赫连勃勃为"屈丐",意在羞辱于他,其实内心对赫连勃勃十分忌惮。原因是赫连勃勃不但凶狠狠猾,而且善于用兵,这样的对手,没有人敢轻视。拓跋焘得到赫连勃勃的死讯,松了一口气,欲将胡夏当成下一个要吃的瓜,并征求鲜卑贵族们的意见。
群臣建议先伐蠕蠕国,然后再西征,认为蠕蠕国是手下败将,软柿子好捏。太常博士崔浩却持不同意见,他提议先讨伐胡夏。
魏相长孙嵩问道:"先讨伐胡夏,如果大檀乘虚而入,那时该怎么办?"
崔浩反驳说:"赫连氏残虐,人神共弃,且胡夏的国土不过千里,我军一到,夏朝势必瓦解。蠕蠕刚刚吃了一场败仗,元气未复,一时还不敢侵犯我国,等他们袭击时,我军早已凯旋了!"
崔浩的想法与太武帝拓跋焘的想法不谋而合,得到了拓跋焘的认可。西征的决策很快就确定下来。
拓跋焘下令:司空奚斤率四万五千人马袭击蒲阪;将军周几率兵攻打陕城,用河东大守薛谨为向导,向西进发;拓跋焘则亲率大军为后应。
拓跋焘率领的大军行走到君子津时,气温突然下降,河面上结了一层层嘉厚的冰。拓跋焘随即率二万名轻骑踏冰过河,偷袭夏国国都统万城。
夏主赫连昌正在统万城宫中大宴群臣,突然得知魏军兵临城下,大惊失色,慌忙撤掉筵席,召集将士迎敌,并亲自领兵出城督战。然而,在促之间召集起来的部众,进退毫无章法,怎敌得过北魏的两万精骑,两军刚一交锋,夏军立即便溃败下来。
赫连昌随败军退回统万城,慌乱之间,连城门都来不及关闭,魏将豆代田便率一队轻骑尾追而入,直逼西宫。赫连昌退入宫中,紧闭宫门。豆代田 命士兵在城内纵火,统万城中顿时火光冲天。豆代田由于是孤军深入,担心夏人清醒过来后关闭城门,截断后路而陷入巷战,在城内冲杀一阵之后,迅速退到城外,返回大营。拓跋焘当即封豆代田为勇武将军。
次日,统万城四门紧闭,夏军不敢出战。魏军乘机四处抢掠,俘获夏国军民万余人,得牛马十余万头。拓跋焘仰望高大的统万城高墙,对众将说:"这次统万城恐怕拿不下来了,且待明年再来吧!"随即收兵回朝,顺带掠走万余名夏民。
拓跋焘退回平城,奇袭统万城的军事目的没有达到,进攻关中的魏军却取得出人意料的战果。
周几受命攻打弘农,夏军弘农守将曹达得知北魏军来攻,闻风丧胆,弃城而逃,魏军不战而得弘农。北魏军兵不血刃地进入弘农城,周几或许是有些兴奋过度,突然暴疾而亡。
奚斤代周几统率各军,继续进攻蒲阪。蒲阪守将赫连乙斗在魏军到边之前,派人骑快马向统万城告急,请求派兵支援。使者逃到统万城城外,登高一望,见城外旌旗飘扬,人喊马嘶,到处都是魏军,以为统万城已;是不保,慌忙快马加鞭返回,报告说:"统万城失陷了!"赫连乙斗大惊失色,都城都丢了,蒲阪还守得住吗?守又有什么意义呢?想也不想,立即弃城而走,逃奔长安去了。
长安留守赫连助兴是夏主赫连昌的弟弟,见赫连乙斗逃来长安,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仗还没有打,人怎么就跑回来了?"
赫连乙斗道:"统万城都没了,蒲阪、长安还守得住吗?"
