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旷世文章和千古奇文众多。文以载道,流传至今的奇文佳作数以千计。清朝的吴楚材和吴调侯叔侄,编写的《古文观止》,精选了222篇古代散文。今天选出10篇佳作,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
1. 《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言辞恳切,表达了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2. 《岳阳楼记》(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3. 《赤壁赋》(苏轼)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全文以文赋的形式,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结合,并通过形象描绘,使扣舷而歌的“苏子”与吹洞箫的“客”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了“天籁自鸣,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4. 《滕王阁序》(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分析:《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一篇骈文。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仗工整;又几乎是通篇用典,而且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丽。全文以四字句行文,体现了骈文的特点。景物描写惟妙惟肖,精练含蓄。抒情真挚自然,不落俗套。
5.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辞赋,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隐逸的情怀。全文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6. 《六国论》(苏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此处省略中间部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分析:《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旨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以警示北宋王朝。文章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通过对六国灭亡的历史回顾,作者深入剖析了赂秦政策的弊端,强调了团结抗秦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体现了苏洵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犀利的文笔。
7. 《师说》(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文章以尊师重道为主题,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强调了教师对于传承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文章语言流畅,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展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思想见解。
8. 《阿房宫赋》(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析:《阿房宫赋》是杜牧的一篇赋文,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淫逸和残暴无道,进而对统治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文章语言华丽,描写细腻,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展现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百姓的苦难。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9. 《寒窑赋》(吕蒙正)
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
吾观今人,衣不过暖,食不过饱;住不过安,行不逮利。愁肠百结,命薄缘悭;终身劳碌,皆由命定。
分析:《寒窑赋》是吕蒙正的一篇赋文,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典故,阐述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命运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在改变命运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0. 《洛阳神赋》(曹植)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分析:《洛阳神赋》是曹植的一篇辞赋,描述了作者对洛神的倾慕之情以及洛神的美丽形象。全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神的容貌、举止和气质,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将洛神的美丽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描绘洛神的形态和举止,作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向往。