两人一合计,长安也不要了,马上集合队伍,一路狂奔,逃往安定。
奚斤率领魏军又兵不血刃地攻克蒲阪,直入长安。魏军第一次起兵伐夏,战果辉煌。
赫连昌见赫连乙斗、赫连助兴放弃蒲阪、长安,气得暴跳如雷,大骂赫连乙斗、赫连助兴是饭桶,随即命五弟平原公赫连定领兵二万杀向长安,发誓要夺回失去的城市。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收复关中之后,对统万城仍耿耿于怀,他派人前往阴山砍伐木材,打造攻城器械;云梯、攻城槌、攻城塔、投石机......发誓要拿下统万城。
赫连定率兵进攻长安,北魏统帅奚斤率军迎战,两军相持了数月,难分胜负。
拓跋焘见夏军攻打长安,欲乘虚攻打统万城,他命司徒长孙翰和常山王拓跋素等率兵陆续出发。拓跋焘亲自统领骑兵跟进。魏军先头部队越过君子津,直抵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但打造的攻城器械尚未准备就绪,拓跋焘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故技重演,率三万轻骑再次偷袭统万城。
将领们劝阻说:"上一次偷袭侥幸得手,这一次匈奴人肯定有防备,统万城城高墙厚,非旦夕可下。大军轻装而进,如果久攻不下,粮草得不到补给,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众将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三万人如何攻城,何况是天下最坚固的统万城!
拓跋焘笑着说:"夏军分兵攻打关中,我们带着一大批攻城器械去,声势浩大,他们敢出来应战吗?如果统万城久攻不下,到时粮尽兵疲,恐怕真的 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了。用先头部队攻城,有前车之鉴,敌人一定不以为意。我们再装出赢弱不堪的样子,诱敌出击,只要他们出城,我就有把握击败他们。"
虽然有人觉得皇上说得有理,但大多数人从心里还是不赞成。
拓跋焘知道大家的心思,继续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将士离家两千余里,又有大河相隔,这就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三万年经骑,攻城虽然无必胜把握,用于决战,却是绰绰有余。"
众将再无话可说。拓跋焘于是率军急进,到达黑水之后,将精兵埋伏在周围山谷中,只领数千人马直逼统万城。
夏主赫连昌得知北魏军大举来犯,急令攻打长安的赫连定回师救援。
赫连定正在长安与魏军处于胶着状态,以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派人回复,说统万城易守难攻,待生擒魏将奚斤后,再回师统万城,内外夹攻,必能大破敌军。赫连昌无奈,只得下令将士坚守城池,以待援军。
拓跋焘见夏军坚守不出,继续进行此前的表演。军中本有粮食,他不让动,让士兵们满山遍野地挖野菜,并派士兵四处抢夺夏民的粮食。意在说明,魏营军中无粮。拓跋焘又使苦肉计,故意重罚士兵,遭罚的士兵心存不满,逃往统万城。
受罚的北魏士兵逃进统万城,信皙旦旦地向赫连昌报告:魏军孤军深入,没有后续部队,也没有辎重,补给跟不上,军中已经断粮,士兵只能挖野菜充饥,此时正是歼灭魏军的大好时机。
赫连昌大喜,当即决定督众出击。
拓跋焘率兵且战且走,夏兵从两翼追来。退了约五六里,突然风雨大作,霎时,扬沙走石,天地晦冥,北魏宦官赵倪颇晓方术,对拓跋焘道:"风雨从贼人方向而来,我们处于逆风,天不助人,还请陛下速避贼锋!"
话还没有说完,崔浩在一旁呵斥道:"乱说什么?我军千里远来,全靠这一仗决胜负。贼人大意轻敌,追了过来,他们又没有援军,我们正好将他们引进埋伏圈,杀他个片甲不留。天道无常,全凭人力。"
拓跋焘连声称善,继续将夏兵向深谷诱进。夏兵刚进入深谷,四周伏兵齐出。
拓跋焘将士兵分成两队抵挡夏兵,自己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夏国尚书斛黎文手举长矛杀过来,拓跋焘手握缰绳纵马一跃,突然马失下前蹄,拓跋焘重重地坠落马下。
斛黎文立即纵身下马,欲活捉拓跋焘。紧要关头,魏将拓跋齐冲上前来, 大叫"勿伤我主!",拦住斛黎文,拼死力斗。
斛黎文来不及上马,拓跋焘已腾身跃起,拔刀闪电般刺向斛黎文。斛黎文猝不及防,狂喷一口鲜血,倒地而亡。
拓跋焘重新上马,立杀夏兵十余人,虽然身中数箭,仍然奋击不止。魏兵一齐杀上,夏兵大败。
夏主赫连昌欲逃回城中,不料拓跋焘已绕到他的前面,截住了去路。无奈之下,只得率残部逃往上封。
拓跋焘乘胜攻打统万城。城中无主,军民立即溃散,魏兵攻克统万城。赫连氏称臣
匈奴人的失败不可避免,皇帝逃跑了,统万城群龙无首,成千上万的鲜卑骑兵涌进统万城。夏国的王、公、卿、将以及后妃、公主、宫女及军民,都成了鲜卑人的俘虏,马匹三十余万,牛羊数千万,国库中的珍宝、车辆,还有数不胜数的精美器物,都成了鲜卑人的战利品。
拓跋焘登上城楼,巡视统万城,俯瞰全城,见夏宫城高墙厚,就连宫墙也备极崇隆,宫内的台榭雕镂刻画,饰以绮绣,不禁感叹地说:"这么一个蕞尔小国,竟有如此浩繁的建筑,劳民伤财,挥霍无度,怎么会不灭亡呢?拓跋焘生性俭朴,平常的衣服饮食够用就行,从不轻易浪费一草一木,但对将士们的赏赐却很大方,攻占统万城后,他将所得的战利品全全都分赏给有功将士和死难将士的家属,那些皇亲贵族、达官贵人以及宠臣中,很少有人无缘无故得到赏赐。
拓跋焘在统万城只待了两天,便留下常山王拓跋素镇守统万城,自己率大队人马,押着俘虏,返回平城。
夏国太史令张渊、徐辩颇有才学,拓跋焘惜才,命他们仍为太史令。原晋将军毛修之,之前被夏国俘虏,如今又成了北魏的俘虏,因为他善于烹饪,拓跋焘便任命他为大官令。
夏国的皇后、嫔妃全部收入后宫。夏国公主中有三人天生绝色,都是赫连勃勃的女儿,拓跋焘将她们收入后宫,迫令她们侍寝。三位美人虽然不愿意,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娇容之外,她们什么也没有,无奈之下,只好勉抱衾裯,轮流给拓跋焘陪睡,随后被拓跋焘封为贵人。不久,赫连勃勃的大女儿被封为皇后。
拓跋焘体谅下情,因奚斤率军在外作战时间较长,特地召他回京休息。奚斤立功心切,不但不同意回京,反而还要求增兵,说要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夏国的残余势力。拓跋焘只得拨给他战马三千匹,增派宗正娥清和太仆下邱堆率一万人马与之会师。
赫连定听说统万城失守,又见大量魏兵援军到来,率众逃往上邽。
奚斤虽然率兵追赶,但还是让赫连定跑掉了。于是进军安定,与娥清、邱堆会师,打算进取上邽。后来的战局却超出了奚斤的预料。
匈奴皇帝赫连昌坚守平凉,魏军长途跋涉,水土不服,马匹得了瘟疫,大批死亡。对于善于马战的鲜卑人来说,没有战马,就意味着丧失了战斗力。更要命的是军中粮草不继,部队很难继续前进。奚斤只得下令安营扎寨,加固营垒,以求自保。并派邱堆率兵到民间向百姓强行征收粮草,又派士兵四出劫掠,如此一来,戒备就有所放松。
赫连昌伺机偷袭,杀败邱堆军。邱堆带残骑回到安定城。此后夏兵经常到城下抢掠,魏军很难筹到粮食,奚斤忧心忡忡。
危难之时,一个叫安颉的鲜卑军官站出来,对奚斤说:"赫连昌做事轻率,少谋寡断,常常亲自出阵挑战。军中士兵都认识他的模样,如果设伏兵袭击,赫连昌可擒。"
奚斤一脸疲倦地说:"没有战马,用步兵攻击骑兵,这仗怎么打?还是等待朝廷援军吧!援军一到,内外夹击,才有胜算。"安颉急了,说:"今天不战,明日又不战,粮食只会越来越少,战马也只会越来越缺乏,到时连性命都保不住,还怎么破敌?"
奚斤面有难色,不置可否。
安颉料知奚斤无能,去找另一个将军尉眷密议,两人一拍即合,挑选百余名精骑,躲藏在城门口,静候夏军来攻。
天刚破晓,夏兵果然前来攻城,冲在前面的正是赫连昌。安颉和尉眷突然大开城门,率精骑从城中杀出,直扑赫连昌。此时老天爷也来凑热闹,突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且恰恰魏兵是顺风,匈奴人是逆风。
赫连昌料知抵挡不住,掉头就跑。安颉拍马穷追不舍,挥矛刺伤了赫连昌的坐骑,战马负痛,乱蹦乱跳,将赫连昌抛落马下,安颉率魏兵一拥而上 活捉了赫连昌。
安颉、尉眷押着赫连昌回到平城。拓跋焘封安颉为建威将军,兼平西公;封尉眷为宁北将军,兼渔阳公。
拓跋焘对赫连昌很礼遇,封他为会稽公,让他居住在西宫门内。
赫连昌仪容俊伟,擅长骑射,拓跋焘越来越欣赏他,竟将妹子始平公主嫁给他为妻,还经常和他一起去深山打猎。
群臣担心赫连昌有异心,一再劝谏拓跋焘不要过分礼待赫连昌。拓跋焘道:"一切自有天数,不必顾虑太多。"对赫连昌依然如旧。
奚斤因属下违逆自己,荣立大功而受奖,引为耻辱,探知夏主的弟弟赫连定在平凉称帝,下令全军带足三天的粮草,攻打赫连定。不但未立寸功,反而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奚斤、娥清、刘拔等人都被匈奴人活捉了。
太仆邱堆刚刚将粮草运送到安定,听说奚斤等人战败被俘,丢弃辎重,千里奔败,从安定逃往长安,又从长安逃往蒲阪。
拓跋焘闻报,怒不可遏,下令安颉斩杀邱堆,并提拔安颉为主将,镇守蒲阪以抵抗夏军。并且准备亲自督军讨伐赫连定,不料此时柔然人突然趁机侵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攻打柔然。
北魏军渡过漠南,轻骑奔袭,日夜兼程到达栗水(今蒙古国翁金河)。柔然部落毫无防备,满山遍野的牧民与牛羊四处逃散,柔然纥升盖可汗大檀大惊失色,焚毁了穹庐帐篷,率部众向西仓皇逃窜。
拓跋焘率军沿栗水西行追击,抵达菟园水(今蒙古国杭爱山图音河),所到之处,将柔然汗国的人口、牲畜、帐篷洗劫一空。一直追击到涿牙山(今阿尔泰山东段),因担心继续深入会中埋伏,意犹未尽地收兵返回平城。
后来听说纥升盖可汗大檀就藏在距涿邪山一百八十里处的南山,魏军撤走后,才侥幸逃得性命。凉州的匈奴商人告诉鲜卑人说:"如果魏"军再向西进军两天,柔然汗国就彻底完蛋了!"
拓跋焘想起崔浩的话,后悔不迭。
纥升盖可汗大檀眼睁睁地看着鲜卑骑兵蹂躏汗国的大漠草原,抢掠牲畜和财物,自己毫无抵抗之力,忧愤交加,吐血而亡。他的儿子郁久间吴提嗣位,自称敕连可汗。"敕连"是"神圣"的意思。
敕连可汗自知国势衰弱,于是派人到平城,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称臣纳贡。
拓跋焘当然愿意,两国于是休兵,北方兵戈也告平息。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的时候,曾派使者去北魏示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派使者与刘宋修好。就在拓跋焘即将讨伐柔然的时候,北魏使者正好回国,带回宋文帝刘义隆索取国土的要求:"黄河以南是宋国领土,被魏国无理占有,宋国要求恢复旧日疆界,如不归还,将兵戎相见。"
拓跋焘大笑道:"龟鳖小儿,有什么能耐?等我先行北伐,灭蠕蠕后,再 行南征,大战一场。"
崔浩也赞成拓跋焘的决策。拓跋焘毅然率兵北伐,先收拾不安分的柔然人,然后与宋朝解决领土纠纷。刘义隆没有吓住拓跋焘,拓跋焘也没有吓住刘义隆,南北两大帝国皇帝争霸的序幕即将拉开,好戏在后头。
拓跋焘北伐,征服了柔然人。凯旋之后,加授崔浩为侍中,晋封为抚军大将军,从此以后,凡是有军国大事,拓跋焘都要先征求崔浩的意见,然后才下令施行。
元嘉七年三月,刘义隆兵分两路,任命右将军到彦之为主帅,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为副将,挑选精兵五万,乘船自清水(今济水)进入黄河, 溯流西进; 又命骁骑将军段宏率八千名骑兵直指虎牢关, 豫州刺史刘德武领兵一万人为后应。命堂弟长沙王刘义欣(刘道伶长子)统兵三万坐镇彭城,负责后勤。第一次元嘉北伐的序幕就此拉开。出征前,刘义隆派殿前将军田奇出使北魏。
田奇到达平城,向太武帝拓跋焘转达刘义隆之意:"黄河南岸是刘宋属地,我国将派兵收复旧地,这件事与魏国无关。"
拓跋焘气得暴跳如雷,冲着宋使大吼:"告诉你家皇帝,自打我从娘朋台里爬出来,就听说黄河南岸是大魏的疆土,你们怎么能随意侵犯?如果宋主一定要出兵,悉听尊便,我倒要看看,你们有没有能耐抢走大魏的土地!
宋使田奇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也不多说,告退返回。
拓跋焘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很多大臣都建议先发制人,并杀尽黄河北岸的流民,免得他们做宋军的向导。
崔浩再次站出来力排众议,他说:"入夏以后,河水暴涨,南方草木茂盛,地气郁结蒸发,容易滋生瘟疫,不利于行军。如果宋军真的北来,我军正好以逸待劳,等到宋军疲倦,再突然出击。那时秋高马肥,还能取食于敌军,才不失为万全计策!"
拓跋焘向来听信崔浩的话,自然采纳他的意见,按兵不动。
不久,南方诸将一再上表,请求派兵支援,并恳请在漳水修造战舰,以抵御敌军。朝臣对此都十分赞成,并想让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人去招降宋军。
崔浩又站出来反对,他说:"司马楚之等人深为宋人憎恨。一旦宋人听说我国派发精兵,大造战舰,想诛灭刘氏而存立司马氏,一定十分震骇,定会拼死相搏。我国虚张声势,反招祸害,岂不是自找麻烦?况且司马楚之这种人只能招来无赖之徒,成不了大事。帮助这种人,只会使我国兵祸不断,这不是陛下愿意看到的结果,也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结果。"
拓跋焘未免有些踌躇。
崔浩接着说:"今年不适合用兵,宋朝今年发兵,一定出师不利,陛下尽可高枕无忧。"
这一次,拓跋焘不想拂众人之意,下令修造三千艘战舰,将幽州以南的守军全部调集河上;并授司马楚之为安南大将军,封为琅邪王,命他驻守颍川。
宋右将军到彦之所部自淮河进入泗水,正碰上淮水暴涨,逆流而上,每天只能行进十里,走了三个多月,才到达须昌,进入黄河水道。逆流而上,到达稿敬(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魏兵早已撤走;再进滑台,也是一座空城;接着进军洛阳、虎牢,全都是城门大开,不见一兵一卒。到彦之大喜,以为魏军怕了,望风而逃,于是命朱修之驻守滑台,尹冲驻守虎牢,杜冀驻守金墉,其他部将屯居灵昌津。
宋军兵不血刃平定河南,收复洛阳,将士们喜气洋洋,唯独王仲德面有忧色。众人不理解。王仲德说:"你们没有看清局势,说不定我们已经中了鲜卑人的圈套。鲜卑人仁义不足,狡猾有余,今天他们弃城北归,待到天寒地冰时,一定会卷土重来,怎能不让人担心?"
到彦之等不信,都说王仲德多心了。转眼到了初冬,天气转寒,魏军开始反击,将军安颉率军卷土重来,宋将姚耸夫率兵渡河接战,竟然一击而溃。安颉不仅顺利渡过黄河,而且还乘势攻占了金墉、洛阳,接着移军攻打虎牢关。
虎牢关守将尹冲得知魏军来犯,立即向到彦之求援。到彦之命神将王蟠龙率军援应。王蟠龙率军行至七女津(今山东东平西北岸),被魏将杜超截击,王蟠龙战死。尹冲听说援军大败,王蟠龙阵亡,便与荥阳太守崔模一同投降了魏军,虎牢关再次被北魏占领。
刘义隆命征南将军檀道济率兵讨伐北魏。北魏也派寿光侯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渡黄河南下,接应安颉。
到彦之听说北魏大军即将杀到,檀道济的兵马却不见踪影,惶恐之下,便想率军撤退。将军垣护之写信劝谏说:"当前最好是派竺灵秀协助守滑台,将军不但不应撤军,反而要率大军向黄河北岸进军。"
到彦之不但不听,甚至还想焚毁战船,改走陆路。
王仲德进言道:"洛阳沦陷,虎牢肯定守不住,将军不必过于忧惧。现在胡虏与我军相距不下千里,滑台还有强兵驻守,如果我军突然舍舟撤军,军军心必定动摇。"
"那该怎么办?"到彦之没了主意。
王仲德建议道:"还是先乘船去历城,再决定是否撤兵吧!"
到彦之采纳了王仲德的建议,当即率军乘战船,自清河赶往历城。刚走到历城,便传来魏兵追来的消息,慌忙焚舟弃甲,登岸步行,一溜风似的逃回彭城。驻守须昌的竺灵秀也弃城率军南逃,青、兖二州大震。
长沙王刘义欣誓众戒严,部将害怕北魏大军杀来,都劝他退回都城。刘义欣慷慨激昂地说:"天子命我镇守彭城,我应与彭城共存亡,怎能弃城而逃?"城内人心因此稍稍安定。北魏大将叔孙建、长孙道生的大队骑兵趁机渡过黄河南下,围攻历城。
历城城内兵不满千,面对北魏大队人马,恐怕是不堪一击,历城太守萧承之急中生智,使了一招空城计,下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
魏军疑有伏兵,在城外探望多时,始终不敢进城,终究还是不敢冒险,放弃历城,继续南下追击逃跑的宋军,在兖州击败竺灵秀,杀死宋军五千余人。
各路兵败的消息陆续传到建康,刘义隆大怒,将到彦之、王仲德二人逮捕入狱, 竺灵秀就地正法, 垣护之劝阻有功, 升任北高平太守。并催促檀道济驰援滑台。
檀道济自清水出兵,向滑台进发,途中不断遭到魏将叔孙建、长孙道生所部阻截,两军先后三十余战,宋军胜多败少,边战边走,一直打到历城叔孙建突发奇招,派轻骑袭击宋军粮道,烧毁了宋军粮草,切断宋军粮道。宋军军中乏粮,檀道济难以继续前进。
魏军一面在清河截击檀道济,一面猛攻滑台。刘宋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孤城已有数月,城中断粮,士兵以老鼠肉充饥,最终因难抗北魏各路力军的围攻而沦陷,朱修之成了魏军的俘虏。
滑台失守,军中断粮,檀道济只得下令撤军,危难之中,士兵有的当了 逃兵,有的投降了魏军。更要命的是,降军把宋军粮尽的消息报告魏军军。叔孙建得到情报,立即集合魏军南下追击。
魏军越来越近,宋军疲惫不堪,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接近极限,随时都有溃散的危险,檀道济只得下令部队安营扎寨,并放出侦探,随时住意魏军的动向。
夜幕降临,宋军军营内灯火通明,一袋一袋粮食堆积在营帐里,管粮官手持竹筹唱着计数,士兵们一斗一斗地量着粮食,军营里一片繁忙景象。
天刚破晓,魏军侦骑将宋营军粮充足的消息迅速向主将报告。叔孙建以为前来告密的宋兵诈降,一怒之下,把降兵全都杀了。其实,魏军上下都被檀道济骗了,因为那一袋一袋的"粮食",其实都是沙子,那一斗一斗的"粮食",其实只有面上一层是白米,里面也全是沙子,宋军真的断粮了。
叔孙建似乎不甘心,仗着人多势众,直逼宋军营前。
檀道济从容不迫,按部就班,下令将士们拔寨起行,自己身着白衣,乘坐轻车,在左右的前呼后拥下缓缓出营,向南行进。
魏军铁骑站在远处观望,见宋军主将气定神闲,队伍行进整齐有序,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叔孙建见檀道济如此淡定,自己不淡定了:宋军粮尽军疲,实在是一种假象,再加上主将的这番表演,一定藏着更大的阴谋,诱敌进攻?一定设有伏兵。叔孙建庆幸自己见识得早,没有中檀道济的阴谋诡计,下令全军不可轻举妄动。
檀道济凭借大智大勇,率领濒临崩溃的宋军安全撤回。"唱筹量沙"成为军事史上的一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